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粒
中心粒是中心体的主要结构,成对存在,即一个中心体含有一对中心粒,且互相垂直形成"L"形排列。长为0.4μm,是中空的短圆柱状结构。圆柱的壁由9组间距均匀的三联管组成,三联管是由3个微管组成,每个微管包埋在致密的基质中。
-
中心体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一种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周质基质(pericentriolarmatrix)。中心体不具备膜结构,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中心体能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复制后的中心体内含有两组中心粒,每组有两个中心粒。中心粒的功能是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星射线(纺缍丝)的形成。
-
星体
星体astralbody指在细胞分裂期,从纺锤体两极的各个中心粒向四周皇辐射状生出的结构。星体的微管与纺锤体、神经组织和鞭毛等的微管一样,都是由微管蛋白(tubul-in)组成的。从由秋水仙素等抑制细胞分裂以及摘除有丝分裂器等一些实验来看,可以认为中期后的星丝微管给赤道面的表层细胞质提供诱发分裂沟的信号。
-
基体
基体是纤毛和鞭毛的微管组织中心,不过基体只含有一个中心粒而不是一对中心粒。基体又称动质体(kinetosome),负责鞭毛和纤毛的合成。
-
中心体循环
在细胞周期中,中心体具有复制-分离-复制的周期,这一过程称为中心体循环。中心体循环始于G1期,到G2期时,两个子代中心粒达到了足够的长度,但仍处于同一个中心体内。中心体内的一对中心粒在S期与DNA同步复制。
-
抗着丝点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抗着丝点抗体分类: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测定抗着丝点抗体的测定原理:检测抗着丝粒抗体的常用方法是以Hep-2细胞为抗原片(肝细胞片呈现的荧光弱)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也有人采用免疫印迹法和用重组CenP-B抗原建立的ELISA法测定抗着丝粒抗体,但建立10余年来一直未能普及。
-
受精
哺乳动物的获能精子接触卵周的卵膜或透明带时,特异地与卵膜上的某种糖蛋白结合,激发精子产生顶体反应:顶体外围的部分质膜消失,顶体外膜内陷、囊泡化,顶体内含物包括一些水解酶外逸。30秒钟之内卵内游离钙离子量迅速增加多达100倍;随着钠离子内流,氢离子外流,致使一分钟之内卵pH值明显增加。
-
原核融合
精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质后,包装紧密的染色质开始解旋。雄性原核向卵细胞的雌性原核移动,这种迁移是由精细胞的中心粒产生的微管指导的,精细胞的中心粒是随细胞核一同进入卵细胞的。当两个原核相互接触时,通常会发生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核,此即原核融合。
-
三联管
三联管见于中心粒(centrioles)和基体(basalbodies),由A、B、C三个单管组成,A管由13根原纤维组成,B管和C管都是10根原纤维,所以一个三联管共有33根原纤维。三联管对于低温、Ca2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稳定的。
-
无着丝粒片段
无着丝粒片段是(由打断产生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缺少中心粒,从而在细胞分化中被丢失。
-
有丝分裂器
有丝分裂器即纺锤体(spindle),是在有丝分裂期间,从中心粒形成的各种微管,包括动粒粒微管、极微管、星体微管等,它们的功能是将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期有丝分裂器的半数纺锤体微管源自极中心体,因此,有丝分裂器的形成首先依赖于中心体的复制,并分别移动到两极。
-
微管组织中心
存在于细胞质中决定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组装的结构叫微管组织中心。MTOC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组装过程中的成核反应,微管从MTOC开始生长,这是细胞质微管组装的一个独特的性质,即细胞质微管的组装受统一的功能位点控制。MTOCs不仅为微管提供了生长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了微管的方向性。
-
微管
细胞内微管呈网状和束状分布,并能与其他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基粒、中心粒、纤毛、鞭毛、轴突、神经管等结构。另外也成为所谓变形虫伪足或原生动物有轴伪足的细胞骨架的支柱作用。用秋水仙碱处理,细胞内的微管就会消失,细胞的形状随着微管的消失而发生变化(变成圆形),这在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中可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