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Chéngfú BL36[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穴位 | 承扶 | ||
---|---|---|---|
汉语拼音 | Chengfu | ||
罗马拼音 | Chengfu | ||
美国英译名 | Support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36 | |
日本 | 36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50 | |
富耶氏 | |||
德国 | B50 | ||
英国 | B50 | ||
美国 | BI36 |
承扶为经穴名(Chéngfú BL36)[2]。出《针灸甲乙经》。承扶亦作扶承[3]。别名肉郄、阴关、皮部[3]。属足太阳膀胱经[3]。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3]。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6 穴名解
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4]。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4]
10 扶承穴穴位解剖
承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分布着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厚,由股后皮神经的臀下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之间,或穿经股二头肌长头刺入坐骨神经干。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出现在臀大肌的深面,位于出入骨盆结构的最外侧。该神经在臀区和股后区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稍外侧,和股骨内、外侧髁之间连线中点,以上三点的连线上。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扶承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扶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腰膝之功,为治疗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8]。
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8]
12 扶承穴主治病证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8]。
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9]。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9]。
16 扶承穴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承扶可使动物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9]。
针刺承扶,可见动物脑组织内氨含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功能处于短期兴奋状态[9]。
针刺承扶穴也可使麻醉动物已降低的脑乳酸明显升高,又可使惊厥状态下脑乳酸的高值下降[9]。
电针承扶可见动物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肾上腺组织中抗坏血酸、胆固醇以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9]。
一般在针刺后30~60分钟变化最为明显[9]。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9.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7.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7.
-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