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核
概述一切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但在真核生物体内某些高度分化成熟的细胞(如哺乳动物血液中的红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体内输导有机物的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这些细胞在最初也是有细胞核的,后来在发育过程中消失了。核孔所在处无核纤层。电镜下,染色质由颗粒与细丝组成,在常染色所部分呈稀疏,在异染色质则极为浓密。
-
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
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主要侵染双子叶植物,在植物中的分布局限于韧皮部和相邻的薄壁细胞,病毒侵染喉细胞核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细胞核膨大并形成颗粒状结构和纤维状结构,纤维状物质科浓缩成各种大小的环。病毒感染细胞核中的颗粒物质主要是核糖蛋白,纤维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蛋白,纤维环可能是病毒复制装配的场所。
-
细胞质遗传
生物的大多数性状是受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染色体上的DNA存在于细胞核内,受核内DNA控制的遗传叫做细胞核遗传。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相似的性状。如果假定甲品种作父本和乙品种作母本相交定为正交,则以乙品种作父本和甲品种作母本相交则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不同,可判断为细胞质遗传。
-
组蛋白
一般认为由以下5种分子构成(因细胞核的种类不同,有时可更多些):F1或Ⅰ(高赖氨酸,丙氨酸型),F2b或Ⅱb2(高赖氨酸,丝氨酸型),F2a2或Ⅱb1(高丙氨酸,亮氨酸型,高精氨酸、赖氨酸型),F2a1或Ⅳ(高精氨酸甘氨酸型)F3或Ⅲ(高精氨酸,丙氨酸型)。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与DNA的含量之比为1:1。
-
原核融合
精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质后,包装紧密的染色质开始解旋。雄性原核向卵细胞的雌性原核移动,这种迁移是由精细胞的中心粒产生的微管指导的,精细胞的中心粒是随细胞核一同进入卵细胞的。当两个原核相互接触时,通常会发生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核,此即原核融合。
-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很多年以来,我们已经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体内存在一种生物钟,能帮我们预知并适应每一天的周期规律。当周期基因激活时,mRNA就生成了。他证实,当TIM蛋白绑定到PER蛋白时,两种蛋白就能进入细胞核,从而阻断周期基因活性,关闭阻断反馈回路(图2B)。为人体生理“保持准时”人体生理的很多方面都牵涉到生物钟。
-
黄藻门
黄藻门的主要特征植物体为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及多核管状体。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植物体为分枝的多核管状体,多核管状体指没有细胞壁分隔的长管形细胞,含有很多细胞核和载色体。精子由卵囊的喙进入,与卵结合形成合子。
-
细胞质弹状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在感染细胞质中复制,复制与纤维状结构的病毒基质有关,病毒形态发生与内质网池有关,在病毒纯化时易检测到内质网源的转录酶活性。5`端的187nt非编码区与3`端前导序列互补,各基因的顺序依次为3`-N-4a-4b-M-G-L-5`。莴苣坏死黄化病毒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报道,我国已报道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和草莓皱缩病毒等。
-
基因转染
化学转染法1.DEAE-葡聚糖法DEAE葡聚是最早应用哺乳动物细胞转染试剂之一,DEAE-葡聚糖是阳离子多聚物,它与带负电的核酸结合后接近细胞膜而被摄取,用DEAE-葡聚糖转染成功地用用于瞬时表达的研究,但用于稳定转染却不是十分可靠。电穿孔靠脉冲电流在细胞膜上打孔而将核酸导入细胞内。
-
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是雌雄同株植物中,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植物品系。F1自交产生的F2,可育株与不育株之比为3∶1,难以用普通方法保持雄性不育系,在农业生产上也不可能广泛利用。对其他作物的雄性不育系,也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
-
核质蛋白
核质蛋白是从真核细胞核中分离出的一种蛋白质,最早是Laskey等人于1978年在非洲爪蟾卵的浸出液中发现的。核质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就通过核定位信号运送到细胞核,是一种丰富的核蛋白,在核小体的装配中起作用。核质蛋白具有头尾两个不同的结构域,由5个单体组成,分子量为165kDa,是耐热性可溶蛋白。
-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植物、真菌和被规入原生生物的单细胞生物。此外它们的细胞具有细胞骨架来维持其形状和大小。其它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生物被通称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细胞在制造蛋白质时可以用同一段染色体制造不同的蛋白质。
-
核定位信号
核定位信号是另一种形式的信号肽,可位于多肽序列的任何部分。其野生型的氨基酸序列为Pro-Lys-Lys-Lys-Arg-Lys-Val,即使单个氨基酸突变所产生的突变型NLS(Pro-Lys-Tyr-Lys-Arg-Lys-Val)也能阻止这种蛋白质进入细胞核而停留在细胞质中。如果将这种信号接到非核蛋白的随机Lys的侧链上,则非核蛋白也能转变成核蛋白。
-
核仁
曾经集合的核糖体从细胞核中出来,进入细胞质。在光镜下的染过色的细胞内,或者相差显微镜下的活细胞中,或者分离细胞的细胞核内,都容易看到核仁,它通常是单一的或者多个匀质的球形小体,呈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在细胞周期过程中,核仁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结构,在有丝分裂期间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
-
X染色体失活
具有三条X染色体的女性(X三体征),在体格和智力上常常都正常。DNA结构DNA结构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细胞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它由糖(脱氧核糖)和磷酸分子组成两条单链,由称为碱基的四种成对的分子连接,碱基构成楼梯的阶梯。在阶梯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每对碱基由氢链连接。
-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是构成纤维性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细胞质内含有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微脂肪粒等、其他无特殊的分化。对动物细胞进行培养,不管细胞取自何处组织,因常常出现外表上和上述细胞非常相似的细胞,所以不论以后是否形成原来定义的胶原纤维,习惯上都称为成纤维细胞。
-
输出蛋白
输出蛋白是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物输出到细胞质,而后快速通过核孔复合物回到细胞核。
-
精子
人和极大部分多细胞动物的精子发生于睾丸的曲细精管,管内的生精上皮具有两种细胞:大量为处于各级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少量为柱状支持细胞。由原始、未分化的早期精原细胞进行分裂繁殖。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每个染色体分成两个染色单体,然后分到精子细胞内。新形成的精子在附睾内约仪停留2周,继续发育成熟,获得受精能力。
-
巴氏小体
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
-
核孔复合物
核被膜上有许多孔,称为核孔(nuclearpore),是细胞核膜上沟通核质与胞质的开口,由内外两层膜的局部融合所形成,核孔的直径为80~NPC是一 形结构,外经120nm,并呈现8面对称。从中央运输蛋白向外伸出8个 辐(spoke)并与核孔复合物的细胞核面的核质环(nucleoplamicring)和细胞质面的胞质环(cytoplasmicring)相连。
-
外核膜
外核膜面向细胞质基质,常附有核糖体,有些部位与内质网相连,因此在形态和性质上与内质网相似。另外,细胞骨架成分,包括微管、肌动蛋白纤维和中间纤维常常与外核膜相连,起着固定细胞核并维持细胞核的适当形态的作用。
-
甲藻门
甲藻门的分类与分布甲藻门(Pyrrophyta)约有1500种,常见的有多甲藻属(Peridinium)和角甲藻属(Ceratium)。近年来,由于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导致甲藻爆发式的增长繁殖(如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等),形成水华,使水变色,发出腥臭味,形成赤潮。细胞壁厚,由多块板片组成。
-
内共生学说
内共生学说是一种关于真核细胞起源的假说。她认为,好气细菌被变形虫状的原核生物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能成为线粒体,蓝藻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螺旋体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原始鞭毛。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核糖体分别与细菌和蓝藻的一致,也是由30S和50S两个亚基组成,这说明细菌和线粒体、蓝藻和叶绿体是同源的。
-
家鸡
仍保持鸟类某些生物学特性,虽飞翔力退化,但习惯于四处觅食,不停地活动。胃分腺胃和肌胃。41.8)℃,呼吸频率12~鸡的凝血机制好,红细胞呈椭圆形,有大的细胞核,染色后细胞浆为红色,细胞核为深紫色,利用这个特点,在进行炎症时的吞噬反应试验时,采用鸡红细胞作炎症渗出液内白细胞吞噬异物,效果很理想。
-
腺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最初由人类腺样增殖体组织培养中分离得到的[罗(W.P.Rowe)等在1953年),此病毒名称也由此而来。在肿瘤细胞内存有T抗原、移植抗原、病毒mRNA。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病毒的血清学检查化验类别血清学检查、病毒的血清学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临床上提到的角膜营养不良,并非—般意义上的营养不良,而是一类原发于角膜的、具有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病变,一般不伴有全身性疾病,有一定的传性,常常父母发病子女也发病,而且20岁以前双眼发病较多,开始为一层角膜组织受损,后来可缓慢扩展至其他层次,甚至角膜全层。可反复发生上皮剥脱。
-
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
RNA的5`端有一个甲基化帽子结构。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的大部分组织,但大多数不引起细胞的明显病变,无特殊的内含体。烟草线条病毒粒子存在于分生组织和薄壁组织的细胞质中,但不易清楚辨别,很少在细胞核内观察到,,无病毒粒子聚集体,细胞核、细胞壁和其它细胞器没有特殊变化。
-
豌豆耳突花叶病毒属
有的株系含有717bp的卫星病毒RNA。病毒感染寄主植物后,在感病植株的细胞核中有大量病毒粒子积累,在细胞质中较少,分散分布或呈结晶状排列,感染早期病毒粒子只在细胞核中,是病毒复制的场所,以后随着核被破坏而进入细胞质。病毒易机械接种传播,在自然界由蚜虫以持久方式(循回性)传播,但易丧失蚜传能力。
-
细胞编程性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的一些细胞当不再为生物体所需或是已受到损伤时,会激活受遗传控制的自杀机构而自我毁灭,出现所谓的细胞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目前,鉴定细胞凋亡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抽提细胞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如出现——系列长度不等的DNA片段电泳条带,则可初步判定该细胞为凋亡的细胞。
-
核基质
核基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分布在整个细胞核内,参与和支持DNA的各种功能,包括DNA复制、转录、加工、接收外部信号以及维持染色质的结构等,作用方式主要是提供作用位点。这种结构又称为核骨架。
-
巨大染色体
某些生物的细胞中,特别是在发育的某些阶段,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的染色体,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巨大,细胞核和整个细胞体积也大,所以称为巨大染色体,包括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
核仁组织区
细胞核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区。核仁是NOR中的基因活动而形成的可见的球体结构。具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数目依不同细胞种类而异,人有5对染色体即13、14、15、21、22号染色体上有核仁组织区。
-
非组蛋白
非组蛋白是指细胞核中组蛋白以外的酸性蛋白质。非组蛋白不仅包括以DNA作为底物的酶,也包括作用于组蛋白的一些酶,如组蛋白甲基化酶。此外还包括DNA结合蛋白、组蛋白结合蛋白和调节蛋白。由于非组蛋白常常与DNA或组蛋白结合,所以在染色质或染色体中也有非组蛋白的存在,如染色体骨架蛋白。
-
染色质
现在认为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核小体是染色质包装的基本单位。染色质是一种动态结构。其形态随细胞周期之不同发生变化,进入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折叠形成凝集的染色体。
-
输入蛋白
输入蛋白是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存在于胞质溶胶中,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这种受体称为输入蛋白。它们作为一种穿梭受体(shuttlingreceptor)在细胞质内与核蛋白的核定位信号结合,然后一起穿过核,在核内与亲核蛋白分离后再返回到细胞质中。输入蛋白有α和β两种亚基。
-
核输出信号
核输出信号是作为核内物质输出细胞核的信号,帮助核内的某些分子迅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另外,有些蛋白并非是核内常驻“人口”,通常要往返于核质和胞质之间,这些穿梭蛋白既有NLS又有NES。
-
核被膜
核被膜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的最外层结构,由两层单位膜所组成。核被膜的结构比较复杂,它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周腔、核孔复合物和核纤层等5个部分组成。外核膜与内核膜相连,表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颗粒。内、外核膜间有15~30nm,的透明腔,称为核周腔,膜上有孔。
-
肌纤维
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skeletalmuscle)的肌细胞,典型的肌细胞是圆柱形的长细胞(长度为1~100μm),并且含有许多核(可多达100个核)。每个肌纤维被一层细胞质膜包被,这种细胞膜称作肌纤维膜(sarcolemma)。扁平的细胞核位于肌纤维膜的下方,并沿细胞的长度多点分布。在肌细胞的细胞质中由成束的肌原纤维。
-
中心体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一种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周质基质(pericentriolarmatrix)。中心体不具备膜结构,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中心体能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复制后的中心体内含有两组中心粒,每组有两个中心粒。中心粒的功能是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星射线(纺缍丝)的形成。
-
液泡
液泡是在细胞质中由单层膜包围的充满水液的泡,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溶有很多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无机盐。液泡的功能是参与细胞的水分代谢(如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同时也是植物细胞代谢副产品及废物(如蔗糖、植物碱、丹宁、多余的无机盐等)屯集的场所。
-
肌梭
肌梭是呈纺锤形,外有结缔组织被囊。此为肌梭的主要感觉末梢。此外,肌梭内也存在运动神经末梢分布。肌梭的长轴与梭外肌纤维平行,当肌肉被牵张时,梭内肌纤维也被牵张,从而刺激环状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传到中枢,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及其改变的速度情况,因此肌梭为一种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
近球小体
近球小体是远曲小管和入球小动脉特殊分化的部分,系指远曲小管穿行于皮质时,和入球小动脉相接触的部位。致密斑分布在远曲小管起始部分,靠近近球小体细胞的一侧管壁上的细胞变得狭而高,细胞核密集地聚在一起,染色较浓,称为致密斑。这些细胞对于肾小管袢内存留的滤液中钠含量和渗透压变化有灵敏的感受作用。
-
醇母菌
酵母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一个习惯上的名称。现知酵母菌大约有39属、370余种,分属于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三个类群。酵母菌与霉菌同属真核微生物,细胞中有真正细胞核。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但较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颜色多呈乳白色,只有少数为红色。
-
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及内含物等构成。细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是肽聚糖,而不含纤维素和几丁质。荚膜是一层透明的胶状物质,由多糖类物质组成,具有保护作用。有些种类的细菌生长到某个阶段,菌体失去水分浓缩成1个椭圆形的内生孢子,称为芽孢。
-
胚胎筛检
胚胎的筛检其实就是检查基因,所不同之处只是差在DNA是从哪里来的,要怎么样做一个生殖细胞的筛检?当它分裂到尚未很成熟的阶段,或称为非常早期的胚胎,这时取走一个细胞也无妨,所以就用所取走的细胞分析它的基因型是男是女、聪不聪明、漂不漂亮,若很满意才送到子宫去,形成一个胚胎。
-
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是二倍体生物中来自一个配子的一套染色体及其上的一套基因,通常用符号n来表示。同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彼此虽不同,但它们却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威胁到生物的生存。例如,据进化遗传学的研究,水稻配子中的染色体数是n=12,其染色体基数也是x=12;
-
抗癌基因
首次被鉴定出的是抗癌基因Rb(Retinoblas-toma),它是从人的视网膜细胞瘤中鉴定出的人类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3q14上,其产物为plo5Rb,定位在细胞核内。Rb二个等位基因的丢失或失活与人视网膜细胞瘤发生有关。通常认为抗癌基因参与细胞增殖的负调节,也将这类基因称为生长抑制基因。
-
肿瘤抑制基因
首次被鉴定出的是抗癌基因Rb(Retinoblas-toma),它是从人的视网膜细胞瘤中鉴定出的人类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3q14上,其产物为plo5Rb,定位在细胞核内。Rb二个等位基因的丢失或失活与人视网膜细胞瘤发生有关。通常认为抗癌基因参与细胞增殖的负调节,也将这类基因称为生长抑制基因。
-
多倍体
多倍体是细胞核中含有3个以上基本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1)同源多倍体,例如同源四倍体由二倍体自然加倍或用秋水仙素人工加倍形成,每种染色体都有4条,由于这4条染色体都相同,所以常常不单是两两配对。染色体组为RR。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染色体28个,染色体组为ABDR,高度不育。
-
二倍体
二倍体是细胞核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通常用2n来表示。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总是成双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总是成单的。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染色体数减少一半的配子;受精之后,染色体数又恢复到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一半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几乎全部的高等动物,都是二倍体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