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构成大脑半球表面的灰白质部分,有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大致以一定的层次排列着,但细胞的组成和机能由于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中央沟前方与外侧裂上方的区域称为额叶,外侧裂下方区域称为颞叶,中央沟后方至顶枕裂间区域称为顶叶,顶枕裂后方较小区域称为枕叶。锥体系发动运动,锥体外系协调运动。
-
急性意识障碍
概述:急性意识障碍主要是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系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谵妄状态是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不深,且抑制过程扩散到运动区最少,但第二信号系统被抑制,使第一信号系统及皮质下的活动相对占优势所致。4.急性发作的各种功能性疾病:如急性心因性反应、癔症、急性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障碍等。
-
痉挛性脑瘫
痉挛性脑瘫的临床表现:脑部病损的位置决定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类型,如大脑皮质损伤一般可引起痉挛或缺乏运动的随意起始,多数损害并不限于脑部支配的某一块肌肉的区域,受累范围比较广,大脑所支配的整个身体部分都会受累,这就是为何整个肢体都有不同程度受累,而不像脊髓灰质炎只影响一块肌肉分型。
-
李特耳病
痉挛性脑瘫的临床表现:脑部病损的位置决定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类型,如大脑皮质损伤一般可引起痉挛或缺乏运动的随意起始,多数损害并不限于脑部支配的某一块肌肉的区域,受累范围比较广,大脑所支配的整个身体部分都会受累,这就是为何整个肢体都有不同程度受累,而不像脊髓灰质炎只影响一块肌肉分型。
-
李特耳氏病
痉挛性脑瘫的临床表现:脑部病损的位置决定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类型,如大脑皮质损伤一般可引起痉挛或缺乏运动的随意起始,多数损害并不限于脑部支配的某一块肌肉的区域,受累范围比较广,大脑所支配的整个身体部分都会受累,这就是为何整个肢体都有不同程度受累,而不像脊髓灰质炎只影响一块肌肉分型。
-
大脑性痉挛性麻痹
痉挛性脑瘫的临床表现:脑部病损的位置决定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类型,如大脑皮质损伤一般可引起痉挛或缺乏运动的随意起始,多数损害并不限于脑部支配的某一块肌肉的区域,受累范围比较广,大脑所支配的整个身体部分都会受累,这就是为何整个肢体都有不同程度受累,而不像脊髓灰质炎只影响一块肌肉分型。
-
痉挛性双瘫
痉挛性脑瘫的临床表现:脑部病损的位置决定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类型,如大脑皮质损伤一般可引起痉挛或缺乏运动的随意起始,多数损害并不限于脑部支配的某一块肌肉的区域,受累范围比较广,大脑所支配的整个身体部分都会受累,这就是为何整个肢体都有不同程度受累,而不像脊髓灰质炎只影响一块肌肉分型。
-
大脑
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大脑皮质以内为白质(whitematter),由皮质的神经细胞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构成,称为髓质(medulla)。大脑包括大脑皮质与基底神经节(皮质下灰质)。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
-
脑干
锥体外侧有橄榄体,内有下橄榄核。1)躯体运动核:包括特殊内脏运动核,主要有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等。脑干的功能:1.传导2.反射的低级中枢3.脑干网状结构有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的作用。
-
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
意识障碍
颅内病变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大脑皮质及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如大脑广泛急性炎症、幕上占位性病变造成钩回疝压迫脑干和脑干出血等,均可造成严重意识障碍。颅外疾病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脑的能量代谢而影响意识。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高渗性昏迷、低渗性昏迷、酸中毒、碱中毒、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
-
基底神经节
大脑半球基底壁内的厚灰质团块,位置靠近脑底,所以称为基底神经节。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大脑皮质不发达,无锥体系统,纹状体即为最高的运动中枢,起着相当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类似机能。如果应用左旋多巴以增强多巴胺的合成,或应用M型受体阻断剂以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均能治疗震颤麻痹。
-
运动失调症
大脑性共济失调: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
抑制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另一个是突触后膜,称突触后抑制。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例如,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内引起广泛地扩散并扩散到皮质下中枢时,就可引起睡眠。
-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
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性硬化症的治疗:目前结节性硬化症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通常进行对症治疗,如伴癫痫则抗癫痫治疗以控制癫痫发作,婴儿痉挛可用ACTH治疗,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循环受阻可手术治疗,面部皮脂腺瘤可行整容术,对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可用电凝固、液氮冷冻或皮肤磨削术治疗,也可考虑手术切除。
-
亨延顿病
③Wilson病:根据遗传方式、K无-F环与血清铜及铜蓝蛋白水平异常等可与HD鉴别。运动障碍和舞蹈症可对纹状体输出神经元多巴胺能抑制药物有反应,包括:①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0.5-4mg口服,4次/d;氯丙嗪25-50mg,3次/d;泰必利0.1-0.2,3次/d;2、本病目前尚无法治愈,通常在起病后10-20年死亡。
-
躯体感觉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是躯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感觉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柱,同一柱内的细胞感觉型相同。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神经支配密度及感觉的精确程度相适应。感受躯干四肢的肌、腱、骨膜及关节的深部感觉,投射区在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叶部和中央前回,称为本体感觉。
-
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别名: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细胞瘤切除术;然后在中央前回前2cm处(优势半球病变,注意保留额下回后半)(图4.3.1.1-5),从上向下电凝或夹闭皮质血管,剪开蛛网膜,切开大脑皮质,用脑压板分离脑组织直到大脑内侧面。昏迷或吞咽障碍短时间不能恢复者,肠鸣音恢复后可置胃管鼻饲。
-
神经元
在始段上,一般是很少或没有突触小体附着的。如感觉神经元中的伪单极神经元,因为看起来只有一个突触,只有单一调轴突,没有树突。分布较广泛,如由丘脑特异性神经核向大脑皮质投射的神经元,以及直接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传出纤维的运动神经元等都是胆碱能神经元。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低位脑干近中线的中缝核群。
-
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细胞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别名: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细胞瘤切除术;然后在中央前回前2cm处(优势半球病变,注意保留额下回后半)(图4.3.1.1-5),从上向下电凝或夹闭皮质血管,剪开蛛网膜,切开大脑皮质,用脑压板分离脑组织直到大脑内侧面。昏迷或吞咽障碍短时间不能恢复者,肠鸣音恢复后可置胃管鼻饲。
-
本体感受器
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时失去髓鞘,其轴突细支呈环状包绕梭内肌纤维的两端。肌梭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于抗重力肌,体位变时肌肉受牵拉变长,梭内肌受牵拉,感受装置敏感性增高,传出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多,到达脊髓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使肌肉收缩。
-
持续性生长状态
本症常见于由基底动脉血栓引起的脑桥梗死,其他病因有脑干肿瘤及脑桥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pontinemyelinolysis),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病,尤其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以及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药也可出现类似闭锁综合征的瘫痪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目前对PVS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
皮克病性痴呆
本病镜检的特征性改变是神经胶质增生和肿胀的神经元(皮克细胞)和胞质内嗜银包涵体(皮克小体)。情感迟钝或欣快;临床上有动脉硬化诊断证据,如视网膜动脉硬化及血清胆固醇增高等,并常伴有脑卒中发作史。流行病学本病是一种大脑额叶或额和颞叶进行性变性病,是在额叶痴呆(FLDS)中被研究得最多的和最着名、最重要的疾病。
-
偏执狂
疾病别名:妄想症疾病代码:ICD:F20.0疾病分类:精神科概述:偏执狂(Paranoia)来源于两个希腊字,Para意指“在…1.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以原发性妄想为主,内容既不系统而又荒诞,且往往牵连较广,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心因性妄想症本病是由于应激源长期存在或长时间处于困境中而诱发的症状。
-
老年大便失禁
概述:大便失禁(fecalincontinence)或称肛门失禁(analincontinence)是指每天至少2次或2次以上不随意控制的排便和排气。(4)应用止泻剂:对全结肠切除术后或腹泻患者,可予复方樟脑酊(樟脑酊)、氰苯哌酯/阿托/阿托品(复方苯乙哌啶)、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等治疗。
-
老年期谵妄
常伴发于躯体疾病、严重的传染病、中毒性疾病、大脑的器质性病变、手术时或手术后。这类痴呆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无波动和逆转,以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依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即可与老年期谵妄鉴别,此外,老年期谵妄还应与重性精神病鉴别,特别是以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要表现时易忽视定向力障碍的检查。
-
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
脑循环(供应脑的血管系统)有供应血液的脑动脉系统和回流血液的静脉系统,脑的静脉系统主要包括脑静脉及其汇入的静脉窦。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分为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两种,按病变的性质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两类,炎症性又称作化脓性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窦炎。
-
类昏迷状态
本症常见于由基底动脉血栓引起的脑桥梗死,其他病因有脑干肿瘤及脑桥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pontinemyelinolysis),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病,尤其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以及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药也可出现类似闭锁综合征的瘫痪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目前对PVS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
听中枢
听中枢是大脑皮质中与听有关的神经细胞群,位于颞横回和颞上回,皮层厚约3毫米。每侧的听觉中枢接受来自两耳听神经传来的冲动形成听觉。因此,当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伤时,不会引起全聋。听中枢对声音响度的分析,主要靠在中枢引起兴奋的神经元的数量决定。此外,听觉的适应现象及对声源方位的辨别也与听中枢的神经活动有关。
-
持续性植物状态
本症常见于由基底动脉血栓引起的脑桥梗死,其他病因有脑干肿瘤及脑桥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pontinemyelinolysis),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病,尤其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以及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药也可出现类似闭锁综合征的瘫痪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目前对PVS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
持续性发育状态
本症常见于由基底动脉血栓引起的脑桥梗死,其他病因有脑干肿瘤及脑桥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pontinemyelinolysis),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病,尤其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以及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药也可出现类似闭锁综合征的瘫痪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目前对PVS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
缢死
疾病别名自缢,绞杀,suicidalhanging疾病代码ICD:G93.8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缢死(strangulation)或绞杀,常见者为上吊自缢(suicidalhanging),多因心理情绪因素,或见于精神病有妄想等症状的患者。稍晚脑部神经细胞进一步呈缺血性细胞病,此时胞体皱缩变小,核固缩而深染呈叁角形,胞质深染伊红(HE)或紫蓝(Nissl)色。
-
迷走神经刺激术
心律失常、哮喘或活动性肺疾患、消化性溃疡、胰岛素依赖型糖尿依赖型糖尿病及妊娠者。麻醉和体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从胸筋膜上钝性分离锁骨下区的皮下组织,做成一囊袋状,以备能容纳刺激器,然后用分流引导器从胸部切口经皮下隧道将电极导线引至颈部切口中,将螺旋状的电极缠绕在左侧迷走神经上(图4.9.8-4)。
-
运动障碍疾病
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2)起病方式:常可提示病因,如急性起病的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可能提示药物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原发性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等;鉴别诊断锥体外系疾病须注意与锥体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相鉴别。
-
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枕叶受损可导致对侧同向性偏盲,还可见先天性异常如虹膜缺损和晶状体混浊等。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主要病变为软脑膜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畸形,填充于蛛网膜下隙,静脉内皮细胞增生,脑膜增厚。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
HD
血液透析术的英文简称:HD为血液透析术(hematodialysis)的英文简称。因亨廷顿病以舞蹈症状为突出的临床症状,曾将本病命名为大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或遗传性舞蹈病。霍奇金病(hodgkin’sdisease,HD)又称恶性霍奇金淋巴瘤、恶性淋巴肉芽肿病,旧称何杰金病,是恶性淋巴瘤的一大类型。
-
大脑半球
在圆口类和肺鱼类,比鱼类的脑皮增厚。在爬行类原纹状体加附于旧纹状体的背外侧方,并且在其前方加附了新纹状体(neostriatum)。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有从上方包着胼胝体的扣带回(gyru-cinguli),在后方尚有距状沟(sulcuscalcarinus)过枕叶内侧面后行,在此附近构成视觉中枢。
-
拉福拉病
概述:拉福拉病(Lafora’sdisease)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911年Lafora根据尸检资料发现,患者大脑皮质、丘脑、黑质、苍白球及齿状核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含有嗜碱性包涵体(Lafora小体),自此以来开始对本病有了新的认识。常用的药物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及地西泮(安定)等。
-
老年肛门失禁
概述:大便失禁(fecalincontinence)或称肛门失禁(analincontinence)是指每天至少2次或2次以上不随意控制的排便和排气。(4)应用止泻剂:对全结肠切除术后或腹泻患者,可予复方樟脑酊(樟脑酊)、氰苯哌酯/阿托/阿托品(复方苯乙哌啶)、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等治疗。
-
Lafora病
概述:拉福拉病(Lafora’sdisease)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911年Lafora根据尸检资料发现,患者大脑皮质、丘脑、黑质、苍白球及齿状核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含有嗜碱性包涵体(Lafora小体),自此以来开始对本病有了新的认识。常用的药物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及地西泮(安定)等。
-
迷走神经电刺激术
心律失常、哮喘或活动性肺疾患、消化性溃疡、胰岛素依赖型糖尿依赖型糖尿病及妊娠者。麻醉和体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从胸筋膜上钝性分离锁骨下区的皮下组织,做成一囊袋状,以备能容纳刺激器,然后用分流引导器从胸部切口经皮下隧道将电极导线引至颈部切口中,将螺旋状的电极缠绕在左侧迷走神经上(图4.9.8-4)。
-
斜视
它是在大脑皮质视觉中枢控制下,通过两眼12条眼外肌来完成的(每眼有6条眼外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非共同性斜视应针对病因治疗,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维生素B族药物,能量合剂。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取四白、风池、合谷、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穴为主。外斜视加睛明、攒竹。
-
永久植物状态
本症常见于由基底动脉血栓引起的脑桥梗死,其他病因有脑干肿瘤及脑桥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pontinemyelinolysis),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病,尤其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以及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药也可出现类似闭锁综合征的瘫痪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目前对PVS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
躯体运动中枢
脊髓和脑干有低级的躯体运动中枢,都受大脑皮层高级运动中枢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运动柱”,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运动柱内细胞之间的环路,使不同层次的神经元广泛联系,对输入信息的总和发生反应。如大拇指所占区域的大小,几乎是整个大腿所占区域的十倍,这是因为大拇指的功能比大腿的复杂所致。
-
老年性舞蹈病
病理生理: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明确,多认为老年性舞蹈病由血管性疾病引起,病理改变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极为相似,尾核及壳核大、小神经细胞变性,但无大脑皮质的变性。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可发现γ-氨基丁酸水平下降。苯酰胺类药物如硫必利(泰必利)有抗多巴胺能的作用,3次/d,100mg/次。
-
延髓
延髓位于脑干的下部,其下界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延髓腹面与脑桥之间有一横行的延髓脑桥沟。前正中裂两侧有纵行隆起的锥体,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下行的皮质脊髓束构成,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内有下橄榄核。
-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是指主要分布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与躯体神经一样,内脏神经也包含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实际上,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还是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内脏感觉神经将来自于内脏,心血管等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通过反射调节内脏、心血管等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组成。(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alcell),分布于白质神经纤维之间和灰质神经元胞体周围,参与形成神经纤维髓鞘。(3)摄取化学物质,哺乳动物的背根神经节、脊髓、植物性神经节以及甲壳类的神经肌肉接点处的神经胶质细胞能摄取γ-氨基丁酸。
-
锥体系
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深反射亢进;无病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