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支(肢),浊阴归六府。”四肢的外科检查:方法:被检者取站立位。观察有无特殊畸形(如神经损伤后的特殊畸形、先天性畸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特殊畸形、佝偻病的下肢畸形),有无肌萎缩、关节肿胀,皮肤色泽有无改变。结果记录:记录四肢阳性体征。
-
哺乳纲
②恒温,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优良隔热性能的体表毛被和其他体温调节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北方属古北界,哺乳纲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属东洋界,代表科有长臂猿科、懒猴科、大熊猫科、灵猫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猪尾鼠科、竹鼠科等。
-
四末
概述: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治之者反取四末。”《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手指和脚趾·四末:四末指手指和脚趾。《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
周围血管伤
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周围血管伤分为:完全离断、部分破裂、血管壁挫伤、血管内膜撕裂及动脉痉挛、出血、张力性血肿及急性动脉供血不足(苍白、皮温低、麻木、运动障碍、剧痛及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等血管开放伤表现或供血不足、中断及肢体远端血液回流障碍等闭合性血管伤症状。(2)注意点:①尽量使用气囊止血带。
-
诸阳之本
诸阳之本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
清阳不升
清阳不升指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阳之气不能充分灌注于头部及四肢,从而产生头晕、眼花、视蒙、耳鸣、困倦乏力、纳差便溏等病症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治疗上,阳虚者宜补中益气,湿重者须芳香化浊。
-
肢肿
因脾虚水气泛滥,血瘀气滞等因所致。《医林绳墨》卷五:“肢肿者,四肢作肿也。”行血宜芎归汤加丹皮、白芷、秦艽、续断;行气宜二陈汤加厚朴、山楂、白术、黄芩。”《证治要诀·肿》治水流四肢肢肿者,用五皮饮加姜黄、木瓜。又脾虚者治宜健脾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参见水肿、四肢肿条。
-
太阴中风证
太阴中风证为病证名。指脾胃虚寒感受风邪所形成的病证。若脉浮,治宜祛风解肌、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若脉阳微阴涩而长,为正气来复,故病将自愈,因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太阴经外受风邪,与脾阳相搏。《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
胎热丹毒
胎热丹毒病名。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该病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若初起者,可用升麻葛根汤表之,次用驱风散清之,重者服大连翘饮。如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外治可参见丹毒条。
-
蒸熨方
《普济方》卷一三一:方名:蒸熨方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3升。主治:伤寒,四肢厥冷。用法用量:取茱萸袋子更换烙熨四肢、前后心及手足心,候气通彻即止。《圣济总录》卷一○○:方名:蒸熨方组成:芥子(蒸熟,焙)1升(为末),铅丹2两。主治: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入头面四肢;走注风毒,疼痛流移不定。
-
坏疽性蜂窝织炎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蜂窝织炎是皮下及其下部软组织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范围比脓肿大,不形成包膜,能向周围扩散。一般牛床和垫草上都粘着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其他的化脓菌,由于外伤使细菌侵入而感染发病。好发于背部或腰骶部,有时可发生于颈部、胸部或腹部,偶发生于四肢。
-
四维
概述:四维:1.四肢;2.运气术语;4.筋、骨、血、肉。《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谨按四维,斥候皆归。”(见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
微蹼铃蟾
中文名:微蹼铃蟾拉丁名:BombinamicrodeladigitoraLiu,HuandYang,1960俗名:大蹼铃蟾微蹼亚种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盘舌蟾科中文属名:铃蟾属采集描述: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四肢及腹面为黑色与土红色或橘红色相间的斑块,腹后部和股基部的橘红斑相连成一大斑块。
-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指日本平田内脏吉于1913年用测定皮肤温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各种不同的疾病可以分别反应到身体的十二条反应带。结果发现,子宫病、阑尾炎、胃溃疡以及肝胆疾病患者,均在下肢相当于平田氏十二反应带的部位,出现“良导带”,即出现有导电量较周围部位明显增加的良导 状区。
-
结阳
结阳古病名。《素问·阴阳别论》:“结阳者,肿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中焦阳气郁结,不得宣通于四肢,水液停滞不行,故四肢肿。
-
支节烦疼
支节烦疼为症状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伤寒溯源集》卷七:“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又为在表之邪,是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也。”可予柴胡桂枝汤和解。
-
七物升麻丸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痘疮,口燥渴,目赤唇焦,烦躁,大小便不利者。《政和本草》卷六引《本草图经》方之七物升麻丸:处方:升麻犀角黄芩朴消栀子大黄各60克豉2升(微熬)制法:上药同捣散,蜜丸,如黍米大。若四肢小热,于食后服20丸。主治:服乳石后觉四肢热,大便难,麻疹伏而不出。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
-
末
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参见四末: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粉末·末:末指粉末。
-
麂肉
《*辞典》:麂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JǐR u来源:为鹿科动物小麂的肉。听觉敏锐,行动灵活。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性味:甘,平。③《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②《随息居饮食谱》:补气,暖胃,耐饥。化湿祛风,能瘳五痔。注意:①《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及发疮疖疥。
-
岩松鼠骨
原动物岩松鼠又名:扫毛子、石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岩松鼠、侧纹岩松鼠的骨骼。后肢较前肢长,后足跖被毛。2.侧纹岩松鼠,外形似赤腹松鼠。其余与体背同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较多处。性味:味甘;性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
-
皮肤再生不良(皮肤再生不良)
头皮再生不良约占60%,常位于头顶部或矢状缝附近。本病可以伴有其它的发育异常,最主要的是一个肢体的环状缩窄,即先天性截肢,幸而此种情况较少见。患者家族分析尚难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不止一种基因型,有些家系中呈明显的显性遗传,而在有些家族中则又可能是隐性遗传,彼此存在一些矛盾,尚难定论。
-
老年性血管瘤
疾病别名樱桃样血管瘤血管痣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老年性血管瘤又称樱桃样血管瘤,俗称血管痣,见于中年及老年人。表现为直径1-5毫米大小的鲜红色、圆形、半球形丘疹,散在分布于躯干部有四肢远端,数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无自觉症状。以后毛细血管逐渐扩张,可见许多中度扩张的毛细血管衬以扁平的内皮细胞。
-
畅中汤
处方:香附8分,苍术1钱,神曲3钱5分,抚芎7分,黄芩8分,枳壳3分,苏梗5分,甘草3分,生姜1片,大枣2枚。临床应用:利下:省亭殿下已卯七月,病痢,众以通利之剂,次行和解、又次滋补,月余而病甚,每日行数次,肚腹绞痛,但泄气而便不多,起则腰痛,屈曲难伸,胸膈胀满,若有物碍,嗳气连声,四肢厥逆,喘息不定。
-
复发性疼痛性红斑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Tsuboi(1988)报告1例70岁妇女,四肢反复发作疼痛性红斑50年,患者20岁时第1次发作,未治疗,持续2年后红斑消失,近5年来又发作,为疼痛性水肿性红斑,主要分布于四肢关节伸侧面,曾拟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应用过抗炎药物,包括小剂量倍他米松,无家族史。
-
渗出性神经性皮炎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渗出性神经性皮炎是在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表现上有的病变发红、湿烂而像湿疹。疾病描述:本病以面部和四肢伸侧出现急性湿疹样皮损、多发生于绝经妇女为特点。真皮上部血管扩张、水肿,浅表毛细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局部涂用5%硫磺煤焦油糊剂或10%煤焦油炉甘石洗剂,疗效较好。
-
支节
概述:支节:1.四肢骨节;2.泛指穴位。四肢骨节·支节:支节指四肢骨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形者,藏府之盖也。”泛指穴位·支节:支节泛指穴位。
-
吴萸熨
吴萸熨外治疗法。见《保赤存真》。用吴茱萸,酒拌湿,纱布袋包蒸极热,互熨胸、腹部及两足心,候气透其痛即止。适宜于阴寒胸腹疼痛,四肢厥冷。《仙拈集》卷一:别名:吴茱萸熨组成:吴萸1升。主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附注:吴茱萸熨(《绛囊撮要》)。
-
百日儿疟
百日儿疟为病名。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谓“疟因暑发居多。”“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弱,初病惊痫、厥逆为多。”临床上婴儿疟疾急性发作无定型。可无寒战症状,或仅见四肢厥逆,面白唇紫,到发热时才被发觉。有的呕吐,泄泻,脾脏肿大,腹部拒按。初起以清热截疟为主,可用青蒿、常山加入适当方中。
-
夹裹
夹裹为正骨器械。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条下注有《肘后方》云:“小品方…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近数十年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在总结提高夹裹,发展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方面成绩卓著,使夹裹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血管舒缓素
药品说明书:别名:保妥丁;舒血管素,血管舒缓素外文名:Kallidinogenase适应症:用于脑动脉硬化症、闭塞性动脉内膜炎、闭塞性血管炎、四肢慢性溃疡、肢端动脉痉挛症、手足发绀、老年性四肢冷感、中央视网膜炎、眼底出血等。注意事项:1.凡肿瘤、颅内压增高、心力衰竭病人忌用。2.有些病人应用后可出现疼痛反应。
-
红丝疔·火毒入络证
定义:红丝疔·火毒入络证(redfilamentwithpatternoffire-toxinenteringcollateral)是指火毒入络,以患肢红丝较细,全身症状较轻为常见症的红丝疔证候。又称红线疔、血丝疔、赤疔、血箭疔、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癍。相当于急性淋巴管炎。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详见红丝疔条。
-
肌痹·肝肾阴虚证
定义:肌痹·肝肾阴虚证(dermatomyositiswithliver-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肝肾阴虚,以面部、四肢、躯干遗有红斑,色暗或色素沉着,四肢肌肉酸痛隐隐,近端肌肉萎缩,时感乏力,行滞语迟,腰酸腿软,舌红少苔,或中剥有裂纹,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肌痹证候。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又名着痹、湿痹。
-
红丝疔·火毒入营证
定义:红丝疔·火毒入营证(redfilamentwithpatternoffire-toxinenteringnutrientphase)是指火毒入营,以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战高热,烦躁,头痛,口渴,舌苔黄腻,脉洪数为常见症的红丝疔证候。又称红线疔、血丝疔、赤疔、血箭疔、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癍。
-
蛇皮癣·血瘀燥热证
定义:蛇皮癣·血瘀燥热证(ichthyosis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dryness-heat)是指血瘀燥热,以皮损为干燥弥漫性红斑,上有大小不等、黄色或棕灰色鳞屑的红皮病损害,有的起松弛的水疱,疱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夏重冬轻,日晒后症状加重为常见症的蛇皮癣证候。又称蛇身、蛇体、蛇胎。蛇皮癣相当于西医的鱼鳞病。
-
獐肉
本动物的骨(獐骨)、骨髓或脊髓(獐髓)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各地。性味:甘,温。②崔禹锡《食经》:主大风冷气,口僻,消渴。③《子母秘录》:主乳无汁,獐肉(作)膳食。注意:①《金匮要略》: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鹄肉食之,成症痼也。
-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于1881年首先由Carlwernicke报道,故又称Wernicke脑病(WE),由于伴虚构症之记忆障碍与Korsakoff精神病相似,治疗后这些精神症状可长期存在,故有人称为韦尼克一科萨科夫综合征。④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四肢乏力与肌痛,感觉异常呈电击样或灼痛,有手套袜套样深浅感觉障碍,亦可有四肢植物神经症状;
-
獾肉
《*辞典》:獾肉: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uānR u来源: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肉。原形态:狗獾(汪颖《食物本草》),又名:獾(《本草图经》),天狗(《纲目》),山獭、山狗(《东医宝鉴》)。生境分布: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功能主治:①《本草图经》:治小儿疳瘦,啖之杀蛔虫。
-
鸡肉丸
用法用量:每日服一器之药,以搜风解毒汤煎汁送下,7日宜尽剂。摘录:《名家方选》《玉案》卷六:方名:鸡肉丸组成:黄连(姜炒)1两,柴胡1两,鹤虱1两,秦艽1两,知母(酒炒)1两,黄芩(酒炒)1两,使君子(炒)1两,芦荟1两,芜荑5钱。主治:小儿疳痨壮热,形体羸瘦,眼闭不开,四肢渐小,肚腹渐大。
-
天下第一消发背方
《疡医大全》卷七:组成:紫花地丁1两,金银花1两,川连(酒制)1两,黄花地丁1两,槐花1两。主治:发背。用法用量:分4剂,水煎服。随用温水洗四肢,取微汗后,毒气下行,四肢生小疮而发背自消。
-
黄羊肉
《*辞典》:黄羊肉:出处:《饮膳正要》拼音名:Hu nɡY nɡR u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体形纤瘦,大小中等。体重30公斤左右。夏毛浅棕黄色,四肢内侧白色。臀部具显着白斑。生境分布:栖于草原和半荒漠地区。性味:《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功能主治:《饮膳正要》:补中益气,治劳伤,虚寒。
-
艾炷
艾炷(moxacone)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躯体感觉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是躯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感觉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柱,同一柱内的细胞感觉型相同。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神经支配密度及感觉的精确程度相适应。感受躯干四肢的肌、腱、骨膜及关节的深部感觉,投射区在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叶部和中央前回,称为本体感觉。
-
蛇皮癣·血虚风燥证
定义:蛇皮癣·血虚风燥证(ichthyosis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肤如蛇皮状,干燥粗糙,有鳞甲,有的患者伴掌趾角化过度,毛发干燥稀疏,指甲变脆,夏轻冬重为常见症的蛇皮癣证候。又称蛇身、蛇体、蛇胎。是指以四肢、躯干皮肤干涩少汗,有蛇皮样鳞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
奴呋卡因
药品说明书:别名:奴佛卡因;亦可用于四肢的局部静脉麻醉。3.用于"封闭疗法",治疗某些损伤和炎症,可使损伤、炎症部位的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5.治疗神经官能症。2.用量过大,可能引起恶心、出汗、脉速、呼吸困难、颜面潮红、谵妄、兴奋、惊厥,对惊厥可静注异戊巴比妥解救。5.不宜与葡萄糖液配伍,因可使其局麻作用降低。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概述: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治疗:过去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按精神病,抑郁症用一些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好,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B1。
-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spleengoverningmuscle)指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则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厚皮性骨膜病
概述:厚皮性骨膜病(pachyermoperiostosis)又称为皮肤肥厚骨膜骨质增生症和Touraine-Solente-Gole综合征。原发性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多见,常在青春期后不久发病。继发性又称过度增生性骨关节病,常继发于各种慢性及恶性肿瘤性疾病,中年以后发病,以女性多见,皮肤改变不显著。患者四肢疼痛,行动笨拙。
-
猪霍乱
猪瘟又称猪霍乱,猪体温度升高到40-42℃,持久不退。脾肿大,出血,边缘有突出于表面的出血性梗死。2.定期预防接种,为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可加大疫苗接种剂量(2-4头份/头)。4.当猪群发生猪瘟时,应迅速对病猪进行隔离,带猪消毒,发病初期可用抗猪瘟血清治疗,一般每日注射1次,连续2-3次。
-
炷
炷亦作疰,即艾炷。艾灸的计量单位。《外台秘要》:“宜灸膝眼七炷。”艾炷是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皮肤肥厚骨膜骨质增生症
概述:厚皮性骨膜病(pachyermoperiostosis)又称为皮肤肥厚骨膜骨质增生症和Touraine-Solente-Gole综合征。原发性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多见,常在青春期后不久发病。继发性又称过度增生性骨关节病,常继发于各种慢性及恶性肿瘤性疾病,中年以后发病,以女性多见,皮肤改变不显著。患者四肢疼痛,行动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