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羟乙基淀粉介绍
2.1 药品名称
2.2 英文名称
Hydroxyethyl Starch
2.3 别名
淀粉代血浆;706代血浆;低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斯特尔;羟乙基淀粉代血浆;Haes-Steril;Hespan;Hetastarch;Hydroxyethylamylum;Steril
2.4 分类
2.5 剂型
15g(250ml),30g(500ml);
2.6%羟乙基淀粉注射剂(平均分子量45000):500ml。
2.6 羟乙基淀粉的药理作用
羟乙基淀粉为一种较好的血容量扩张剂。羟乙基淀粉经静脉滴注后,可较长时间停留于血液中,从而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组织液回流增多,血容量迅速增加,同时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量和血液黏滞度均下降,并且可延缓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在失血性休克时,输入羟乙基淀粉可使血压回升,肾血流量和尿量增多,微循环障碍改善。6%羟乙基淀粉(即高分子羟乙基淀粉,平均分子量450 000)的胶体特性与人血白蛋白相似。
2.7 羟乙基淀粉的药代动力学
羟乙基淀粉经静脉给药30min后起效,最大效应时间为1.5h(国产制剂)。单次静脉给药的药效持续时间为24~48h。小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分子量小于50 000)以原形分子经肾脏排泄,高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经网状内皮系统或淀粉酶降解后,随尿液或胆汁排泄,故肾脏是主要的排泄途径。目前尚不清楚羟乙基淀粉是否经母乳排泄。中分子量的母体化合物半衰期约为12h。
2.8 羟乙基淀粉的适应证
1.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如失血性休克、烧伤、手术、败血症及其他创伤等。
2.羟乙基淀粉还可预防和治疗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因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致的低血压。
3.用于血栓闭塞性疾病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的辅助治疗。
2.9 羟乙基淀粉的禁忌证
(尚不明确)
2.10 注意事项
1.(1)心功能不全或肾清除率受损者(应警惕循环负担过重);(2)曾有出血性疾患;(3)需预防颅内出血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2.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液袋,如发现有滴漏、袋内有沉淀,溶液浑浊或有菌落者,均应停止使用。
3.注射剂应一次用完,如未用完,应将余液弃去,不可储存再用。
5.由于制剂中含0.9%氯化钠,大量输入可致钾排泄增多,应注意适当补钾。
6.在两个疗程之间应停药1周,以免大分子羟乙基淀粉在体内蓄积。
7.羟乙基淀粉虽无抗原性,但有过敏反应的报道,遇此情况应即刻停药,必要时给予抗组胺药物。
8.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尚不明确羟乙基淀粉对人类孕期的影响,故孕妇(尤其是妊娠早期妇女)不宜使用。
9.羟乙基淀粉可改变凝血机制,导致一过性凝血酶原时原时间、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时间延长,其大量应用时亦可引起一过性出血时间延长。
10.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1)多次输注羟乙基淀粉的患者中,有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报道,但可于末次注射后96h恢复正常,故曾有肝病史的患者使用羟乙基淀粉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2)使用羟乙基淀粉进行白细胞分离时,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但在24h内可恢复正常,故反复进行分离时应注意监测血液指标。
2.11 羟乙基淀粉的不良反应
1.偶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瘙痒等),亦可出现发热、寒战、呕吐、流感样症状、颌下腺与腮腺肿大及下肢水肿等。
2.12 羟乙基淀粉的用法用量
1.在低血容量休克时,为尽快增加血容量,可较快滴注,滴速及用量视病情而定,一般为每次500~1000ml,最大量不超过每天1500ml(相当于每天20ml/kg)。出血少于500ml,且血红蛋白及血压正常者,可只输羟乙基淀粉,不输全血。为减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可每天滴注250~500ml,连续滴注10~14天。
2.在体外循环中作为预充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时,用量为0.66~1.16g/kg,平均0.9g/kg。
3.用于白细胞分离,一般用量为250~700ml,其与静脉血的比例为1∶8。每周分离2次或总数7~10次为安全范围。
2.13 药物相互作用
2.14 专家点评
羟乙基淀粉在体内不易分解,可较长时间地保留在血液中,能维持较高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有较好的扩充血容量和维持血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右旋糖酐基本相同,羟乙基淀粉可增强红细胞膜负电荷,使已聚集的红细胞聚集,可以减低血液的黏度,改善微循环。适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栓栓塞性疾病(脉管炎)、心脑梗死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