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综合征
来自医学百科
疾病名称:巴瑞特综合症
英文名称:Barrett Syndrome;Barrett溃疡;慢性消化性溃疡和;食管炎综合征;Barrett综合征
基本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巴瑞特综合症(Barrett Syndrome)是指食管下端粘膜被胃柱状上皮所取代。又称Barrett溃疡、慢性消化性溃疡和食管炎综合征。1950年首先由Barrett描述,故称Barrett综合征。本征可为先天性,但常继发于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食管反流的基础上发生食管炎和溃疡。
治疗措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治疗常需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可应用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同时给予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普瑞博思对防止食管反流有一定疗效,每次~10mg,每日3次。
病理改变[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不耐酸的鳞状上皮遭到损害,耐酸的柱状上皮再生并逐渐向上蔓延累及食管下段。溃疡可穿透食管壁,使纵隔组织纤维化和发生淋巴结炎,如果血管受到破坏则引起出血,纵隔和胸膜可有化脓性病变。镜检粘膜内层具有非典型柱状上皮的异常和增生。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食冷、热食物,特别是酸性食物后,或取卧位时,出现反复发作的下段胸骨后疼痛和烧灼感,疼痛可放射至颈部、肩胛部或双臂。晚期可有咽下困难、呕吐、呕血、黑粪等。此外,可并发溃疡穿孔或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