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身寸
概述: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同身寸为腧穴的定位法。用骨度方法量取穴位则称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法)。现行骨度分寸,如下表: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部位度量法骨度(单位寸)附注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直寸12前发际不明者,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
-
寸
概述:寸:1.寸口脉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出《针灸资生经》。同身寸从广义理解,应包括骨度法和指寸法两种,现习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等。
-
腧穴定位法
概述:腧穴定位法是指审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现行骨度分寸,如下表: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部位度量法骨度(单位寸)附注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直寸12前发际不明者,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指在小儿推拿疗法中应用的不同于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穴位,为小儿推拿本身所特有。不仅有一般呈点状的穴位,而且还有呈线状(如“三关”、“六府”)和呈面状(如“腹”、“五指节”)的穴位。大多分布于头面和四肢,尤以两手部居多,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贯成经络系统。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头针麻醉
是在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头针刺激区针刺以进行手术。它是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相结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进行针刺,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20分钟,期间可再行捻转2次。
-
胆募俞
胆募俞是指胆募(穴)和胆俞(穴)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胆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
口寸
口寸为同身寸之一。即以患者本人两口角间距离作为1寸量取穴位,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又方,以绳横度其人口,以度其脐,去四面各一处,灸各三壮。”又《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
-
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以中指中节桡侧两纹头间的长度为1寸。《图翼·中指同身寸法》日:“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圆曲交接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两头尽处,此为一寸。《太平圣惠方》:“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适用于四肢直寸与背部横寸取穴。
-
同阴之脉
同阴之脉指足少阳之别。同阴之脉指足少阳胆经在小腿部的别络。《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王冰注:“足少阴之别络也,并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分,乃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附,故名同阴脉也。”
-
定穴法
定穴法指确定人体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2.取穴法指针灸治疗时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分近道取穴、远道取穴、随症取穴等多种。
-
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指寸
指寸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作为取穴的比例寸。分中指寸、拇指寸、横指寸等。通常以一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为3寸。《图翼·中指同身寸法》日:“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圆曲交接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两头尽处,此为一寸。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横寸,无折法之处,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
取穴法
概述:取穴法:1.定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标幽赋》:“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临床上分近道取穴、远道取穴、随症取穴等多种。《医学入门》:“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
-
额中线
概述:额中线(ézhōngxiànMS1middlelineofforehead)为头皮针穴线名。从神庭向下沿经络引一直线,长1寸。位置:额中线位于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向下1同身寸段。额中线穴主治病证:额中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刺法:沿皮刺。
-
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bodycun)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即拇指寸。见《备急千金要方》。以拇指指骨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
-
过门
后《针灸聚英》作“通门”、《针灸大成》作“过门”、《腧穴折衷》作“通关”,皆误。三阳:指手三阳经;伏掌取穴。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等。为针麻常用要穴。配支沟、通谷、廉泉治失语症;现代研究:针刺正常人或病人三阳络,可使胸部同侧切口旁部位皮肤的耐痛阈与两点辨别阈显著提高;
-
骑竹马穴
骑竹马穴经外穴名。出《备急灸法》。在背部,取穴时以绳量取肘横纹至中指尖长度,令患者跨竹竿上,挺背正坐,并令两人抬扛,两人扶定,使足尖离地寸许。然后以绳之一端着尾骨尖,沿脊直上,尽处标点,以此点向两侧各开1同身寸处是穴。主治发背脑疽,肠痈,牙痛,风瘅肿瘤,恶核瘰疬,四肢下部痈疽疔疮等。艾炷灸3-7壮。
-
一夫法
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又称手夫、横指同身寸(4-finger-breadthmeasurement)。出《肘后方》。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称为一夫。《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目寸
目寸为同身寸之一。为取穴比量法之一。系以本人内、外眼角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量取穴位,故名。《医学入门》:“头部横寸,以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现多用于量取奇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