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tir-baked SEMEN LEPIDII or SEMEN DESURAINI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炒葶苈子为葶苈子的炮制品。炒法起自汉代,见《金匮玉函经》,当前仍为主流方法[1]。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 Lepidum apetalum,Willd. 或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 的干燥成熟种子[1]。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1]。炒葶苈子呈棕褐色,具香气,无黏性[1]。炒葶苈子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1]。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1]。
4 炒葶苈子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熬令黄色,捣末为丸(《玉函》),熬法即今之炒法,仍为当前主流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以糯米相合,置于灶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雷公》)[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酒洗炒,酒浸炒;“纸上炒令紫色,捣如膏,裹两瓦子合床脚下,漉去油”(《普济方》)[1]。
9 炒葶苈子的炮制作用
葶苈子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如治胸水和全身水肿、小便不利、喘急;又如用于腹水胀满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用于湿热中阻,水肿胀满的葶苈丸(《严氏济生方》)[1]。
葶苈子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1]。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1]。如治痰饮喘咳胸闷的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用于肺痈咳唾脓血的葶苈薏苡泻肺汤(《张氏医通》);治水饮停聚,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1]。同时外壳破裂,酶被破坏,易于煎出药效,利于苷类成分的保存[1]。
10 炒葶苈子炮制研究
实验发现,炒后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强止咳效果[1]。且炒后杀酶保苷,提高煎出率,减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故葶苈子炒用是有道理的[1]。
12 参考资料
-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