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粒体
在基质中存在着有关三羧酸循环的各种酶和有关脂肪酸B氧化的各种酶。在嵴和内膜中存在着有关电子传递系统的各种酶和与其共轭的磷酸化酶。线粒体中存在着催化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各种酶和辅酶,因而供能物质(如糖酵解产物丙酮酸)在线粒体内能得到彻底氧化分解,生成更多的高能磷酸化合物ATP以备细胞其它生命活动需要。
-
内共生学说
内共生学说是一种关于真核细胞起源的假说。她认为,好气细菌被变形虫状的原核生物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能成为线粒体,蓝藻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螺旋体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原始鞭毛。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核糖体分别与细菌和蓝藻的一致,也是由30S和50S两个亚基组成,这说明细菌和线粒体、蓝藻和叶绿体是同源的。
-
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是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见氧化磷酸化)机理的一种假说,1961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Mitchell)提出。他认为电子传递链像一个质子泵,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可促使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位到线粒体内膜外膜间空间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即线粒体外侧的H浓度大于内侧并蕴藏了能量。
-
鸟氨酸循环
尿素循环亦称鸟氨酸循环,是排尿素动物在肝脏中合成尿素的一个循环机制。肝细胞胞浆中的氨基酸经转氨作用与α-酮戊二酸形成的谷氨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氨形成游离氨。形成的氨(NH4)与三羧酸循环产生的二氧化碳、2分子ATP,在氨基甲酰合成酶I的催化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
-
ATP合酶
ATP合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原核藻、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关键酶。膜内和膜外的两部分由γ、ε、δ和b2等几个小亚基组成的颈部结构连接起来。在合成或水解ATP的过程中,γ和ε亚基在通过F0的质子流的推动下旋转,依次与3个β亚基作用,调节β亚基上催化位点的构象变化;
-
尿素循环
尿素循环亦称鸟氨酸循环,是排尿素动物在肝脏中合成尿素的一个循环机制。肝细胞胞浆中的氨基酸经转氨作用与α-酮戊二酸形成的谷氨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氨形成游离氨。形成的氨(NH4)与三羧酸循环产生的二氧化碳、2分子ATP,在氨基甲酰合成酶I的催化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
-
DNA复制起点
DNA复制起点不论细胞中只含有一条染色体(原核生物)还是有多条染色体,细胞每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都要精确地复制一次,也就是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要复制一次。细菌细胞里的质粒也有自己的复制子,有的受控于细菌细胞而同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这种质粒称为严紧型质粒;哺乳动物线粒体的D—环突约有500~
-
细胞质基因
细胞质基因是细胞质中存在的支配遗传性状的基因。细胞质基因组(plasmon)是细胞质中基因的总称,而细胞质基因是指细胞质中存在的一个个基因。在细胞质基因中,凡存在于色素体中的称为质体基因,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称为线粒体基因等,从线粒体、叶绿体等小细胞器中曾经分离出被染色体那样的DNA。
-
细胞色素b
广义的细胞色素b是指含有血红素的细胞色素的总称,是血红素和蛋白质之间无共价键的物质。所包含的血红素,还原型的吸收带为562、531、429毫微米,分子量约为3万。分离物与结构结合状态之间在自动氧化性、氧化还原电位上存在着差异。包含在线粒体的电子传递系统中。
-
嗜酸性腺瘤
概述:嗜酸性腺瘤(oxyphilicadenoma)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瘤(oncocytom),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2.镜检瘤细胞体积较大,界限清楚,圆形或多边形,胞浆呈颗粒状,嗜酸性染色。瘤细胞团之间有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将上皮团块分隔成分叶状,间质内无淋巴组织,或偶见少量淋巴细胞,但一般不形成淋巴滤泡。
-
苍术苷
苍术苷是从菊科植物苍术的类似种(Atractylisgum-mifera)的根茎中所获得的糖苷(glycoside)型化合物,能抑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阻碍线粒体膜内外间的核苷酸移动。
-
呼吸链
代谢物在脱氢酶的作用下,脱落的氢原子不能直接与氧结合成水,而需要一系列传递体的传递。真核生物的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原核生物的呼吸链在细胞质膜上。呼吸链主要成分有烟酰胺脱氢酶的辅酶NAD或NADP,黄素脱氢酶类的辅基FMN或FAD,泛醌或辅酶Q,铁硫蛋白类,细胞色素b、c1、c、aa3等。某些细菌利用维生素K代替辅酶Q。
-
基因文库
基因文库是用DNA重组技术将某种生物的总DNA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成一个个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随机地连接在某些质粒或其他载体上,再将它们转移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通过细胞的增殖而构成各个片段的无性繁殖系(克隆),当这些克隆多到可以包括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时,这一批克隆的总体就称为该种生物的基因文库。
-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是分布到骨骼肌纤维上,与肌纤维紧密相贴,构成运动终极(motorendplate),或称神经肌肉接点,从结构与机能上看,属于突触的一种形式,故也可称之为神经肌肉突触。肌膜下富含肌浆、大量线粒体及较多细胞核。轴突终末含许多突触小泡及丰富的线粒体、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
-
叶绿体
叶绿体是一类质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叶绿体呈现为颗粒状,主要由蛋白质、类脂、核糖核酸和色素所组成。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完成光合作用的整个光反应过程的色素和酶也都在片层结构薄膜上,所以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基粒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
-
小核
纤毛虫类的细胞核多数有大核和小核之分。在融合、接合、内融合等情况下,因只与小核有关,所以从功能上来说,小核可称为生殖核,其染色质称为生殖染色质。(2)有时把卵细胞中的核仁称为小核。特别是在精子变态时,由于线粒体组成比核大的大形团块,因而产生了这一术语。
-
细胞色素还原酶系统
细胞色素还原酶系统是还原细胞色素c的氧化还原酶系统的一种。有许多报告指出,线粒体的酶系统构成呼吸链的一部分,可用NADH或琥珀酸还原细胞色素c。用胆酸处理线粒体可获得。认为是在NADH-泛醌,琥珀酸-泛醌,泛醌-细胞色素c之间发生由三个颗粒组成的电子传递,含有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b、醌、非血红素铁和磷脂等。
-
雅伴
药品说明书:别名:艾地苯醌,羟癸甲氧醌,雅伴外文名:Idebenone,Avan药理作用:本品为脑代谢、精神症状改善药,可激活脑线粒体呼吸活性,改善脑缺血的脑能量代谢,改善脑内葡萄糖利用率,使脑内ATP产生增加,抑制脑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抑制脑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作用所致的膜障碍。
-
羟癸甲氧醌
药品说明书:别名:艾地苯醌,羟癸甲氧醌,雅伴外文名:Idebenone,Avan药理作用:本品为脑代谢、精神症状改善药,可激活脑线粒体呼吸活性,改善脑缺血的脑能量代谢,改善脑内葡萄糖利用率,使脑内ATP产生增加,抑制脑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抑制脑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作用所致的膜障碍。
-
离子泵
离子泵是膜运输蛋白之一。Ca2泵分布在动、植物细胞质膜、线粒体内膜、内质网样囊膜(SER-likeorganelle)、动物肌肉细胞肌质网膜上,是由10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形成的跨膜蛋白,它是Ca2激活的ATP酶,每水解一个ATP转运两个Ca2到细胞外,形成钙离子梯度。10-8摩尔/升,细胞间液Ca2浓度较高,约5×10-3摩尔/升。
-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指伴随着生物氧化过程的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作用。具体说,就是物质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与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转化成ATP的反应偶联。氧化磷酸化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ATP的生成与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的偶联,此作用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是需氧生物获取ATP的主要方式。
-
RNA编辑
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中,由于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基因转录物的序列不与基因编码序列互补,使翻译生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于基因序列中的编码信息,这种现象称为RNA编辑。RNA编辑最早是在锥虫(Trypanosome)线粒体基因中发现的。gRNA分子是线粒体基因转录的长约55~
-
辛酸
除在奶油、椰子油、羊毛脂等油脂类中以甘油酯存在外,另在葡萄酒中是作为酯而存在的。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kluyveri)中辛酸从乙酰辅酶A转移得到辅酶A生成辛酰辅酶A。另外可在牛肝线粒体(低级脂肪酸活化酶)及猪肝线粒体(高级脂肪酸活化酶)的作用下而活化,形成辛酰辅酶A,进入β氧化。
-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thymidinekinase亦称脱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催化ATP被磷酸化而形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反应的酶。属于DNA分解形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补救途径,在活跃增殖的细胞中其活性很强。广泛存在于细菌、病毒感染的细胞、再生肝、胸腺、培养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在线粒体中也单独存在这种酶。
-
单位膜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周围的细胞膜的切面,能分辨出浓、淡、浓三层结构,各层的厚度约为2—3纳米。核膜或包裹着线粒体的膜是二重膜,而其内膜和外膜都具单位膜的结构。作为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的单位膜结构,在形态学上符合了J.F.Danielli(1934)提出的生物膜具有蛋白质-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结构的说法。
-
葡萄斑点病毒属
中文名称:葡萄斑点病毒属英文名称:Macula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芜菁黄花叶病毒目芜菁黄花叶病毒科葡萄斑点病毒属葡萄斑点病毒属成员:葡萄斑点病毒(Grapevinefleckvirus)葡萄红球病毒(Grapevineredglobevirus)葡萄斑点病毒属基本特性:葡萄斑点病毒的基因组RNA为7.5kb,是该科病毒中最大的,包括4个ORFs。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5天后恢复正常),各种肝病、心肌炎、胸膜炎、肾炎、肺炎等亦可轻度升高。GOT同工酶测定有助于瞭解组织损伤程度,心肌、肝、肾病变时。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肝功能检查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肝功能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肺炎乙肝
-
谷-草转氨酶同工酶
5天后恢复正常),各种肝病、心肌炎、胸膜炎、肾炎、肺炎等亦可轻度升高。GOT同工酶测定有助于了解组织损伤程度,心肌、肝、肾病变时,s-GOT升高;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酶学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酶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肺炎
-
蛋白质的靶向输送
蛋白质合成后经过复杂机制,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作用的目标地点,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靶向输送。包括分泌蛋白的靶向输送、线粒体蛋白的靶向输送和细胞核蛋白的靶向输送。
-
细胞器
该词原来是对原生动物细胞内的结构而言,它是根据生物体是由几个器官组成的这一意义而类推出来的。狭义的细胞器有两种情况:(1)仅限于兼有特殊的酶活性和遗传信息(即DNA)的结构(核、线粒体、叶绿体);(2)包围于细胞膜内,并能明确地与细胞质基质划分开的结构(核、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微体)。
-
细胞分步分离法
细胞分步分离法是破坏细胞面分离核、线粒体、微粒体等细胞内各种重要组分的方法。前者主要是由组分的大小不同,后者主要是靠组分的密度不同来进行分离的,通常是把前一方法得到的粗分离物再经后一方法精制。对用这样方法得到的各分离物进行化学分析,可以大大丰富细胞各种组分的结构和机能的知识。
-
纤维状飞肌
纤维状飞肌fibrillarflightmuscle指位于双翅目(蝇、虻)和膜翅目(蜜蜂)的胸部的飞肌。在粗的肌原纤维中,有巨大的(直径1微米以上)线粒体呈纵向排列,并且到处都有气管的小分支,以直接增加O2的供应。相反,肌小胞体则不发达,其含量不到脊椎动物肌原纤维的1/20。
-
细胞色素c1
细胞色素c1为细胞色素c的一种,是药剂师寺英次郎、奥贯一男(1940)从牛的心肌中发现的,也称为细胞色素e。可在动植物、酵母的线粒体内膜和某种细菌中见到。用表面活性剂可从组织中溶解提取出来。不能自动氧化,可被氧化型的细胞色素c氧化,参与从细胞色素b向细胞色素c传递电子。
-
相差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microscope无色透明而折射率略有差异的两种物体,或折射率相同而厚度不同的两种物体,当光线通过这两种物体时,直射光和衍射光的波长在相位上会产生偏移。一般在影像面上再次互相干涉,位于物镜后焦点面的像板将相差在影像面上变为光强度的差别,从而识别两种物体的显微镜。
-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是指存在于细胞质内,填充于核膜、网质体、高尔基体等液泡系统与线粒体、叶绿体等膜状构造之间的连续性结构。
-
缬氨霉素
缬氨霉素valinomycin是一种环状多肽类抗菌素,由极暗黄链霉菌(St-reptomycesfulvissimus,1955)和津岛链霉菌(S.tsusimaensis,1964)中得到。化学结构式是[D-缬氨酸)-(L-乳酸)-(L-缬氨酸)-(D-α-羟基异缬草酸)-]3。可用于治疗为睡眠病原虫感染的小鼠。被解释为因疏水性环状结构包裹着K在其中心而通过膜。
-
戊酸
(2)异戊酸(iso-valericacid)(CH3)2CHCH2COOH,天然的是以酯的形态含于芳香油中,也存在于缬草(Valeria-na)、薄荷、香蕉等,具有腐败的干酪臭的液体。此外,库恩(M.J.Coon等,1956)发现在鼠肝和鸽心肌异戊酰CoA经过β-甲基巴豆酰CoA、β-羟异戊酰CoA、β-羟甲基CoA,分解成乙酰乙酸与乙酰CoA的代谢途径;
-
分子发动机
将细胞内利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或细胞运动的蛋白质分子称为分子发动机或发动机蛋白(motorproteins)。细胞骨架的发动机分子是机械化学转化器,它将化学能(ATP)转变成机械能,以此运送细胞内的货物,包括∶各种类型的小泡、线粒体、溶酶体、染色体、其它的细胞骨架纤维等。
-
尾垂体
尾垂体是在硬骨鱼类脊髓末端(终枝前)形成的一种神经垂体,也称神经性脊髓垂体(neurohypophysisspinalis)。相当于尾神经分泌系统的贮藏释放部分,是由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及其末端、神经胶质细胞和上衣细胞及该等细胞的突起、包裹它们的硬膜以及网眼状血管所构成的。提高鱼类鳃和肾脏吸收钠的作用;对蛙的抗利尿作用等。
-
心磷脂
心磷脂cardiolipin是一种磷脂,亦称双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glycerol)。在动物细胞中主要存在于线粒体的内膜,特别在心肌甚至占总磷脂的15%,在牛心肌的心磷脂中脂肪酸(结构式中以R,R′,R″,R″表示)残基的80—90%是亚油酸。把心磷脂与卵磷脂及胆甾醇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可用作抗原。
-
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的作用不详,当受一定刺激时,嗜碱性颗粒向细胞外释放其所含的组织胺、过敏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慢反应物(后者不是预先贮存于颗粒中,是在释放时形成的)等活性因子,引起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过敏反应的症状,同时嗜酸粒细胞趋化、聚集于这一局部。
-
嗜酸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浅红色,由于其中充满颗粒,常不易见到细胞质。核为杆形或分叶形。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少量线粒体,多量糖原颗粒。颗粒分两型,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磷脂酶、酸性磷酸酶、氰化物和不敏感的过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
胸苷激酶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thymidinekinase亦称脱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催化ATP被磷酸化而形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反应的酶。属于DNA分解形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补救途径,在活跃增殖的细胞中其活性很强。广泛存在于细菌、病毒感染的细胞、再生肝、胸腺、培养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在线粒体中也单独存在这种酶。
-
铁硫中心
铁硫中心由非血红素铁原子与硫原子构成。微生物和动植物组织中都存在铁硫蛋白,在线粒体内膜上常和黄素酶或细胞色素结合成复合物。在从NAD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到氧的呼吸链中有多个不同的铁硫中心,有的在NADH泛醌还原酶中参与电子从NADH传递到泛醌的反应;有的铁硫蛋白还在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
-
11-脱氧皮质〔甾〕酮
11-脱氧皮质〔甾〕酮(11-deoxycorticosterone)21-羟基孕烯-4-二酮-3,20。是副肾皮质激素的一种,具有糖代谢作用。由副肾皮质细胞的微粒体的21-羟化酶的作用,从黄体酮进行生物合成的。由于在副肾皮质细胞的线粒体中的11β-羟化酶的作用可生成皮质酮,所以通常也认为是一种中间体。分子式C21H30O3结构式
-
吞噬体
吞噬体亦称吞噬泡。由细胞吞噬作用的结果而形成的小泡,内部含有所摄取的固形物。与此相应,把与水解酶的供体的初级溶酶体融合后的结构称为消化泡或次级溶酶体,在此处进行摄食物质的消化。前者是靠吞噬细胞外的物质形成的;此亦被称作自身消化泡,其内部含有不断进行消化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
-
碱基配对
碱基配对是核酸链间腺嘌呤和尿嘧啶(RNA)或胸腺嘧啶(DNA)以及鸟嘌呤和胞嘧啶的专一氢链结合。碱基配对是DNA和RNA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也是复制、转录作用的依据。碱基配对后形成碱基对(basepair,bp),常用作DNA分子的量度,如人类的线粒体DNA为16569bp。
-
质子泵
质子泵是可逆性ATP酶,能在外能驱动下逆浓差转运H。线粒体内膜呼吸链中有三个酶复合体具有质子泵功能,能将H由内腔转运到外腔,它们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辅酶QH2-细胞色素c还原酶、NADH-辅酶Q还原酶。嗜盐菌膜上的菌紫质(bacteriorhodopsin)受光照驱动,可将H运入菌体内浓集。
-
同功酶
同一种生物有两种以上催化同一反应的酶,而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互不相同,而是由不同的基因所决定的,称此为同功酶。如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与细胞液的苹果酸脱氢酶互为同功酶。
-
巴菲敌柯林
巴菲敌柯林是从Cephalosporiumaphidicola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双萜。是真核细胞DNA合成的特异的可逆的抑制剂,对RNA合成及蛋白合成无抑制作用。在三种真核细胞DNA多聚酶α(复制酶)、β(修复酶)和γ(线粒体DNA复制酶)中,只抑制α。分子量为338,难溶于水,可溶于二甲亚砜和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