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虫后尾蚴膜反应

化验及医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bìng zhí xī chóng hòu wěi yòu mó fǎn yìng

2 英文参考

Paragonimus metacercaria membrane reaction

3 概述

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吸虫纲的并殖吸虫引起。并殖吸虫的种类较多,在我国致病虫种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人分别是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囊蚴感染人体后,卫氏并殖吸虫经童虫发育成虫;而斯氏并殖吸虫发育滞留于童虫阶段,因而前者主要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后者主要引起皮下型并殖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常累及肺、脑、肝、皮肤等多个器官症状较复杂。

并殖吸虫具有虫种(株)和期间共有的和特异的抗原成分,应用其共有的抗原成分利于并殖吸虫病的诊断,例如2种并殖吸虫抗原可相互取代用于检测不同种并殖吸虫病;用特异的抗原成分则可作进一步的鉴别虫种或期。用并殖吸虫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时,与血吸虫病和肝吸虫病出现交叉反应,用不同纯化的抗原可减少或消除此交叉反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适宜宿主感染后10d,血清中首先出现抗囊尾蚴抗体,以后滴度渐上升,至30~80d一直处于高峰,90d后渐趋降低持续于低水平;而针对成虫抗体,最早于感染后40d出现,至80d滴度达高峰,90~100d时下降,并长期保持低水平而略有升降。在非适宜宿主中,于感染后15d出现抗囊蚴抗体,以后滴度不断上升,到80d时达高峰,以后一直处于高滴度抗体水平;但对成虫抗体反应却很弱,且出现较迟。

并殖吸虫病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在第1~2个月之间,抗体水平有增加趋势,在第3~6个月之间,抗体下降。

5 分类

血清检查 > 其他

6 并殖吸虫后尾蚴膜反应的原理

以肺吸虫囊蚴新脱囊的活后尾蚴抗原,与病人血清特异性抗体相结合,在后尾蚴周围形成膜状沉淀,即为阳性反应

7 试剂

(1)血清

(2)20g/L胆酸溶液

8 操作方法

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分离吸虫囊蚴,放入含20g/L胆酸溶液中,置40℃温育1h脱囊。取5条脱囊的后尾蚴置于凹玻片中,加待检者血清3滴,加盖玻片密封,置37℃湿盒中温育24h镜检。

9 正常值

阴性反应:后尾蚴体表周围无反应

10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检测阳性率为76.47%~88%,与血吸虫病人(7%)和肝吸虫病人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可用于早期诊断。

11 附注

尾蚴反应方法简便、敏感性高,有一定特异性,可用于肺吸虫病早期诊断。缺点是抗原取材和保存不易,推广应用尚有困难。

编辑:taozi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