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中医病名
ěr hòu fā
postauricular carbuncl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耳后发为病名[1]。
1.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即锐毒[1]。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2]。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2]。多因情志内伤,郁火凝结而成[3]。由于此处肌肉不丰,气血不充,故预后欠佳[3]。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3]。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3]。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夭疽居左锐毒右,经属胆腑生耳后,谋虑太过郁火成,此处肉薄当急救。”
2.出《外科启玄》卷四,发于耳后角孙、颅息二穴上下之疮[3]。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