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
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进口食品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目录》内不同产品类别的注册评审程序和技术要求,由国家认监委另行制定、发布。
-
唐慎微
唐慎微为宋代药学家。该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其书初成于元丰五年(1082年)前后,后经陆续增补,约于元符元年至大观二年(1098-1108年)间定稿,由艾晟校补刊行,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
-
月水来腹痛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亦名经前腹痛、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等。指每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痛经等。
-
莫枚士
莫枚士清末文学家、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后两次试于礼部不第,改习医学。因早年习经史,于小学颇有研究,习医后,致力于古医籍校疏,以经解经,或从文字训诂学解释医药术语,以示博学多闻。撰《研经言》四卷、《经方例释》三卷、《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
-
交会选穴法
交会选穴法为针灸选穴法之一。指选用交会穴治病的方法。《标幽赋》:“住痛移痛,取相交相贯之经。”如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各种热病,可取用督脉与足三阳经交会的大椎穴等。
-
玄牝
玄牝为气功术语。出《道德经》。这里玄牝是指人体生命之根本。后世对玄牝认识有两种见解。即并非实体,也不定位,是不能以形色相求得的,只是在练功中体现(见《脉望》)。如《冯氏锦囊》认为身中一窍,《养生秘录》认为二肾之间及宫脾为玄牝,《灵剑子》认为髓门,《奇经八脉考》认为任督二脉,《胎息经注》认为丹田等。
-
拔原法
拔原法为取穴法之一。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此法为元代医家王海藏所倡用,故又称王海藏拔原法。《普济方》王海藏拔原法:“假令针肝经病,于本经原穴一针,如补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
姚澜
姚澜为清代医家。字涴云,又乐维摩和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刑名师爷及儒学教官三十余年。精医,治病疗效甚佳。长于本草,辑《本革分经》(1840年刻行),以经络为纲,以药为目,阐述药物归经,每经下分补、和、攻、散、寒、热等项,详加论述。
-
酱油膏
概述:酱油膏是特种酿造酱油晒炼的加工品,风味优良,经久不坏。酱油膏的制作方法:大豆→沉浸→蒸熟→冷却→制曲→出曲→洗豉→二次发霉→腌制→熟成→酱醅→滤油→底油→晒炼→酱油膏制作方法1、浸豆春季4—5小时,夏季、秋季2—3小时,使豆粒体积增加1倍左右,清水洗净,沥干。再经27小时,曲渐老熟。
-
罗美
罗美清代医家。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又辑录元、明、清诸名家医论、治验,而成《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分医论集、脉要集、病能集,纲目清晰,尤推重薛立斋、张景岳。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并见。
-
本输
《本输》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
正刺
正刺与缪刺对。即左侧有病针刺左侧穴位,右侧有病针刺右侧穴位,与缪刺之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相别。《类经》:“邪气自浅入深而极于五脏之次者,当治其经。治经者,十二经穴之正刺也,尚非缪刺之谓。”
-
齿脉
齿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阳明经类似。齿脉即手阳明大肠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挟鼻。其所产病:齿痛,(出页)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及□□□。”
-
余无言
余无言(1900-1963年)现代医家。余氏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提倡不分中西,而应取二者之长,以补己短,熔二者于一炉,故其临证亦熔经方时方于一炉。所著甚丰,有《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湿温伤寒病篇》、《斑疹伤寒病篇》、《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另有医案集《翼经经验录》及其他学术论文发表。
-
医学指归
《医学指归》为书名。清·越术堂撰。二卷。刊行于咸丰元年(1851年)。书中前列卷首,载十二经络图像。卷上、卷下,各分“经络解”“治法解”,分经论述药物归经。后附奇经八脉歌等。
-
足少阳脉
足少阳脉为早期经脉名。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少阳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载:“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支之肩髆;其病:病足小趾次趾废,(月谷)外廉痛,(月谷)寒,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胁痛,头颈痛,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诸病此物者,皆灸少阳脉。”
-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为伤寒著作。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卷1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2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4列伤寒类证。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
润胎饮
《医略六书》卷二十九:方名:润胎饮组成:当归身1两,冬葵子3钱。主治:产难,脉濡涩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白蜜1匙,温服。各家论述:产母血亏经燥,无以润泽胞门,故产户干涩难产,不能遽下焉。冬葵子滑胎利窍,足以易产催生。水煎入蜜,使血充经润,则产门滑利,而胎无枯涩之虞,何难产之足患哉。
-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当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时,可引起对侧颈内动脉血液经前交通动脉分流入患侧;本病的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选用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旁路(搭桥)术、颅内一颅外动脉吻合术等,以改善供血不足的状况。本病禁忌用血管扩张剂及降压药物,因常可导致“盗血”现象加重。
-
三阳并病
三阳并病(exogenouscolddiseaseinvolvingthreeyangchannels)是指外感伤寒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中,一经病变未解,又并发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有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
-
输液
输液是以连续输入的方式将医用液体和药物经一定的途径注入体内的给药方法。成人多选用四肢表浅静脉,婴幼儿则多用头皮静脉。静脉输液多应用于严重脱水、休克、饮食不足、胃肠疾患、手术前后、中毒及静脉给药等情况。输液疗法可能发生一些反应和并发症,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静脉炎等,因此不可滥用。
-
萧埙
萧埙清代医家。潜心研究《灵枢》、《素问》及历代名医著作,长于治虚损、痨瘵等内科杂症。撰《医学经纶》一百三十四卷,以经说为主,详加阐发,条理清晰。另撰《女科经纶》,谓:妇女病四诊难尽,而妇女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等症。先经不调而后病者,调其经则病自愈。另著《中风症》(1722年),今存抄本。
-
府俞
府俞即府输。俞,通输。参见府输:1.府输指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2.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治脏者治其俞
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散俞
散俞指各经分散的腧穴。散俞是指散在的腧穴,用以出血。《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王冰注:“散俞,谓间穴。”指闲散之穴。《类经》注:“此散俞者,即诸经之散穴也。”
-
过期经行
过期经行为病名。见《竹林女科证治》。经行后期亦名月经落后、经水后期、经迟、过期经行等。指月经来潮比正常周期推迟1周以上甚至3~多因血虚、血寒、肾虚、气滞和血瘀等所致。当分别用益血、温经、补肾、行气、祛瘀等法治疗。
-
府输
概述:府输:1.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六腑的下合穴·府输: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六十六穴
六十六穴为十二经中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总称。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即阴经井、荥、输(原穴同)、经、合,每经五穴,共三十穴;阳经井、荥、输、原、经、合,每经六穴,共三十六穴。子午流注针法就是以六十六穴为基础的。《标幽赋》:“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即指此。
-
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
第七条《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继续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重新办理审批手续。第十七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师,经考核认定,发给《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
所生病
所生病为经脉病候术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穴位能主治某些病症。如手太阴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如手太阴经所生病还有“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表热不得卧
因风寒伤于太阳或阳明或少阳,郁而发热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表热不得卧之症,发热身痛,无汗烦热,不得卧,太阳经表热症也;目痛鼻干,身大热,不得卧,阳明经表热症也;治宜分经辨证,如太阳表热,不得卧而无汗者,冬月北方人用麻桂汤;阳明表热不得卧,用干葛升麻汤;少阳表热不得卧,用小柴胡汤。
-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加强对食品包装用原纸及其制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制定本办法。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不得用于包装食品。第四条生产加工食品包装用原纸的原料(包括纸浆、粘合剂、油墨、溶剂等)须经省级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审批后方可使用。
-
方壶外史
收录气功学专著主要有:《无口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参同契口义》、《崔公入药镜测疏》、《吕纯阳百字碑测疏》、《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邱长养青天歌测疏》、《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等。
-
二阳三阴
二阳三阴指阳明经和太阴经,阳明为二阳,太阴为三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肘。”马莳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
-
阴阳系日月
《阴阳系日月》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从日月相对转移的现象,说明阴阳盛衰消长并与手足阴阳经联系,故名。古人以天、地、日、月、阴、阳的属性,论述人体腹以上为天,属阳应日;把十二地支分别与左右两足十二经相配,说明冬、春两季人气在左,夏、秋两季人气在右,针刺治疗的时候,要根据阴阳时令,有所禁忌。
-
一月再行经
一月经再行为病证名。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再行,宜用九味四物汤,更服三补丸(黄芩、黄连、黄柏)。气虚则可服补中益气汤。”
-
一月经再行
一月经再行为病证名。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再行,宜用九味四物汤,更服三补丸(黄芩、黄连、黄柏)。气虚则可服补中益气汤。”
-
气滞痛经
气滞痛经为病证名。多因情绪抑郁,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涩,冲任血行郁阻,不通则痛。每在经前或经行时,下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治宜行气开郁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金铃子散、延胡索散等。
-
特殊感染手术要求及术后处理
1.对破伤风及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患者,术前将手术间内能移动的用物一律搬到室外,不能移动的东西用大单遮盖。受染布类分别用清洁大单包好,经压力灭菌后送洗。6.手术间按常规空气消毒。7.所有参加手术人员离开手术间前要泡手、脱去污染衣服,在门口换清洁鞋才能外出,经更换口罩、帽子、沐浴后,方可参加其他工作。
-
肝肾亏损痛经
肝肾亏损痛经病证名。见《中医妇科学讲义》。多因妇女禀赋素弱,肝肾不足,或早婚多产,房室不节,肝肾亏损,而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胞脉益虚,故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经来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治宜调补肝肾,方用调肝汤,或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麦门冬、黄芪。
-
风惊邪
由体虚风邪伤于心经所见乍惊乍喜之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可用茯神丸、地黄煎丸等。
-
十二从
十二从指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此说可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
-
砭射
砭射为砭刺络脉出血之谓。《医门法律》:“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
-
眼用膏剂
概述:眼用膏剂(eyeointment)为眼科用药剂型,是指供眼用的药物软膏制剂。配制眼用软膏的器械、容器均应灭菌,盛装眼膏的锡管内壁可用紫外灯照射30~基质必须纯净而细腻,稠度适宜,常用的基质由黄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组成,其比例为8:1:1,配制前经150℃干热灭菌至少l小时;也有用蜂蜜.麻油、蛋黄油为基质的。
-
孙渊如
孙渊如即孙星衍。乾隆进士,曾任山东督粮道等官职。在医学方面,曾据《证类本草》对《神农本草经》加以考证和辑录,对后世影响较大。又据《外台秘要》校辑出《素女方》。另校刊有《华氏中藏经》、《宋提刑洗冤录》、《千金宝要》等医籍。他的校辑虽也有草率疏略等缺点,但在医药文献的整理、保存等方面作出贡献。
-
汤液本草
概述:《汤液本草》为中药著作。元·王好古撰。刊于1289年。主要内容:卷上为药性总论部分,选辑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的部分内容并作了若干补充。书中所论药性,均根据各药所入三阴经、三阳经的特点,结合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发挥,并附引了有关的各家论述。现有《东垣十书》本。
-
医略
《医略》综合性医书。本书纂述《内经》、《难经》及历代诸家医书之要妙,以“改古今之同异,辨议论之经验,分诊治之优劣”(见凡例)。卷一脉法、治则及杂论,在汇集前人论述精要之同时,阐发了个人的见解。卷二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和辨证;卷三为五脏六腑考、十二经并奇经八脉考;
-
本草乘雅半偈
概述:《本草乘雅半偈》为药物学著作。明·卢之颐撰。主要内容:作者在其父卢复《本草纲目博议》一书的基础上,增补撰成《本草乘雅》。本书取《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222种,后世收载的药物143种,共365种。每药在引录古说之后,均注以核、参及先人云等项目,广泛讨论了药性的理论及制药、用药等法。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