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色
概述: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包括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白色:白主血虚,阳虚;外感风寒或阴寒内生;有虚热实热之分。紫色:紫色在温病中表示热入营分、血分,在杂病中则表示有痰血郁滞,常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或中毒等。青紫有瘀斑瘀点,多为瘀血,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月经病或中毒等。
-
望诊
概述:望诊为四诊之一。根据上述证象可以确定五脏盛衰。经脉挛急则因于寒,是故青色主寒、主痛。若见巩膜及其周身发黄,是胆液从少阳三焦外溢肌表,病名黄疽,黄色鲜明者属阳黄,晦暗者属阴黄。舌色浓淡,可窥营血变化;舌质紫暗,则为血瘀现象,一言蔽之,舌可洞察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白苔之所以为寒,是气未化热之象;
-
舌绛
舌绛指舌色呈深红。是温病热邪传入营分的舌象。初起绛色而有黄白苔,是邪在气分,未尽入营。全舌鲜绛,是心包络受病。舌尖独绛,是心火盛。绛而干枯不鲜者为胃阴已涸,望之若干,手摸觉有津液,是津亏而湿热上蒸,或有痰浊。绛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是中焦有秽浊。绛而舌体瘦小,干有裂纹,光剥无苔,多属重证。
-
青舌
青舌为舌色的一种。指舌体呈青色的舌象。舌色青紫,有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即显露于舌体之静脉和络脉郁血,缺少红色,如水牛之舌。全舌青者,多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内有瘀血。
-
舌象
舌质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舌苔则主要观察其颜色及形状。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伸舌
伸舌病状名。又称舌纵。舌伸出口外,收缩困难,或不能回缩口内。舌色红绛,舌体胀满,舌形坚干者,多为里热炽盛,痰火扰心,治宜清心化痰。舌色淡,痿软无力,麻木不仁者,多为气血两虚,治宜益气补血。
-
心主舌
心主舌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舌为心苗
舌为心苗指舌是心的苗窍,心的病证往往可以从舌反映出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舌诊的客观化研究
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是用客观的观测指标,对中医学的舌象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研究项目。如上海第一医学院与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联合研制“舌色仪”。(7)舌诊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制造“虚证”或“阳虚”动物模型观察舌象变化。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用舌血流测量仪测量淡红、淡暗、红暗三种舌质的舌表浅血流量。
-
癫病·心脾两虚证
定义:癫病·心脾两虚证(depressivepsychosis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心脾阳气不足,以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随证配穴:自汗短气者,加大椎、内关。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健脾益气。作早、晚餐服食。
-
无根舌
无根舌为舌象。舌根,是指舌体从舌尖、舌心再往后的根部,属肾。无根舌通常是舌体短缩或强硬,故望舌时舌根难于暴露,同时舌苔光剥,或舌面如镜,或舌色枯黯不泽等,多属肝肾亏虚,津液枯竭之象。
-
血分热毒
概述:血分热毒:1.热邪深陷血分的证候;2.外科某些急性化脓性感染。指热毒深陷血分,耗血、伤阴,甚则蒙闭心神,危及生命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高热神昏、皮肤癍疹,或吐血、便血、衄血,舌色深绛或紫绛等症。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血分、重症麻疹、猩红热、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症。
-
右腹积证
定义:右腹积证(amassmentdiseaseofrightabdomen)是指以右腹部胀满疼痛,活动时加重,积块逐渐增大,大便稀溏,次数增加,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而作,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消瘦,舌色淡或暗,脉弦或弦细为常见症的积证。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
-
阴虚血热
概述:阴虚血热:1.温病热入血分,既伤阴,又耗血动血的证候;症状:常见有血热伤阴、迫血妄行、肝风内动、亡阴失水等证型。辨证论治:《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
-
暑挟湿
暑挟湿暑证常见病理。热处暑中,湿热相蒸,阻于气分,当治在手太阴。其症神昏谵语,舌色绛赤,或咯痰带血,若上蒙清窍则耳聋无闻;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则胸腹板闷,二便不利,即为湿温重证,治当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银花、竹茹、枳实、通草、金汁之类,清营分以养胃阴。”
-
舌质
舌质又称舌体。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观察舌色、舌神、舌形、舌态和湿润度。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
-
夹血伤寒
夹血伤寒为病证名。“内伤血郁,外感风寒,或脱衣斗殴,触冒冷风,又或跌仆打伤,一时不觉,过数日作寒热,状如伤寒…头痛身热,恶寒烦渴,胸胁串疼,腹有痛处不移,或少腹痛处,手不可按,乍寒乍热,夜有谵语,甚至昏厥不省,少顷复苏,苏后或复如狂,剧则疼极发狂,舌色紫暗,扪之滑润,或深紫而赤,甚或青紫。”
-
大泽汤
处方:天冬6克生地18克人参4.5克龟版24克麦冬4.5克茯神6克柏仁6克蛤粉12克丹参6克石斛6克灯心100厘米藕5大片功能主治:主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色绛红,边尖破碎。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醇剩义》卷四
-
固下人参煎
处方:党参1钱半,炒白术1钱半,附子1钱半,化龙骨1钱半,肉果霜1钱半,诃子1钱,炮姜1钱,木香1钱。功能主治:寒凉过剂,伤脾损胃,脾阳下脱,不喜食物,下利清谷,及下脓血,漏底不止,肢体厥冷,面色淡白,动则出汗,独语如见鬼,声颤无力,喜向里卧,似寐非寐,呼之不应,舌色淡红无神,脉沉伏或微弱无力。
-
加减黑神散
《古今医鉴》卷十二:加减黑神散:处方:生地赤芍桂心归梢蒲黄鹿角屑红花白芷朴消附米益母草功能主治:治妊娠热病六七日后,脏腑极热,熏蒸其胎,致胎死腹中,不能自出,产母舌色青黑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功效:祛寒行瘀。主治:产后恶露不下,腹痛呕吐,四肢微冷,时恶寒而不发热,唇淡口和,苔白底淡,脉沉迟无力。
-
羚羊黑膏汤
处方:羚羊角、豆豉、鲜地、桑叶、白蒺黎、牛蒡子、桔梗、前胡、杏仁、土贝母、人中黄。功能主治:喉痧,痧点逼留不化,舌色纯绛鲜泽,尖上起刺。用法用量:是方减去前、桔、杏、豉、人中黄,加滁菊、霍斛、甘草、薄荷为稳;热甚生风,加钩藤。
-
助气回阳汤
《辨证录》卷五:组成:人参5钱,黄耆5钱,南星2钱,甘草1钱,茯苓3钱,枳壳5分,砂仁3粒。主治:厥证气虚而外寒,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脉微无力,舌色润滑。用法用量:水煎服。
-
参珀茯神汤
处方:西洋参1钱半,炒枣仁1钱半,茯神4钱,石菖蒲1钱,远志肉1钱,乳香6分,琥珀5分,辰砂5分(2味和匀同冲)。功能主治:伤寒心风发狂。发则牙关紧急,痰涎上塞,口吐白沫,迷闷恍惚,醒则狂言多惊,喜怒不常,甚则或歌或哭,舌色纯绛鲜泽,略有垢浊薄苔,或红而上罩粘腻,似苔非苔。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红舌
红舌(redtongue)为舌色的一种。是指舌体颜色鲜红的舌象。《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绛舌
绛舌为舌色的一种。指舌体颜色深红的舌象。较红舌更红。主病有外感与内伤的区别。在外感病中,若舌绛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中,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液润者,多为血瘀。
-
淡白舌
淡白舌为舌色的一种。指舌体颜色浅淡,缺乏血色的舌象。较正常的淡红还淡,甚至没有一点血色。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
-
粘液性水肿
粘液性水肿是发生于幼年或成年时期的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疾病。患者多伴有内脏器官功能障碍(如呼吸困难、消化功能紊乱或心脏扩大等)、神经系统兴奋降低、代谢率减低等(如工作能力低下、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嗜唾、心率慢、体温低、基础代谢率在-20%以下)。
-
血分证
概述:血分证为证候名。一般为温热病的第四个阶段(温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邪热深入血分,耗血伤阴,动血生风,以壮热或低热,手足抽搐或蠕动,神昏谵语,癍疹紫黑,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舌质深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外科疮疡阳证,也常有血分热毒之称,但意义不同。
-
紫色舌
紫色舌病状名。指舌质紫色。临床上有寒热之分,色深干枯属热,色浅湿润属寒。紫色深而遍布全舌是脏腑热极。紫色仅见于舌的某一部分,是某部所属的经络有邪热。全舌淡紫而带滑是寒证。舌色紫暗而湿润是有瘀血。
-
中焙舌
中焙(焙音bèi倍)舌为诊断学名词。即黑燥厚苔边红舌。舌色纯红,中心黑厚而干,形似小舌。为邪热结于里之象,宜攻下泄热(见《伤寒金镜录》)。
-
胖舌
胖舌病状名。舌体肿胖。舌体胖大,色淡而嫩,舌边缘有齿痕。多属脾虚。舌色深红而肿大满口,是心脾二经有热。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参见舌胀大条。
-
承气合小陷胸汤
处方:生大黄5钱,厚朴2钱,枳实2钱,半夏3钱,栝楼3钱,黄连2钱。功能主治: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用法用量:水8杯,煮取3杯,先服1杯,不下再取1杯,得快利,止后服,不便再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处方: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临床应用: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
-
凉血
凉血为清热法之一。是一种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而出现出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等症。针灸治疗常以曲泽、委中为主,点刺出血。
-
凉
概述:凉:1.天气;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指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治疗温热性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如凉血。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癍色紫黑等。
-
白尖红根舌
白尖红根舌指舌尖薄白苔,余无苔而见红舌的舌象。若舌色鲜红发亮,可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人,并以邪在少阳,郁热不解,既不出太阳,又未深入阳明时为多见(见《伤寒舌鉴》)。
-
舌胖
舌胖即胖舌。胖舌指舌体稍胖大,色淡而嫩,舌边有齿痕,多属脾虚。舌色深红而肿大满口,是心脾二经有热。舌肿为病证名。又名舌胀、舌胀大。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瘀血滞于舌间所致。首先以皂矾煅透为末,再撬开牙关,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内服宜清心泻火,如黄连解毒汤、牛黄承气汤等。
-
血热伤络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泛指外感或内伤病过程中,血分热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或发癍的病机,而此病机所导致的以咳血为常见症的证候为血热伤络。
-
血热妄行
指血分热盛而动血耗血,或血脉受热而不能壅遏营血,导致出血的病机。《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红中双灰干舌
红中双灰干舌为舌象。全舌色红,有两条纵行灰色干燥苔。见于温热病,为内热炽盛,邪结胃腑之象,证见壮热谵语、循衣摸床、神昏撮空等,急用苦寒泄热攻下(见《伤寒舌鉴》)。
-
形色外诊简摩
《形色外诊简摩》诊断学专著。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本书以论述望诊为主,问诊、闻诊为辅。《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上卷专谈望形,首述形诊总义,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下卷以望色为主,首叙面色总义,次叙面色、目色、舌色以及外诊杂法类等。
-
热入血分
概述:热入血分(heatinvadingxuefen)为证候名。是指温热病邪侵入血分,迫血妄行,扰乱心神,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症状:常见有血热伤阴、迫血妄行、肝风内动、亡阴失水等证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
-
气池
概述:气池:1.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气池,在目下胞,一名坎下。”与目上胞(风池)同作望诊之处。《小儿推拿广意·上卷》:“风气二池黄吐逆,若黄舌色定为风,惊啼烦躁红为验。”见《奇效良方》。气池红,主伤风传变在脏,三焦有热之证。
-
白苔
白苔是指舌苔为白色的舌象。正常的白苔是胃气所生,薄薄平铺于舌的中部和根部,颗粒均匀,干润适中,舌色如常。病变的白苔主风寒湿邪,主表证,一般证情尚轻;又根据舌苔的厚薄干湿,舌质的红淡以及兼证的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分。
-
舌色仪
舌色仪是一种用以客观地观察舌色的仪器。它是通过荧光分色,测定舌质的不同色泽。其原理是用单色的(固定波长)紫外线作激发光源照射于舌激发产生荧光,由于舌质舌泽的不同,其产生的荧光波长也不一样,故可用于临床来观察舌质颜色,借以辅助临床辨证和诊断。
-
滑石藿香汤
处方:飞滑石3钱,白通草1钱,猪苓2钱,茯苓皮3钱,藿香梗2钱,厚朴2钱,白蔻仁1钱,广皮1钱。功能主治: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用法用量: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紫舌
紫舌为舌色的一种。指舌体呈深紫色或青紫色的舌象。舌质色紫,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点或瘀斑,多为血瘀之征。
-
正常舌象
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即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