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中医妇科学
唐代孙思邈对妇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方”三卷列于篇首,内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至明代,妇科专著大量出现,如薛立斋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的《邯郸遗稿》、王肯堂的《证洽准绳·女科》、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妇人规》等。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挽法
挽法推拿手法名。出《诸病源候论·偏风候》。用手左右推拉或移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左右挽,前后拔。”
-
虚冷腹痛
虚冷腹痛病证名。体虚受寒所致的腹痛。《千金要方·心脏》:“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胪胀,当归汤方。”如身体素弱,而复冷痛者,以人参养胃汤加肉桂、木香、吴茱萸,或理中汤加良姜、吴茱萸等。参见腹痛、寒气腹痛条。
-
虚劳吐血
虚损吐血证的治法:心经阴虚,火盛动血,症见虚烦不眠,怔忡健忘,神气不安者,宜滋阴降火,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肾水不足,虚火灼肺,吐血喘咳,足痿骨蒸,痰血痨瘵,宜滋补肾阴,用地黄汤、左归饮等。肺虚津竭,络脉燥损,血随气上,宜养阴润肺,用辛字润肺膏,或地魄汤、生脉散等方(见《血证论》)。
-
验膜
验膜疮疡诊法之一。即用以检查胸背部疮疡溃后是否穿透胸膜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见《千金要方》。其法可概括为三:①用薄纸或竹内膜封贴疮疡患处,静观其动,如纸不动者膜尚未透,若纸随患者呼吸而呈规律摇动者,即说明膜已透。②用纸蘸麻油,以火点燃,向疮疡患处照之,如火焰向外动者,亦说明膜已破,不动者未破。
-
支法存
支法存为晋代医家。本为胡人,生长广州,善医术,尤善治脚气病,撰有《申苏方》5卷,已佚。支法存为晋代医僧。法存以其医技治之,存活者不计其数,医名大振,与仰道人同为治脚弱症之高手。其佚文散见于后世医著如《千金要方》等。
-
筒灸
筒灸为灸法的一种。是利用细竹管(箭竿)或苇管塞入耳中,在另一端施灸的方法。用于治疗口眼斜、耳病等。《千金要方·卷六下》:“截箭竿二寸,内(纳)耳中,以麺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又卷八“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麺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
-
胎死腹中
胎死腹中病名。见《千金要方》卷二。即子死腹中。详该条。
-
脐中四边穴
脐中四边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者,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取脐中及其上下左右各1寸,定名脐中四连。主治慢性肠炎,小儿一切痉挛,腹部疼痛,胃痉挛,水肿病,肠鸣,疝痛,胃扩张,消化不良等。直刺(脐中不针)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尿血穴
尿血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尿血方,……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尿血。
-
巨搅
巨搅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臣觉穴。见该条。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脚后跟穴
脚后跟穴经外穴名。见《千金要方》。位置同女膝穴。参见该条。
-
嫁痛
嫁痛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三。指女子新婚初次性交而阴户疼痛,名曰嫁痛。
-
喉卒肿
喉卒肿证名。系指喉部卒然肿痛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六下:“……喉卒肿,不下食,方以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
-
好
好㈠(hǎo,音郝)①美好。《灵枢·本脏》:“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②舒适。《千金要方·养性》:“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㈡(hào,音耗)喜爱。《素问·刺热》:“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
-
肺与大肠俱实
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肃降,影响大肠的传导;或热结大肠,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表里俱实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
肺与大肠俱虚
肺与大肠俱虚证候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可导致大肠功能低下,传导失司,出现表里俱虚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和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
胆实
胆实病证名。多因湿热壅盛,胆失疏泄所引起。症见胁下胀痛,往来寒热,口苦口干,头痛甚,或目锐眦痛,大便秘或干结,或发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中藏经》:“胆实则热,精神不实。”《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治宜疏肝利胆,通腑泄热。
-
带下五贲
带下五贲病名。《千金要方》卷四:“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四曰经来举重,伤任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可见带下五贲系指五种不同原因引起之有血性分泌物的带下病。
-
唇里
唇里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下唇粘膜,与承浆穴相对处。主治黄疸,瘟疫,口噤,口臭,面颊肿,及齿龈炎,口腔炎等。点刺出血。
-
长彊
长彊经穴别名。见《千金要方》。即长强。见该条。
-
洗足疗法
中医学对脚部的保健非常重视。清代吴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经验,一生采用外治法治疗疾病,成为真正的小儿中药足浴法的鼻祖。因使用安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明显被应用于小儿咳嗽、咳痰、喘息、厌食、食积、腹痛、腹泻、便秘、遗尿、尿频、增加免疫力、惊风、夜啼、多汗、出疹子、上热症(上火)等症状的保健与治疗。
-
差
差㈠音钗(chài)。南楚病愈者谓之差。”《千金要方》:“皆须备诸火灸,乃得永差耳。”《素问·风论》:“肺风…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脉经》:“人见病者差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临证指南医案》:“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学。”《素问·至真要大论》:“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
宣补丸
处方:黄耆10克栝楼10克麦门冬10克(去心)茯神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炙)黄连10克知母10克干地黄20克石膏20克(研)菟丝子10克肉苁蓉12克制法:上为细末,用牛胆汁600毫升,加炼蜜适量为丸,如梧桐子大。张璐《千金方衍义》云:“(此方)安神益气,清热解渴,泻阴火,泄肾邪,滋肺胃,清心脾。主治:肾消渴,小便数者。
-
朱启勇
朱启勇,1952年11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诊治尤有体会。
-
十三穴
十三穴即十三鬼穴,指治疗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千金要方》。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六畜痫证候
六畜痫证候为痫病发作时的六种证候。出《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马痫,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风府、脐中;牛痫,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大椎;羊痫,喜扬目吐舌,灸椎上;猪痫,喜吐沫,灸完骨两旁;犬痫,手屈拳挛,灸两手心;鸡痫,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
校正医书局
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是我国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对医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
饮子
饮子方剂学名词。指不规定饮服时间的汤剂。可频频呷饮代茶,亦可冷服。如《千金要方》的芦根饮子,《宣明论方》的地黄饮子等。
-
掖间
掖间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掖门。见该条。
-
掩法
掩法推拿手法名。用手掌遮盖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千金要方》卷五上:“治小儿夜啼……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
-
阻病
阻病病名。《千金要方》卷二:“阻病者,患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堕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噉咸酸果实,多卧少气。世谓恶食。甚至三四月日已上,皆大剧吐逆,不能自胜举也。”即恶阻。参见该条。
-
足少阳穴
足少阳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是。”所指似为足少阳胆经之临泣穴。也有说在足背第二趾正中线第二跖趾关节之后方1寸处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
足厥阴穴
足厥阴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治卒(疒^颓)…又灸足厥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壮,在足大指本节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足拇趾背侧中线,跖趾关节部,灸治消渴,(疒^颓)疝等。
-
指寸法
指寸法针灸取穴法之一。指以患者本人手指折定分寸作为长量单位量取穴位的方法。《千金要方》:“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心在审详。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临床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寸和一夫法等。
-
十指头
十指头经外穴别名。即十宣穴。《千金要方》:“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十指头。”
-
挼法
挼法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用手掌轻压在治疗部位上作短促的揉搓。《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
-
荣卫四穴
荣卫四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医学纲目》定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约当一、二、三、四骶后孔外侧各2寸处。
-
拳尖穴
拳尖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风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太平圣惠方》定名拳尖。在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握拳取之。主治目痛,目翳,癜风,赘疣等。艾炷灸3-5壮。
-
逆生
逆生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即倒产。详该条。
-
捩法
捩法推拿手法名。出《千金要方》。即使关节作扭转活动的方法。
-
绝子
绝子出《千金要方》卷二。指断绝生育,即绝育。
-
交径
交径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又名行胫相交。小儿生下,一脚或双脚不能伸直,至步行时,两脚相交,举足则外出,下地则内入,为先天性胫骨畸形。
-
颊里
颊里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横生
横生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张氏医通》卷十:“儿未生先露手臂,谓之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