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骶
骶骶骨。《素问·刺热论》:“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
-
营卫四穴
营卫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骶部,正中线旁开2寸,与第一、二、三、四骶背侧孔分别相平,每侧4穴,左右计8穴。主治大小便不利、腰骶痛等。一般用灸法。
-
环冈
环冈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与《备急千金要方》“团冈”同位。在骶部,平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小便难、腰骶痛、少腹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曲折处
曲折处为解剖部位名。曲折处即可活动的关节部位。见《江氏伤科学》。关节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下椎
下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中嵴,当第三骶椎棘突下陷中。主治痔疮、淋病、月经不调等。一般斜刺0.5~0.8寸;可灸。
-
关窍
关窍为解剖部位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关节。关节(joint)为骨与骨相接之处。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人类尾巴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表现为腰骶部一束毛,是一种常见的发育缺陷。症状体征:本病并非是“真正尾巴”,实际上是脊髓膜的膨出、骶尾部胶质瘤或畸胎瘤。尚未见真正具有尾椎的情况。偶有报告在肛门及尾骨之间有一尾巴样附件,长约2~3cm,病理检查证实这是一个青年型血管内皮瘤。
-
腰根
腰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位于骶部,第一骶椎棘突两侧各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足病。一般直刺1~2寸。
-
腰痛4
“腰痛4”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骶髂关节表面,约与腰骶关节平高处。左右计2穴。主治腰腿痛。一般直刺0.5~1.0寸。
-
骶3
骶3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骶部正中线,第三骶椎棘突上缘。计1穴。主治偏瘫、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一般针沿皮下斜刺1.5~2.0寸。
-
玉田
玉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难产、腰骶痛、腓肠肌痉挛等。一般沿皮刺0.5~《备急千金要方》:“腰背不便,转筋,急痹筋挛,灸第二十一椎随年壮。”
-
解喘
解喘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药学杂志》。位于骶部,平第一、二骶背侧孔外侧约1寸处。左右计4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1.0寸。
-
节髎
节髎为人体部位名。《伤科汇纂》卷一:“节者,骨之节髎也。”关节为解剖部位名。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节解
节解为人体部位名。古人解、骱通用。出自《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指关节(关节腔)。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
耀中
耀中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部正中线,第三、四骶椎棘突之间。主治难产、子宫出血、泻痢、痔疮出血。一般针0.3~0.5寸;可灸。
-
鸠杞
鸠杞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部正中线,第二骶椎棘突上方凹陷中。主治妇人血崩。一般灸3~7壮。
-
腰脊柱侧弯试验
操作名称:腰脊柱侧弯试验适应证:腰脊柱侧弯试验用于鉴别椎管内和椎管外的病变时腰脊柱侧弯试验,脊柱弯向患侧引发腰骶部深层疼痛或并发臀部和下肢放射痛或酸麻感者为本试验阳性体征,可判断有椎管内病变;方法:患者站立位,双臂自然下垂。检查者站于其后方,一手按住患者健侧肩外上部,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的髋外侧部。
-
椎骨
椎骨(vertebra)亦称脊椎、脊椎骨。在脊椎动物中很多块排成纵列形成脊柱的骨块(软骨鱼以下由软骨构成)称为椎骨。向背侧伸出1对髓突(neurapo-physis)包围脊髓,在其背侧合成髓弧。向腹侧突出1对脉突(hae-mapophysis)形成包围血管的脉弧,在椎体前向左右分开。骶椎和尾椎相互愈合的倾向较强。
-
下腰
下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与第三骶椎棘突之间处,即位于骶骨正中点处。主治慢性肠炎、泄泻、久痢不愈、难产等。《备急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
-
椎体
椎骨(vertebra)亦称脊椎、脊椎骨。在脊椎动物中很多块排成纵列形成脊柱的骨块(软骨鱼以下由软骨构成)称为椎骨。向背侧伸出1对髓突(neurapo-physis)包围脊髓,在其背侧合成髓弧。向腹侧突出1对脉突(hae-mapophysis)形成包围血管的脉弧,在椎体前向左右分开。骶椎和尾椎相互愈合的倾向较强。
-
脊骨
脊骨指脊椎骨。又称膂骨、中𦛗骨。俗称脊樑骨。中医所称的脊多指第一胸椎棘突至第四骶椎,共21节。为督脉等所行经。
-
腰部八穴
腰部八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最新灸疗宝典》。位于腰骶部。令患者食、中和无名指并拢,以三指中节宽度为一边,作成等边三角形纸片五块,然后于命门穴下1寸处划一横线,将三块纸片平排于此横线下,三角形的二角在上,顶角向下,中间一块三角形的顶点对准脊柱中线,其上缘共得4点,即是4个穴位;主治虚劳羸瘦、身体衰弱。
-
腰痛5
“腰痛5”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骶骨边缘,与第三骶后孔平高,旁开正中线1.8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腿痛。一般直刺0.5~1.0寸。
-
腰骶椎
概述:腰骶椎(yāodǐzhuīAH9lumbosacralvertebrae)为耳穴名。在腹区后方。腰骶椎穴在对耳 体部, 屏切迹至对耳 上、下脚分叉处分为5等份,其中上2/5为腰骶椎。主治病症:腰骶椎穴主治腰骶部疼痛。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髂后上棘穴
髂后上棘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之高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斜刺0.5~1.0寸。
-
妇人癥瘕·湿热瘀阻证
妇人癥瘕·湿热瘀阻证(pelvicmassinwomanwithsyndromeofblockadeofdamp-heatandstaticblood)是指湿热之邪与余血相搏结,瘀阻冲任胞宫,以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暗红,有瘀斑,苔黄
-
妇人癥瘕·毒热证
妇人癥瘕·毒热证(pelvicmassinwomanwithpoison-heatsyndrome)是指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以下腹部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妇人癥瘕证候。
-
腰脊
腰脊腰椎骨。共五节。上与胸椎、下与骶椎连接。是人体俯仰、屈伸的主要关节。《灵枢·刺节真邪》:“膝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
荣卫四穴
荣卫四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医学纲目》定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约当一、二、三、四骶后孔外侧各2寸处。
-
七节骨
七节骨为推拿穴位名。又名七节。位置有二:1.七节骨位于腰骶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2.七节骨位于背部正中线,约当第七胸椎处。《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者,从颈骨数下第七节也。”治腹泻,痢疾,伤寒后骨节痛等症。
-
脊椎
脊椎即脊椎骨。人体背部中间可触及的从上至下骨骼的统称,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素问·通评虚实论》:“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详见“脊柱骨”。
-
脊柱骨
脊柱骨骨名。解剖学同名骨。又名脊骨、脊梁骨。由33个椎骨构成,是躯干的中轴,并保护着脊髓。脊柱骨可划分为五部,即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合并为一骶骨,尾椎4个合并为一尾骨。
-
脊椎法
脊椎法人体量度方法。系计算脊柱各椎骨,或根据脊椎骨节寻找穴位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大椎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
会阴之脉
会阴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从腰中通过骶部的一条支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张志聪注:“任脉起于至阴,与督脉交会,分而上行,故名曰会阴。”
-
面正中黑子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面正中黑子病位于面部中心水平线上的褐黑色斑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在一岁以内发生,结膜不受累,常与其他先天缺陷合并存在。并发的缺陷有:眼眉融合,高弓形上腭,上中门齿缺损,骶部多毛症,脊柱侧凸,脊柱裂。常有智力迟钝及癫痫。疾病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syndromepyriformissyndrome)为病名。是指由梨状肌损伤引起,以骶髂关节区疼痛,坐骨切迹和梨状肌痛较重,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引起行走困难、跛行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
临床常用禁灸部位
临床常用禁灸部位包括: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和下腹部。睾丸、乳头、阴部。颜面部不宜直接灸,以免形成瘢痕。关节处不宜直接瘢痕灸。
-
各类麻醉方式比例
定义:各类麻醉方式比例是指该麻醉方式数占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的比例。麻醉方式分为5类:(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他。
-
立起点
立起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下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灸血病
灸血病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三骶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及其他血症。一般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
-
挑痔点
挑痔点指用三棱针挑刺腰骶部的特殊疹点或穴位以治疗痔疾的方法。参见挑治疗法:挑治疗法是用三棱针等针具于穴位或特殊疹点上,挑出皮下的白色纤维样物,或挤出一些液体以治病的方法。多在背部找疹点或于相应的穴位上挑刺,如麦粒肿于肩胛区,痔疾于腰骶部寻找疹点。挑时须注意消毒,挑治后局部以灭菌纱布封护,以防感染。
-
蛛网膜
蛛网膜为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膜深面,脑蛛网膜和脊髓蛛网膜互相延续,蛛网膜和软膜之间腔隙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比较宽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如位于小脑和延髓背面的小脑延髓池;临床也可经枕骨大孔作小脑延髓池穿刺。
-
脊柱融合缺陷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女孩较男孩发病率高4倍。由于骨刺或纤维束将脊髓或尾部固定,以及脊髓严重损伤,有时可产生神经症状。病变常见于骶部,也可见于腰、胸或颈部。其上皮肤可无异常,但常有一束长而软的丝样毛发、毛细血管痣、脂肪瘤、凹陷或窦道异常。
-
月经先后无定期·肾气虚证
月经先后无定期·肾气虚证(irregularmenstruationwithsyndromeofkidneyqideficiency)是指肾气不足,封藏失司而冲任不调,以月经周期不定,量少,色淡暗,质稀,神疲乏力,腰骶酸疼,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为常见症的月经先后无定期证候。
-
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
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素有瘀血内阻,或情志抑郁,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以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胸闷纳呆,口干,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胖大苔黄腻
-
尾椎按摩
尾椎按摩是在尾椎部进行按摩以洽腰痛的一种方法。患者取屈膝俯卧位,暴露肛门。术者右手戴一橡皮手套,中指涂少许润滑油,缓慢插入患者肛门内触摸尾椎前方。术者用手指于痛点轻轻按摩半分钟,手法不宜粗暴或用力过大。近年来尾椎按摩用以治疗尾椎半脱位、骶尾椎骨折及脱位等所引起的腰痛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
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andbindingofdamp-heat)是指湿热蕴结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以低热缠绵,小腹或少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白带增多、色黄,阴痒,纳呆,口干,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苔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慢性盆腔炎证候。
-
交感干
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至颅底,下至尾骨前方,于尾骨的前面两干汇合。可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交感干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
-
挑刺
如挑破而出血的为“破’’.挑破创口较大而放血的为“决”;参见挑治疗法:挑治疗法是用三棱针等针具于穴位或特殊疹点上,挑出皮下的白色纤维样物,或挤出一些液体以治病的方法。多在背部找疹点或于相应的穴位上挑刺,如麦粒肿于肩胛区,痔疾于腰骶部寻找疹点。挑时须注意消毒,挑治后局部以灭菌纱布封护,以防感染。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