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膈
痰膈病名。多因情志郁结、痰涎凝滞所致。一名痰噎膈。《重订通俗伤寒论》:“饮食入胃,便吐粘涎,膈塞不通,便结而粪如羊矢者,此气郁挟痰阻塞胃脘也。治宜辛润利膈涤痰,五汁饮加狗宝,或《医学心悟》启膈散加减。多见于食管或胃贲门部癌证。参见膈、噎膈条。
-
肉肓
肉肓为解剖结构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膜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附录·募原考》)。
-
横膈
横膈是向上膨隆的薄的横纹肌,封闭胸廓下口,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前连胸骨,侧边与肋骨相连,后与脊椎贴近,终止于中心腱。当膈肌松弛时,其右侧被肝脏顶上,左侧被胃、脾顶上,形成两个穹窿形突起,当膈肌收缩,左右两个穹窿形突起向周围降落,收缩越强,膈位置越低,胸腔上下距拉长,胸腔容积扩大。
-
鬲肓
概述:鬲肓:1.膈膜与肓膜的合称;参见膏肓、肓膜:膏肓为人体部位名。出《左传·成公十年》。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后世称病情严重为“病入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膜。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鬲肓:鬲肓是指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又称气海。对气血营卫运行有推动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
支膈
支膈为证名,指胸膈阻塞不适感。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类经·十五别络病刺》:“手少阴之络名通里,在腕后一寸陷中,别走手太阳者也。此经入心下膈,故邪实则支膈,谓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
辰砂金箔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辰砂金箔散:处方:辰砂(研飞)七十两,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牙硝(枯),各三十两;主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忪悸,睡卧不安,谵语狂忘,齿龈生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
水恣泄
是指热在胸膈,以口渴喜饮,泻下水谷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脉因证治·泄》:“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水恣泄的治疗: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苓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病与溢饮滑泄相似。
-
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膈下间隙的应用解剖膈下间隙为横膈膜以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以上和两侧壁层腹膜之间的间隙。膈下间隙被肝脏分为肝上及肝下间隙;又进一步被镰状韧带、冠状韧带、三角韧带等分隔为右肝上前、右肝上后、右肝下间隙(又称morison囊)及左肝上、左肝下前、左肝下后等间隙;膈下间隙感染后发生脓肿,称为膈下脓肿。
-
膈痛
症状:《证治要诀·膈痛》:“膈痛与心痛不同…治疗:《证治准绳·杂病》:“膈痛多因积冷与痰气而成,宜五膈宽中散,或四七汤加木香、桂各半钱,或檛脾汤加木香如数。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一钱,间进半硫丸。”《医宗必读》卷八:“胸痛即膈痛。”《罗氏会约医镜》卷七:“胁痛即膈痛。”
-
平静呼吸
平静呼吸是身体平静状态的呼吸运动,吸气动作是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起的主动运动。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低于外界气压,外界空气进入肺泡。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下降,膈顶回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体外。
-
棉花壳
《*辞典》:棉花壳:出处:《百草镜》拼音名:Mi nHuāK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草棉等的外果皮。功能主治:《百草镜》:治膈。附方:治膈食,膈气:棉花壳,八、九月采,不拘多少,煎当茶饮之。(《百草镜》)各家论述:《本草正义》:棉花壳可以疗膈者,性温能行,可泄痰瘀也。
-
血噎膈
血噎膈为病证名。《医方考》卷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血膈指膈证因瘀血阻滞所致者。《慎斋遗书》卷八:“血膈,时吐时止,胸前作痛,且连背心,血积胸中。气行则血行,宜用气药,枳壳、沉香、芎、归行气导血。”
-
隔食
隔食病证名。指饮食难以下膈入于胃肠。与噎膈、隔同义。陈念祖谓:“膈者,阻隔不通,不能纳谷之谓也。又谓之隔食,病在胸膈之间也。”参见噎膈、隔、格食条。
-
罗鬲
罗鬲膈的俗名。《伤科补要》:“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鬲。”
-
痰涎症
痰涎症病证名。属痰涎在胸膈引致之疾患。《万病回春·痰涎》:“痰涎症者,浑身胸背胁痛,不可忍也,牵掣钓痛,手足冷痹,是痰涎在心膈也。”参见痰证条。
-
犀羚竹石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犀羚竹石汤组成:犀角8分,羚角1钱,鲜竹叶心3钱,石膏6钱,赤芍2钱,连翘2钱,紫草2钱,银花露2两(冲)。风湿时毒,先犯少阳阳明,续被暴寒而发,乃三阳合病,状类伤寒,胸膈赤肿热痛,呓语痉厥,暴注下迫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鬲中热
鬲中热证名。鬲通膈。指心热。出《素问·刺热篇》。《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
隔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当隔,隔者当写。”《素问·至真要大论》:“隔肠不便。”②隔离,隔开。《素问·方盛衰论》:“五部隔无征,若后旷野。”饮食不下,大便不通的隔证,又称噎膈。《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三阳结谓之隔。”④通膈,胸膈。《丹溪心法》:“若血溢于浊道,留聚隔间,满则吐血。”
-
下膈
下膈为病证名,即噎膈证的一种,与上膈相对,指进食后,过一段时间,食物才吐出。《黄帝内经灵枢·上膈》:“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张志聪注:“病在膈上者,食饮入而还出;因于膈下者,食入,晬时乃还。”
-
胃之大络
胃之大络指由胃直接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参见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气汇聚之处,虚里的搏动能直接反映胃气盛衰及气血变化。
-
鬲
鬲①通“膈”,胸腔与腹腔相隔之处,即现代医学所称横膈或横膈膜。《素问·五脏生成》:“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下冒,过在足太阴、阳明。”《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素问·五常政大论》:“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
擦舌吐痰方
处方:酸梅草。制法:采取苗叶,洗净晒干为末,醋调。功能主治:能除肢固之痰,频用不伤胃气。主痰在膈上。用法用量:用新羊毛笔蘸药擦舌根上。倘痰在背,药擦对舌根之上腭,擦时痰随而出。摘录:《医述》卷十
-
膈疝
膈疝(diaphragmatichernia)是指以胃体逆入胸膈,脘膈部痞胀疼痛,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呼气运动
平静呼气时,呼气运动不是由呼气肌收缩所引起,而是因膈股长肋间外肌舒张,肺依靠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回位,并牵引胸廓缩小,恢复其吸气开始前的位置,产生呼气。所以平静呼吸时,呼气是被动的。肋间内肌走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收缩时使肋骨和胸骨下移,肋骨还向内侧旋转,使胸腔前后、左右缩小,产生呼气。
-
润肠降火汤
《点点经》卷二:方名:润肠降火汤组成:当归2钱,大云1钱半,诃子1钱半,槟榔1钱半,厚朴1钱半,黄柏1钱半,桔梗1钱半,天冬1钱半,麦冬1钱半,腹皮1钱,陈皮1钱,黄芩1钱,甘草3分。主治:酒伤开膈之后,大便秘,小便胀,饮食稍进,仍有痰涎,口干胸膈不利。用法用量:竹茹1团,葱3根为引。
-
痰火越鞠丸
处方:海石(研,水飞)90克胆星30克栝楼仁90克山栀(炒黑)90克青黛(水飞过)2.4克香附(童便浸)60克抚芎60克苍术(米泔水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6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清火化痰,理气畅膈。用法用量:每服100丸,临卧用白汤送下。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
膈洞
膈洞病证名。出《灵枢·根结》。膈,指饮食格拒;洞,为洞泄泻下。参见膈、噎膈、洞泄条。
-
胶艾散
处方:艾叶1升,阿胶如手掌大,竹茹1升,干姜2两(1方无竹茹,加干姜成7两)。功能主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纳马通汁半升,煮取1升,顿服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吐衄日久,亡脱已多,非姜、艾、阿胶温补之剂,不能助马通搜逐之功;
-
硼砂圆
处方:麝香一两(研),硼砂(研)、甘草(浸汁.牙硝(枯研)二两,梅花脑(别研)三分,寒水石(烧通赤红)五十两。炮制:上为末,用甘草膏子和搜,每两作四百圆。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风壅膈热,咽喉肿痛,舌颊生疮,口干烦渴。常服化痰利膈,生津止渴。用法用量:每服一圆,含化咽津。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枳梗二陈汤
《医学入门》卷八:方名:枳梗二陈汤别名:枳桔二陈汤组成:二陈汤加枳壳、桔梗。功效:宽胸膈,化痰气。主治:痞满;痰饮子嗽;小儿停痰(口见)乳,胸膈膨满,呕吐痰涎;小儿湿痰懒食,倦怠嗜卧,面色多黄,痰多者。
-
仙螺胶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组成:大田螺49枚。制备方法:洗净,再以清水养去泥土,倒覆盆内,1宿,次将净川连2两,切片,煎浓汁熬膏1小杯,然后将螺仰置盆内,日中晒干,候靥开,挑入连胶1匙,过1夕,螺化为汁,取螺汁,再用柏叶汁、韭根汁、人乳、牛乳、羊乳、猪乳各1杯,炼蜜1两,入真金1块,砂铫熬成膏,瓷器收藏。
-
螓舌
螓舌病名。系指舌上出血的病证。属舌衄。其病因多为心膈蕴积热毒上冲于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止血。可选用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疗。参见舌衄条。
-
胸导管
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长约30---40cM,管径2---5mm。胸导管起始后,与主动脉一起经膈的主动脉裂空入胸腔,初行于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继在食管后方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转向左侧,出胸廓上口达左颈根部,呈弓状斜向外侧,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在注入静脉之前,接纳左支气管纵膈干、左颈干和左锁骨下干。
-
雀舌
雀舌病名。系指心经郁热而致舌上长有微小赘生物,疼痛臭烂的一类病证。因所生之物状如雀舌故名。根据雀舌所在部位之不同,又将发于左侧者名左雀舌;发于右侧者名右雀舌。《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心膈蕴积热毒,感风热,气郁劳苦而生。”治宜清心凉膈。方用凉膈散加减。也可针刺患处并吹冰硼散。
-
阳中之太阳
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心居膈以上,五行属火。膈上属阳位,火亦属阳,故为阳部的阳脏,因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两手之三阳经络·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太阳指两手之三阳经络。《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
水精丹
功能主治:治夹食伤寒,虫积,食积。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汉东王先生方《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别名:水晶丹组成:天南星1钱,滑石(各生为末)2钱,水银粉半钱,芜荑(取仁)100片,巴豆50粒(去壳,不去油)。主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及虫积、食积、胎积、惊积、恶物、食伤。用药禁忌:忌生硬果肉。
-
膈气
一名鬲气。《圣济总录》卷六十:“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痞塞,故名膈气。”此病名,融会了噎膈病的主证和病机。
-
左雀舌
《喉科秘旨》卷下:“左雀舌因多食煎炒炙煿之物,积毒于胃,故发于舌之旁,似生小舌,位近牙根”。雀舌为病证名。心经郁热也。”《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心膈蕴积热毒,感风热,气郁劳苦而生,或上或左右,疼痛臭烂,舌上生苔,并腮两边红肿。”治宜清心、凉膈。方以凉膈散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后吹冰硼散等。
-
滑石甘桔汤
处方:滑石5两,甘草1两,桔梗1两。功能主治:脏腑蕴热,气实燥渴,心神烦燥,口苦唇焦,咽膈不快至于肿痛,小便秘涩,大便亦实,感冒烦渴。用法用量:每服2钱,煎8分,食前服,旋利愈,病在膈上食后服。摘录:《普济方》卷一一七引《鲍氏方》
-
解毒清凉散
处方:芙蓉叶5钱,大青叶5钱,青黛2钱,人中黄2钱。制法:上研末,鲜菊叶、天荷叶捣汁调匀。功能主治:泄其热毒以消肿。胸膈赤肿热疼,外发紫疱,舌胎边红,中黄糙起刺,甚或黄中夹现黑点。用法用量:先以细银针刺肿处出紫血,即以薄棉拭干滋水,再以此散涂敷患处。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气泻
指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包括七情过极所致者。气泻的病因病机:《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气泻的治疗:气泻治宜行气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泻要方、排气饮、五膈宽中散、震灵丹等方。
-
右雀舌
右雀舌为病名。雀舌是指因所生小舌状若雀舌,故名。发于左侧者,名左雀舌;《咽喉经验秘传》:“此症舌上复生小舌。心经郁热也。”《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心膈蕴积热毒,感风热,气郁劳苦而生,或上或左右,疼痛臭烂,舌上生苔,并腮两边红肿。”治宜清心、凉膈。方以凉膈散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后吹冰硼散等。
-
决壅破饮丸
处方:半夏(汤泡7次)、桔梗(炒)、枳实(去瓤,麸炒)、天南星(汤泡7次)、青皮(去瓤)、麦糵(炒)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如梧桐子大,焙干。功能主治:赶逐痰饮,快气利膈。主脾胃冷,膈隘生痰,饮食迟化,涎沫壅塞,咽喉不利,酒后尤盛。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温米饮送下,或生姜紫苏汤送下。
-
大圣人参散
处方:白术3分,人参3分,白芷3分,葛根3分,青皮3分,桔梗3分,甘草2钱,干姜2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和气快膈,养胃生津液。主头昏体倦,胸膈不利,状若感寒。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
水恣
水恣为病证名。又称水恣泄。因膈热口渴,恣意饮水所致泄泻。治用平胃五苓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病与溢饮滑泄相似。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
-
翻胃
概述:翻胃为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反胃:翻胃即反胃,亦称胃反。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证:翻胃指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证。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此验症全在大便,如一千结,便非无火,一味滋润如前法。”
-
梅核膈
因气郁痰结或瘀血所致。《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梅核膈者,喉中如有物,膈间痛,死血居多,宜昆布、当归、桃仁、韭汁、童便、甚加大便;亦或因痰结,宜涤痰丸。《医鉴》谓,或结于咽喉,时觉有所妨碍,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由气郁痰结而然者,正指此也。”参见噎膈、梅核气条。
-
半夏理中续膈破寒汤
《外台》卷六引《删繁方》处方半夏半升(制),生姜4两,麻黄3两(去节),前胡3两,泽泻3两,竹叶1升,细辛3两,枳实3两(炙),杏仁3两(去皮尖)。制法上切。功能主治上焦气不续、胸膈间厌闷,饮食先吐而后下。注意忌羊肉、饧、生菜。
-
凉膈攻毒散
处方:大黄、黄连、石膏、荆芥、地丁、玄参、当归、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痘症热毒壅于上焦,胸膈烦闷,壮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科辨要》卷十
-
降痰舒膈汤
处方:石膏3钱,天花粉3钱,厚朴1钱,枳壳1钱,半夏1钱,茯苓5钱,益智仁5分。功能主治:泻胃火而降痰。主痰在膈上,大满大实,气塞不能伸,药怯而不得下。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满实平,2剂满实尽除,痰亦尽下。摘录:《辨证录》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