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与一期缝合术用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治疗。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多形成肛瘘。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但临床上所见的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若来自肛腺处,则多形成肛瘘,临床最常见。若病灶感染不来源于肛腺,则多不形成肛瘘,这是少数。如脓肿可直接来源于肛裂、血栓性外痔破裂、内痔或直肠脱垂药物注射后,也可来源于肛周皮肤感染、败血症、血液疾患或直接外伤,少数病例还可来源于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或克隆病等。
因肛窦开口向上,粪便易进入或损伤肛窦而致感染。感染可沿肛腺管进入肛腺,并通过腺体的管状分支或联合纵肌纤维向上、下、外3处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各种不同部位的脓肿。如沿联合纵肌向下到肛管开口处为肛周脓肿,这是最常见的脓肿;向外穿过联合纵肌及外括约肌到坐骨直肠间隙成为坐骨直肠窝脓肿;向上到括约肌间隙则产生骨盆直肠脓肿(图1.8.2.1.1-0-1,1.8.2.1.1-0-2)。
12 手术步骤
12.1 1.切口
放射形切开脓肿(图1.8.2.1.1-1)。
12.2 2.探查
先用手指探查脓腔,然后用探针探明有无内瘘口,后者不宜采用本法。
12.3 3.刮除
用锐利刮匙刮除脓腔壁,因刮除术可破坏脓腔壁的肉芽组织层,便于抗生素自血循环穿透到脓腔壁内达到灭菌目的(图1.8.2.1.1-2)。
12.4 4.缝合
用不吸收缝线将皮肤做3或4针垂直性褥式缝合。伤口用干纱布稍加压迫包扎(图1.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