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涩法

固涩法 中医治法 中医学 中医治疗学 内治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gù sè fǎ

2 英文参考

astringing metho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固涩法治法[1]。也称收涩[2]。指用药味酸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精液滑脱不禁的治法[3]。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的原则立法的[4]。适用于自汗盗汗久嗽虚喘久痢久泻、精关不固、小便失禁崩中漏下、久带清稀等症[4]。有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肾涩精固崩止带等法[4]

脱证由于病因、病位不同,治法也有区别,所以固涩法又分为敛汗固表法、涩精止遗法、涩肠固脱法、固崩止带法4类。

4 敛汗固表

敛汗固表法用于体虚汗出不止之证。阳虚卫外不固者,补气固表,方如玉屏风散牡蛎散等;阴虚盗汗者,滋阴敛汗,方如当归六黄汤。常用药如麻黄根浮小麦龙骨牡蛎配伍益气养阴药。

5 涩精止遗法

涩精止遗法用于治疗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遗尿证。固肾涩精,常用方如金锁固精丸;止遗尿,常用方如桑螵蛸散缩泉丸等。常用药如金樱子菟丝子山茱萸益智仁莲须桑螵蛸芡实覆盆子五味子等。

6 涩肠固脱

涩肠固脱法用于治疗脾肾虚寒,肠道不固的久泻久痢、滑脱不禁等证。常用方如四神丸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常用药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禹余粮补骨脂肉豆蔻等,尚须配伍健脾益气温阳药。

7 固崩止带

固崩止带法用于治疗妇女崩漏不止及带下淋漓之证。常用方如固冲汤清热固经汤升阳举经汤安冲汤完带汤清带汤易黄汤等。常用药如芡实海螵蛸白果、煅龙骨、煅牡蛎等固涩药,配伍健脾利湿药。

8 注意事项

1.临床应用固涩法时,常适当的配伍补益药,以标本兼顾。

2.若外邪未尽,不宜过早使用此法,以免“闭门留寇”。

3.痢泻初起,忌用固涩法崩漏遗精遗尿有热者,均慎用此法。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2.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7.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古籍中的固涩法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