吐血
吐血,病证名。血从口中吐出。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多因嗜食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分为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详见各条。
吐血(hematemesis)是指患者呕吐血液,由于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胆道)急性出血所致。但也可见于某些全身性疾病。在确定呕血之前,必须排除口腔、鼻、咽喉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咯血。
发病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消化系疾病
- 肝胆道疾病 :如肝硬化、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性胆管炎、壶腹癌等。
- 胰腺疾病 :胰腺癌。
- 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何杰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 急性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出血性麻疹、暴发型肝炎等。
- 其他原因 :尿毒症、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瘤、抗凝剂治疗过量等。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患者多先有恶心,然后呕血,继而排出黑便。食管或胃出血多有呕血及黑便,而十二指肠出血多无呕血而仅有黑便。呕出血液的性状主要取决于血量及其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如出血量较少而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由于血红蛋白受胃酸的作用,转化为酸化正铁血红素(hematin),呕吐物呈咖啡残渣样棕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而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不大(少于800~1000ml)时,患者可仅有呕血与黑便、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急性失血性贫血症状 。如出血量大,除上述症状之外还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与休克等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症状。
呕血伴随下列症状,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 伴黄疸者,可见于肝硬化、出血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壶腹癌等。
- 伴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怒张者提示肝硬化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伴皮肤粘膜血管瘤或毛细血管扩张者提示可能为上消化道血管瘤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出血。
- 伴皮肤粘膜出血者须注意血液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尿毒症等。
- 伴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者须考虑胃癌与胰腺癌。
- 伴寒战高热者须注意急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 在休克、脑血管意外、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脑外伤等之后发生呕血,须考虑应激性溃疡。
家庭应急处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让病人迅速安静下来,绝对卧床休息,头侧向一方,暂勿搬动,保持安静。如发生休克,头部轻轻放低,足部抬高,并注意保暖,但不宜太热。有呕血,不要强行咽下,以免呛入肺中。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将双下肢抬高30度。
- 在病人上腹部放置冰袋,以减少出血。
- 如有剧烈恶心、呕吐时,应进流质饮食;频繁呕吐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可暂禁食。
- 病人烦躁不安、情绪紧张时,,可给予镇静剂如安定5~10mg肌注或口服对止血有效。
-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时吸入气管内发生窒息。
- 止血药物应用如云南白药0.3~0.6g,每日3次口服。
- 将中药三七(3克)和白获(9克)共研粉后用开水冲调,待凉后让病人服用,有良好止血作用,每天3次。
- 待病情稍稳定后立即送医院救治。
中医“呕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呕血,病证名。血因呕吐而出,量多时可超过数百毫升。出《素问.厥论》。因恼怒、过劳及伤于酒色或臌胀等病所致。因暴怒伤肝,气火上逆者,兼见胸胁疼痛,心烦不宁,少寐多梦,甚至可见惊狂骂詈,不辨亲疏。舌质红,脉多弦数。治宜泻肝清胃,用丹栀逍遥散、伐肝煎等方。偏火旺者,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因肝木侮土,脾胃受伤,致营血失守者,其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因饮酒过度,积热动血者,用葛黄丸。因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偏真阴亏损者,宜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或左归饮、小营煎之类;偏气虚阳衰者,宜异功散合八味丸,或五福饮、大补元煎之类。凡呕血量多者,可用花蕊石散。本证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肝硬化及某些血液病。参见吐血条。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