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学
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的重要基础;3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examination)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
介入放射学
定义: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是指在医学影像系统监视引导下,经皮针穿刺或引入导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对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技术。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放射诊断学
肺部放射学,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解剖和影像学表现,纵隔和肺门病变、肺血管病、肺部肿瘤、肺部感染、弥漫性疾病、气道疾病以及胸膜、胸壁、膈病变和其他胸部病变。生殖泌尿系统,包括肾上腺和肾、肾盂肾盏系统、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病变,生殖道放射学和磁共振成像。
-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诊断学著作。宋·施发撰于宋·淳祐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著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分类法,书中还列有审诸病生死脉法。
-
中医影象学
概述:中医影象学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影象学在理论和临床上相互渗透而出现的边缘学科。(2)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影象诊断学;(2)中医超声诊断学;中医影象学专业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下设有医学影象学专业委员会,贵州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下设有中医影象学研究组,曾多次召开过有关中医影象学研究的学术会议。
-
育血1号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育血1号组成:茅根、紫草、天花粉、乌梅、甘草、藕节、丹皮、白芍、玄参、生地。功效:凉血清营,滋阴降火。主治:紫癜,属阴虚血热者。
-
育血2号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育血2号组成:黄耆、山药、黄精、当归、阿胶、白芍、牡蛎、五味子、鸡内金、甘草。功效:益气摄血。主治:紫癜,属脾虚血弱者。
-
眼眶X线检查
概述眼眶x线检查属于放射学检查方法,在CT普及应用之前,在眼眶诊断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在虽然眼眶CT的普及使得眼眶x线检查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有些方面x线检查是眼眶CT无法替代的。方法及意义平片检查:眼眶X线平片检查常规采用23°鼻额位投照正位像,需要了解视神经孔时,加照后前53°或前后37°斜位分侧投照像。
-
小针刀
他认为,在朱汉章的带领下,小针刀经历了小针刀疗法到针刀医学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新的针刀医学理论体系,即以四大理论为基础、六大基本组成部分的医学新学科。小针刀适应症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及内科杂症等,如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滑囊炎、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
-
西医学
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西医学具有许多不同于中医学的特点,主要是倾向于还原论思想,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研究,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注重生物学内容,注重形态结构和局部定位,注重特异性的病理改变,特异性的病因和特异性的治疗等。
-
形色外诊简摩
《形色外诊简摩》诊断学专著。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本书以论述望诊为主,问诊、闻诊为辅。《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上卷专谈望形,首述形诊总义,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下卷以望色为主,首叙面色总义,次叙面色、目色、舌色以及外诊杂法类等。
-
医阶辨证
《医阶辨证》诊断学著作。清·汪必昌撰。本书对病状相同而病因不同的内外诸证加以辨析,阐述各病的要点,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但对有些病证,分析鉴别过于简略,有的则只是病名解释,是为其不足之处。原系抄本,后收于《三三医书》中。
-
疮疡经验全书
《疮疡经验全书》外科著作。又名《窦氏外科全书》,旧题宋·窦汉卿撰,实为1569年窦梦麟补辑明代以前外科诸书而成。卷四手腕发背、疔毒;卷五串毒、便毒、骨疽;卷七大麻疯、疳毒、痔漏;卷十用药,脉诀·五脏图说、决生死治法;卷十一杂症奇方;他如五官科、皮肤病科、小儿科、诊断学及解剖学等也有论述;
-
凉血活血汤
处方:槐花、紫草根、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参、鸡血藤。功能主治:清营凉血活血。主心肝二经蕴热郁于血分,蒸灼肌肤所致血热白疕,皮肤起红斑,基底红较明显,表面银白色鳞屑多,剥离后有出血点,发病迅速。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高等针灸学讲义
高等针灸学讲义针灸讲义。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消毒学、经穴学、孔穴学、针治学、灸治法、病理学等。本书采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书中对于人神禁忌学说进行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医学的汇通。但书中不介绍经络学说及中医理论,显然是一个重大缺憾。
-
补肾止带汤
处方:鹿角霜、紫石英、菟丝子、续断、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女贞子、乌贼骨。功能主治:温肾健脾,固涩止带。主肾虚白带。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柴附汤
处方:柴胡、香附、郁金、丹参、枳实、当归、赤芍、益母草。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养血通经。主流产后肝气郁结闭经,下腹作胀或胀痛,或少腹疼痛,或乳房发胀。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肠覃汤
处方:柴胡、当归、赤芍、白术、枳实、丹参、昆布、薏苡仁、三棱、莪术、益母草。功能主治:痰湿症瘕(肠覃),腹部肿块,多以下腹部一侧向上增大,呈球形,可移动,无触痛。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除湿解毒汤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除湿解毒汤处方白鲜皮15克大豆黄卷12克生苡米12克土茯苓12克山栀子6克丹皮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地丁9克木通6克滑石块15克生甘草6克功能主治主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自家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湿毒浸淫,指缝湿烂及皮肤糜烂,湿毒血瘀痤疮。
-
二子二石汤
处方:月石、海浮石、胖大海、诃子。功能主治:除痰化瘀,消肿散结。主血瘀痰聚,声音嘶哑,痰浊凝聚为主,可见声带瘜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癥状鉴别诊断学》:组成:月石、海浮石、胖大海、诃子。
-
化瘀止血方
处方:丹参、三七、当归、川芎、香附、党参、益母草。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兼以益气。主血瘀崩漏。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化瘀止血汤
处方:丹参、赤芍、茜草、三七、降香。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止血降逆。主胃脘血瘀吐血,血色紫,挟有瘀块,多伴胃脘刺痛,疼处固定,拒按,面色暗晦,脉涩。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加味三补丸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加味三补丸:处方:黄连、黄芩、黄柏、紫地丁、椿根皮。带下赤白相杂,质粘气秽,量多,绵绵不断,外阴湿痒,甚或肿痛,少腹坠胀而痛,小便赤涩,或频数而痛,胸闷心烦,口干口苦,舌苔滑腻而黄,脉滑数。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济阳纲目》卷五十:加味三补丸:处方:黄芩、黄连、白芍药。
-
加味三才封髓丹
处方:天冬、生地、党参、黄柏、炙草、砂仁、龙胆草、山栀、柴胡。功能主治:肝经湿热下流阴器,疏泄失常,封藏不固,以致遗精、早泄,胫酸,耳鸣,口苦,心烦,尿黄,便干,苔黄,脉浮大弦数者。摘录:方出《柳选四家医案》,名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加味寿胎丸
处方: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黄耆、白术、阿胶、莲房炭。功能主治:补肾安胎。主肾虚胎漏。先天不足,肾气虚怯,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冲任不固,胎漏下血,腰脊酸痛腿软,头晕耳鸣,尺脉细弱。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健脾除湿汤
《中医杂志》:健脾除湿汤: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摘录:《赵柄南临床经验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健脾除湿汤组成:茯苓皮、白术、黄芩、山栀、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甘草。
-
健脾润肤汤
处方:党参、茯苓、苍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陈皮。功能主治:健脾燥湿,养血润肤。主脾虚血燥皮肤肥厚。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凉血润燥饮
处方:生地30g,丹皮9g,紫草15g,茜草12g,黄芩9g,大青叶15g,玄参9g,麦冬6g,石斛9g,花粉9g,蒺藜9g。青年素禀血热之体,心绪烦扰,五志化火,血热化燥生风,肌肤甲错,潮红瘙痒,破如刀锉。各家论述:生地、丹皮、紫草、茜草、黄芩、大青叶凉血清热,玄参、麦冬、石斛、花粉滋阴润燥,佐以白蒺藜消风止痒。
-
三金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引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方名:三金汤组成: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瞿麦。功效: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用法用量:水煎服。以金钱草为君药,其性味微咸平,入肝、肾、膀胱经,具有利水通淋、清热消肿的功效,治疗石淋有特效,盖取其咸能软坚之意,有利于尿道结石的排出,故列为君药;
-
面痛一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一号方组成:川芎、菊花、荆芥、半夏、陈皮、蝉蜕、赤芍、丹皮、丹参、地龙、当归、甘草。功效:疏风散热,涤痰活络。主治:风热挟痰阻络面痛,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
-
面痛二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二号方组成:川芎、白附子、桂枝、半夏、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当归、丹参、地龙、甘草。功效:疏风散寒,涤痰通络。主治:风寒挟痰阻络面痛,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
-
益气活血散瘀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益气活血散瘀汤组成:黄耆、党参、白术、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川楝子、银花、丝瓜。功效:补气活血化瘀。
-
益气救脱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益气救脱汤组成:人参、三七粉。功效:峻补元气,止血固脱。主治:产后气虚血崩之轻证。
-
舒肝汤
《玉案》卷五:方名:舒肝汤组成:白芥子2钱,柴胡2钱,青皮2钱,橘核1钱5分,乌药1钱5分,淡竹沥1钟,龙胆草1钱,生姜5片。主治:痰凝聚结,两胁胀痛,夜不能卧。用法用量:水煎服。《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舒肝汤组成:柴胡、白芍、白芥子、郁金、高良姜。
-
汤尔和
汤尔和(1879-1940),男,汉族,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人,组织学、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1917年,在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大会上被选为副会长。他在授课的同时,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学术著作,有《组织学》、《局部解剖学》、《胎生学》、《诊断学》、《自然与人类学概论》、《生物学精义》等30余部。
-
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是关于技术的系统化理论知识。技术科学是理论知识但不是基础科学的基础理论,而是关于具体领域具体技术的具体理论。如农业方面的土壤学,肥料学、种子学、栽培学、养殖学,工业方面的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通信科学,医学方面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理疗学、放射学等。
-
全息生物医学
中国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天人合一论等反映着生物全息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脉诊、舌诊、面诊等诊法及耳针、面针、头皮针、足针等微针系统疗法,都是典型的生物全息诊疗法。全息生物医学实际上是全息生物学与中医学相交叉并分化发展的现代医学分支学科,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范畴。
-
综合评价
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建立在单指标评价基础上,通过单指标评价加权的集合,把不同一的要素指标数量化,再采用层次分析法等进行评价的多指标、多层次因素综合分析。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把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并将其转换成临床可操作的评价方法。
-
李东璧
李东璧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李濒湖
李濒湖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面色
面色为诊断学名词,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色是中医望诊时所需诊察的内容。
-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6年12月2日临床路径全文: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手外伤患者。: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体位摆放。3.关节活动度训练。4.肌力训练。
-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等。
-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为诊断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
病症辨异
《病症辨异》诊断学著作。陆成一辑。本书重点论述鉴别诊断。以病证为主,按气血、脏腑、身形各部为序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若干病证予以辨别。举凡相类证候,均进行了对比辨析,并阐述有关病机等内容,可供临床辨证参考。现有1920年铅印本。
-
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某些常见疾病(易感风险),如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等。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又结合微阵列芯片技术,发明了单碱基延伸法,目前一次检测多达18432个SNP位点,可以灵活的分给最多384人使用,使得检测可以标准化、高通量地进行,从而大大满足了基因检测普及化的要求。
-
青黑为痛
青黑为痛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痛之一。出《灵枢·五色》。青色和黑色多主痛证。血脉凝滞,寒邪凝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色青黑。《望诊遵经》:“鼻头色青,腹中痛,青黑甚者,痛甚为挛。面青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心肝痛。”
-
补脾止带汤
处方:白术、泽泻、女贞子、乌贼骨。功能主治:脾虚白带。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补肾养血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补肾养血汤:处方:仙灵脾、仙茅、紫河车、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白芍、党参、香附。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肝硬化腹水证治》:组成:盐枸杞9g,制巴戟9g,制续断9g,当归9g,酒白芍9g,炒枳壳9g,泽泻9g,木瓜9g,萆薢9g,川厚朴6g,汉防己12g,云茯芩12g,北黄耆15g,竹茹30g。
-
菊花芍药汤
处方:菊花、赤白芍、白蒺藜、丹皮、钩藤、天麻、夜交藤、生地、桑椹子。功能主治:养阴平肝定眩。主阴虚阳亢,头晕目涩,心烦牛眠,多梦,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细弦。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