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为学科名。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医文化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已开展了中医哲学、中医学方法论、易学与中医学、儒道佛与中医学、北京市民养生、“太医院”文化、“同仁堂”文化、“药王庙”文化、宫廷医学、燕京学派、北京四大名医等研究。人们思维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很大不同。
-
中国传统医学
概述: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药学;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介:为了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化,2000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批准,成立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中医药名词委)。2009年2月,国家科技部又将此项目列为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第三次予以支持。
-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药膳与药膳学: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故食疗不必…药学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但因其是药食结合之膳,故它有药食结合的理论系统;人体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膳方,而众多的药膳原料在几千年中组合了无数的药膳方,研究不同的药膳组方,也成为药膳学的基本内容,等等。
-
中医药
中医药为中医药学的简称。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台湾医学
吴沙(1731~在卫生行政方面,分设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机关。(2)地方病、寄生虫病与毒蛇咬伤①甲状腺肿:此为台湾广泛分布的地方病之一,其病因与饮水中钙含量过高和碘含量过低有关,甲状腺肿在台北州浊水溪上游、新竹州大溪一带、台中州埔里地方、高雄州、台东及花莲港山地均有分布,山地人发生率最高,台湾本岛人次之。
-
汪受传
汪受传,1946年5月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学医时间:1964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钱乙、陈文中、徐小圃、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源方论》、《幼科发挥》。
-
中药学
中医药学为学科名。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医学
概述:中医学:1.学科概念;春秋时期出现医学理论,医和于公元前541年提出“六气致病说”;创造和发展了辨证论治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以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多种治疗方法。
-
龚丽娟
龚丽娟,1930年10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学医时间:1945年从医时间:1956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程钟龄、李时珍、王清任、张锡纯、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
-
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的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鼓励医学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有计划地培养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学科高层次人才。鼓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名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开展师承教育。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沈炳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沈炳章先后有《升阳散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升阳法治疗慢性泄泻体会》、《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疏肝运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200例》、《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治胆七法》等10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年来被授予“太仓市优秀科技专家”称号。
-
申春悌
申春悌,1949年3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学医时间:1968年从医时间:197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肯堂、叶天士、吴鞠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妇科准绳》、《温病条辨》、《孟河四家医案》。
-
云南省发展中医条例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发展中医事业,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鼓励国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发展中医事业。第二十八条未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擅自设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或者行医的,依照国务院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
林祖庚
学医时间:1952年从医时间:1957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张锡纯、王清任、徐灵胎。“中药麻醉镇痛新药祖师麻甲素临床应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历代中医名家治疗经验电子计算机检索”课题获199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疮疡证治》一书于1991年参加国际图书汇展获“优秀图书奖”。
-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已经伦理审查批准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9个月内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完成上传信息。(五)知情同意书;4)使用生物样本库来源的人源细胞株或者细胞系等开展研究,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提供方授权范围内,且不涉及人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
-
子喑
子喑·肾阴虚证:子喑·肾阴虚证(gestationalaphoniawithsyndromeofkidneyyindeficiency)是指肾虚阴亏,津液不得上荣舌本,以妊娠期间声音嘶哑,甚则不能出声,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滑而数为常见症的子喑证候。
-
胰癌
胰癌的症状:以脘腹痛,纳呆,消瘦,黄疸等为主要表现。胰癌·肝胆湿热证:胰癌·肝胆湿热证(pancreascancer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iverandgallbladder)是指肝胆郁热,以脘胁胀满,腹痛拒按,身目发黄,烦燥易怒,身热,纳呆,嗳气恶心,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燥,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胰癌证候。
-
产后小便失禁
产后小便失禁·肾虚证:产后小便失禁·肾虚证(postpartumenuresiswithkidneydeficiencysyndrome)是指肾虚开合不利,膀胱失约,以产后小便不能自制,频数,夜尿尤多,睡中自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为常见症的产后小便失禁证候。
-
胎死不下
概述:胎死不下为病名。瘀血阻滞者,症见胎动停止,阴道流紫黑色血液,口气恶臭或临产胎死腹中,腰腹胀急,胸满喘闷,面色青暗,治宜行血祛瘀,方用脱花煎。另外,可根据产妇之虚实,病势之缓急,采用佛手散缓下,平胃散加芒硝峻下。
-
经行眩晕
《中医药学名词》(2010):经行眩晕是指以经期、经行前后,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为常见症的月经病。若因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湿上扰清窍,症见经行头晕,头重且胀、泛恶、呕吐痰沫、嗜卧懒言,治宜祛痰降浊,轻症用温胆汤加味,重症宜健脾温阳,化湿去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
暴喘
概述:暴喘(suddendyspnea)病证名。出《中藏经》。马脾风又名风喉。暴喘的病因:多由“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暴喘的症状: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扇动,大小便秘,神气闷乱。暴喘的治疗:因寒邪客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者,治宜宣肺清热,先用五虎汤;
-
下志室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下极俞配肾俞、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
小儿绦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绦虫病(infantiletaen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绦虫病。《景岳全书·杂证谟》:“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治宜驱虫,可用槟榔、芜荑、苦楝根皮、鹤虱、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贯众、榧子、仙鹤草根等;
-
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常因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若宿有湿热,蕴伏下焦,絪緼之时,阳气内动,引动内热,热伤冲任致出血,症见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黏腻或兼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纳呆,治宜清热除湿止血,方用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阿胶,加小蓟、茯苓、薏苡仁、苍术。
-
小儿钩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钩虫病(infantileancylostom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钩虫病。钩虫病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钩虫病的病因病机: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钩虫病的症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症。
-
小儿姜片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姜片虫病(infantilefasciolops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姜片虫病。姜片虫病的症状:本病可引起腹痛,腹泻,浮肿,贫血等症状,甚至引起小儿生长发育,但预后一般良好,姜片虫驱除以后,患者迅速恢复。成虫寄生肠道上部,上犯胃气,下扰肠道,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等症。
-
小儿血吸虫病
《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血吸虫病(infantileschitosom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血吸虫病。《WS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血吸虫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
小儿丝虫病
《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丝虫病(infantilefilar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丝虫病。《WS260-2006丝虫病诊断标准》:小儿丝虫病是由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特指淋巴丝虫病,包括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
小儿囊虫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小儿囊虫病(infantilecysticercosis)是指小儿感染囊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中医大辞典》:囊虫病即感染囊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囊虫病的症状:以痰核包囊,癫痫样发作,视力障碍等症,以及检查发现囊虫为主要表现。
-
鲜药
鲜药(freshmedicine、freshcrudedrug)是指鲜、活应用的药物[参考资料]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肺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言语不利
概述:言语不利(inarticulateness)是指中风后出现的言语謇涩,以舌强,口眼斜,口角流涎为主要表现的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学名词》(2010):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出现的瘫痪、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噤口、言语不利、口眼斜、风痱、风懿,或渐而痴呆,或神志失常,或抽搐发作等各种后遗病证。
-
厌食病
由于脾胃虚弱者,则饥不欲食,食入难化,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胖,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主方:曲麦枳术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处方:白术10克,枳实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砂仁3克(后下)。2、针灸治疗针刺四缝、足叁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
舌衄病
舌衄·阴虚火旺证:舌衄·阴虚火旺证(tonguebleeding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精不足,虚火上炎,以舌出血,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舌衄证候。治宜清肝泻火,如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外治可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抹敷。
-
小儿蛲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蛲虫病(infantileoxyur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蛲虫病。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蛲虫病的病因病机:《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蛲虫病的治疗:治以杀虫止痒为主。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
-
食鱼蟹类中毒
食鱼蟹类中毒(allergyaftereatingfishandcrab、fishandcrabpoisoning)为病名。《中医药学名词》(2010):食鱼蟹类中毒是指因进食有毒或变质鱼、蟹或对鱼、蟹过敏所致,以头晕,肤痒,胸闷烦躁,或腹痛呕泻,甚至虚脱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
外感高热
《中医药学名词》(2004):外感高热(exogenoushighfever)是指感受时行疫毒引起的以高热不退,烦渴身热,便秘,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外感高热(exogenoushighfever)是指感受外邪或时行疫毒,以高热不退,身灼热,烦渴,便秘,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肉硬
概述:肉硬(stiffflesh)是指以小儿全身肌肉僵硬为主要表现的五硬病。关于五硬病:五硬为病证名。《幼幼集成》指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中医药学名词》(2004):五硬(fivekindsofstiffness)是指以手、足、口、头项、肌肤冰冷僵硬,身体不温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
小儿蛔虫病
辨证分型:小儿蛔虫病·虫积肠道证:小儿蛔虫病·虫积肠道证(infantileascariasis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ofwormsinintestine)是指虫积肠道,肠腑不宁,气机不利,以脐腹阵发疼痛,时作时止,夜卧不安,寐中磨牙,流涎,鼻痒,有时大便排出蛔虫,苔薄白或花剥,脉细弦为常见症的小儿蛔虫病证候。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足硬
概述:足硬(stifffoot)是指以小儿足部肌肉僵硬为主要表现的五硬病。关于五硬病:五硬为病证名。《幼幼集成》指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中医药学名词》(2004):五硬(fivekindsofstiffness)是指以手、足、口、头项、肌肤冰冷僵硬,身体不温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
手硬
概述:手硬(stiffhand)是指以小儿手部肌肉僵硬为主要表现的五硬病。关于五硬病:五硬为病证名。《幼幼集成》指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中医药学名词》(2004):五硬(fivekindsofstiffness)是指以手、足、口、头项、肌肤冰冷僵硬,身体不温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
阴疳
概述:阴疳为病名。3.外科阴证;阴疮·气虚夹热证:阴疮·气虚夹热证(vulvalsore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complicatedwithheat)是指脾虚湿盛,湿郁化热,下注阴部,以外阴溃烂,瘙痒出血,脓水淋漓,疮久不敛,神疲体倦,纳谷不香,心悸而烦,舌淡嫩,苔黄腻,脉细软无力为常见症的阴疮证候。治疗:内治宜调补气血。
-
倒地拱
防己为眼科常用祛风湿药,具有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的功效:1)用于风湿热所致目疾,如火疳、瞳神紧小等,兼见肢体疼痛者,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蚕砂等清热除湿之品。药理作用有抗脑缺血,解热,镇痛,抗炎,扩冠,降血压,抗过敏,平喘,抗病毒,抗真菌,抗细菌,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等。
-
十五椎
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十五椎穴主治病证:下极俞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
-
野山参
概述:野山参(RadixGinsengIndici(拉);wildginseng),是指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野生品的干燥根。拉丁名:RadixGinsengIndic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wildginseng(《中医药学名词(2004)》)
-
小儿脱证
脱证的症状:以亡阳亡阴为特征的危急病症。小儿脱证·阴虚液脱证:小儿脱证·阴虚液脱证(infantilecollapsewithsyndromeoffluiddepletionandyindeficiency)是指津液耗损,阴精骤脱,以身热面赤,汗出如油,烦躁不宁,气促难续,口渴饮冷,目眶内陷,甚则昏迷谵语,舌干无津,脉细疾数等为常见症的小儿脱证证候。
-
臀痈·湿火蕴结证
定义:臀痈·湿火蕴结证(glutealcellulitiswithdampness-fireamassmentpattern)是指湿火蕴结,以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食欲不振,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数为常见症的臀痈证候。出《外科理例》卷五。是指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的发。《中医药学名词》、《中医外科学》等则归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