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331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30g | 瓶 | 5.5元 | 中成药部分 | * |
332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5g | 袋 | 1元 | 中成药部分 | |
333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6g | 袋 | 1.2元 | 中成药部分 | |
334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36g | 瓶 | 6.5元 | 中成药部分 | |
335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40g | 瓶 | 7.1元 | 中成药部分 | |
336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10.4元 | 中成药部分 | |
337 | 27 | 蛤蚧定喘丸 | 蜜丸 | 6g | 丸 | 0.56元 | 中成药部分 | |
338 | 27 | 蛤蚧定喘丸 | 蜜丸 | 9g | 丸 | 0.83元 | 中成药部分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5 经外奇穴名·定喘
5.1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定喘
定喘为经外奇穴名(dìngchuǎn EX-B1)[1][2]。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别名治喘、喘息。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2]。左右计2穴[2]。主治哮喘,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肩背痛,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荨麻疹,上肢瘫痪,上肢麻痹等。
5.1.1 拼音
dìngchuǎn
5.1.2 代号
EX-B1
5.1.3 别名
5.1.4 出处
5.1.5 定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定喘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2][3]。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旁开0.5寸处,一说在大椎穴旁开1寸[4]。
定喘穴位于脊柱区,横平第七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计2穴[4]。
5.1.6 定喘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俯卧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取穴[5]。
快速取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椎体下旁开半横指处即是定喘穴[6]。
5.1.7 定喘穴穴位解剖
定喘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深层有颈深动、静脉和颈横动、静脉的分支。
定喘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夹肌、头最长肌、半棘肌等,布有第七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深部正当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有颈横及颈深动、静脉分支[6]。
5.1.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半棘肌[6]。
5.1.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颈神经后支的肌支、副神经和颈横动脉、颈深动脉分布[6]。
5.1.8 定喘穴的功效与作用
5.1.9 定喘穴主治病证
定喘穴主治哮喘,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肩背痛,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荨麻疹,上肢瘫痪,上肢麻痹等。
5.1.10 刺灸法
5.1.10.1 刺法
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肩背部或胸部[6]。
注意:定喘穴深部是肺脏,故针刺时不可向外下方向深刺,以防刺伤肺脏引起气胸[6]。
5.1.10.2 灸法
5.1.11 定喘穴的配伍
定喘配列缺、尺泽、合谷、膻中,有宣肺解表,理气化痰,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发作期。
5.1.12 特效按摩
5.1.13 定喘穴研究进展
5.1.13.1 治疗哮喘
以定喘、太渊,结合辨证配穴,在肺俞、中府埋针,治疗哮喘196例,较单纯针刺效果好,尤其是风寒型显效率高,对肺虚、肾虚型效果较差。
电针“定喘”、“天突”等,可使哮喘豚鼠血浆及肺支气管组织中cAMP含量同步升高[6]。
针刺膻中、定喘、鱼际、肺俞、肾俞等,能升高哮喘患者IL-12水平,降低11-4、IgE水平,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宣肺化痰、泻肺平喘之功[6]。
5.2 《新医疗法汇编》·定喘
定喘为经外奇穴名[6]。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颈后部,第七颈椎棘突旁开2寸处,左右计2穴[6]。主治咳嗽、哮喘[6]。
5.2.1 定位
5.2.2 主治病证
5.2.3 刺灸法
6 经外奇穴肾热的别名·定喘
定喘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肾热[6]。位与定喘同[7]。见《新医疗法汇编》。主治肾炎、尿路感染[7]。
6.1 肾热穴的定位
肾热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左右计2穴[7]。
6.2 肾热穴主治病证
6.3 刺灸法
7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6.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4.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8.
-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3.
-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