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也称近距离)治疗法,是将微型放射源(粒子)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的组织中,包括恶性肿瘤沿淋巴途径扩散的组织,通过放射性粒子源发出持续低能量的γ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辐射损伤和破坏,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受轻微损伤,以达到治疗目的。按粒子植入时间可分为永久性植入法和非永久性植入法。核医学科医师应与临床有关科室医师合作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7 方法
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粒子植入治疗有不同的具体方法,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描绘出治疗的区域;其次要确定植入粒子的数量和位置,这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放射源的活性强度;最后确定粒子植入的方式与方法。常用粒子种植治疗有3种方式:模板种植、B超和CT引导下种植、术中种植。
由于粒子种植在三维空间进行,每种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不同,对每种核素需要制定一种特殊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可根据B超、CT、ECT、MRI等影像检查获得的肿瘤图像,进行模拟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决定粒子种植数目和靶区及周围危险器官的剂量分布,指导临床粒子种植。
操作程序:①完成治疗计划设计;②术前麻醉及使用镇静剂;③固定体位及重要器官;④应用CT、B超、MRI、模拟机观察肿瘤位置;⑤用模板固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⑥消毒、插入植入针,检查针的位置;⑦植入粒子;⑧取出植入针体并消毒包扎;⑨用透视或超声检查粒子数;⑩检测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