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906 | 78 | 如意金黄散 | 散剂 | 9g | 袋 | 1.3元 | 中成药部分 | * |
907 | 78 | 如意金黄散 | 散剂 | 12g | 盒(瓶) | 1.7元 | 中成药部分 | |
908 | 78 | 如意金黄散 | 散剂 | 15g | 盒(瓶) | 2.1元 | 中成药部分 | |
909 | 78 | 如意金黄散 | 散剂 | 30g | 盒(瓶) | 4元 | 中成药部分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 《外科精义》卷下:金黄散
3.1 处方
黄连 大黄 黄耆 黄芩 黄柏 郁金各30克 甘草1.5克 龙脑1.5克(另研)
3.2 功能主治
3.3 用法用量
上药共为细末,入龙脑研匀;若治湿毒丹肿,新水调扫赤上,或蜜水调如稀糊,用小纸花子贴之,或小油调扫;如久不愈,热疮毒赤,干掺或水调涂。
3.4 摘录
《外科精义》卷下
4 《外科传薪集》:金黄散
4.1 处方
天花粉1两,黄柏5两,姜黄5钱,大黄5钱,白芷5钱,紫川朴2两,陈皮2两,甘草2两,苍术2两,天南星2两。
4.2 制法
上为末,以瓷器收贮。
4.3 功能主治
痈疽发背,诸般疔疮,跌仆,湿痰流注,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等。
4.4 用法用量
凡遇红肿,及夏月火令时,用茶汤同蜜水调敷;如微热欲作脓者,以葱汤同蜜水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附骨痈疽、鹤膝等,俱以葱酒并调;如天泡、火赤游丹、黄水疮,俱以板兰根叶捣汁调和;烫伤,麻油调;其次诸引,又在临用之际,顺合天时调,窥病势也。
4.5 摘录
《外科传薪集》
6 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六:金黄散
6.1 处方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狂犬咬,伤损疼痛。
6.4 用法用量
敷咬损处。
6.5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六
7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金黄散
7.1 处方
黑牵牛末1钱匕,大黄末1钱匕,郁金末半钱匕,胡黄连末半钱匕。
7.2 功能主治
7.3 用法用量
上作1服。入腻粉1钱匕,新汲水调下。伤寒4-5日后,结胸可服,或吐或泻或汗出即愈。
7.4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9 《外科精义》卷下引《管龠卫生方》:金黄散
9.1 处方
黄连1两,大黄1两,黄耆1两,黄芩1两,黄柏1两,郁金1两,甘草5钱,龙脑5分(另研)。
9.2 制法
上为细末,入龙脑研匀。
9.3 功能主治
消肿散毒,生肌止痛。主
9.4 用法用量
若治湿毒丹肿,新水调扫赤上,或蜜水调如稀糊,用小纸花子贴之,或小油调扫;如久不愈,热疮毒赤,干掺,或水调涂亦佳。
9.5 摘录
《外科精义》卷下引《管龠卫生方》
14 《御药院方》卷十:金黄散
14.1 处方
乳香3钱半,轻粉1钱,瓦粉2两半,白龙骨1两半,滑石2两,寒水石(烧通赤)2两,黄柏2钱。
14.2 制法
上为细末,再研令匀。
14.3 功能主治
诸疮疡,痒极发疼。
14.4 用法用量
每用药少许,时时干掺患处,或用油调之搽亦可。
14.5 摘录
《御药院方》卷十
15 《妇人良方》卷二十三引《妇人经验方》
15.1 方名
15.2 组成
川大黄1两,粉草1两。
15.3 主治
奶痈。
15.4 用法用量
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未贴时,先用温酒调1大匙,就患处卧,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
15.6 用药禁忌
羸弱不宜服。
17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17.1 方名
17.2 组成
郁金1两(入防风去叉、皂荚各半两,巴豆14枚,用河水两碗煮水尽,不用三味,只取郁金捣为末),甜消(研)半两,雌黄(研)半两。
17.3 主治
小儿咳嗽。
17.4 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8 《博济》卷三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产后恶血攻心,时发躁。
18.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用乌梅汤放冷调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8.6 各家论述
《济阳纲目》:蒲黄生用,性凉逐瘀;桂心去皮,性热行血;乌梅酸收涤污。此方以凉行血,集方者,泾渭自分,用方者毋得朱紫不辨。
21 《外科精义》卷下引《管籥卫生方》
21.1 方名
21.2 组成
黄连1两,大黄1两,黄耆1两,黄芩1两,黄柏1两,郁金1两,甘草5钱,龙脑5分(另研)。
21.3 功效
消肿散毒,生肌止痛。
21.4 用法用量
若治湿毒丹肿,新水调扫赤上,或蜜水调如稀糊,用小纸花子贴之,或小油调扫;如久不愈,热疮毒赤,干掺,或水调涂亦佳。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龙脑研匀。
22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冷疮经久不愈。
22.4 用法用量
先用温浆洗疮了,干贴。如疮口久不合者,洗了用巴豆1米许,纳疮内,待血出后敷此药。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3 《幼幼新书》卷五引张涣方
23.1 方名
23.2 组成
川黄连1分(别为末),胡粉(别研)5钱,龙骨(烧灰,别研)5钱。
23.3 主治
23.4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敷脐中,时时用。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4.1 方名
24.2 组成
延胡、蒲黄(半生半炒)、生地、川芎、乌药、五灵脂、赤芍、枳壳、丹皮、香附、甘草、陈皮。
24.3 功效
祛瘀活血。
24.4 主治
产后心烦,由余血奔心,故烦闷不安兼腹痛也。分娩后不饮童便,或平枕便卧,或饮食失宜,致余血奔停心下,大小腹俱痛。
24.5 各家论述
方中延胡祛瘀血、止心痛,生地、川芎补血兼行血,乌药行腰腹以下之气,五灵脂行恶血止腹痛,赤芍凉血破血,枳壳祛滞,丹皮凉血行血,香附通利三焦结气,甘草和中缓急,陈皮行气快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