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针

中医治法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jǐ zhēn

2 注解

脊针针灸治疗方法。是指针夹脊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疗效较好。[1]

参见华佗夹脊穴:

夹脊经外奇穴名(EX-B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后人依华佗定穴,名华佗夹脊。其穴位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斜刺0.5~1.0寸[2]

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9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4.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有脊针作用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有脊针作用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有脊针作用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脊针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