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脑
丘脑位于间脑的背部,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被“Y”形的白质纤维分为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全身的浅、深感觉的上行传导束终止于此核的腹后部分)。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束都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后,才能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所以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
-
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上方,两大脑半球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覆盖,并与两半球紧密连接。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束都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后,才能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所以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一侧丘脑受刺激,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过敏或疼痛。下丘脑的前下方有视神经会合而成的视交叉,后方有一对小突起,称为乳头体。
-
非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因此易受药物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一些全身麻醉药(如乙醚)也是首先抑制了上行激动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活动而发挥麻醉作用的。
-
脑电波
产生脑电节律活动的条件脑中电场必须相当强,才能在头皮表面记录出电位变化,而欲使脑中电场达到相当强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同步化。故节律性的脑电波是许多神经元同时活动和同时抑制的结果。综上所述,一般认为,脑电图波形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后电位总和而形成,而其节律性活动的产生与丘脑有关。
-
深感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躯体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①一般有三个神经元(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内或脑神经节内;②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详见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定位)。
-
浅感觉传导通路
轴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而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经脑干各部止于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第三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
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联系。视觉传导通路包括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内,为四个神经元接替。听觉传导通路从外周到大脑皮层,很难肯定经过几个神经元接替。这些感觉在丘脑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产生特定的感觉。
-
大脑基底神经节
大脑基底神经节存在于由大脑深层至脑干的灰质团块,由尾状核(nucleuscaudatus),核壳(putamen),苍白球(globuspallidus),丘脑下核(nucleussubtha-micus)及黑质(substantianigra)所成,也有把屏状核(claustrum)加到这里的。这些核互相连成一个大的功能系统。大脑基底神经节的作用在于保持全身的稳定平衡。
-
白质
白质指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构成的、呈现白色的部分。主要的白质联系纤维有:胼胝体:在两半球间的底部,是联系左、右半球的大量横行连合纤维。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含有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以及视觉、听觉传导束(即视放射与听放射)等。
-
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从脊髓到丘脑底部都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的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有上行和下行投射系统。上行投射系统接受各种特传入冲动以及躯体和内脏来的各种传入冲动,最后由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质;下行投射系统到达脊髓,对其运动性活动产生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
-
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指将电极埋于鼠脑的某部,使鼠自己一按开关便通电流,这时鼠将不断地按开关,进行自我刺激。从这个意义上将能产生自我刺激的部位称为报酬系统,与此相对的将动物会躲避按开关的刺激部位称惩罚系统,在报酬系统中有含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纤维通过,并指出自我刺激与这些纤维间的关系。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
概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刺激躯体神经时,在中枢记录的神经电位。操作名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适应证:诱发电位检查适应证如下:1.周围神经损伤。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刺激强度接近运动阈。方法:1.耐心向患者解释,消除害怕心理,以期更好的合作。当N20延长,N11、N13、N14消失,多考虑为多发性硬化。
-
立体定向吸引法
立体定向吸引手术为应用立体定向仪定位、钻孔、脑内穿刺置入吸管吸除脑内血肿的方法。适应证可较开颅术的适应证有一定程度放宽,基本上适用于各部位及除Ⅰ级以外各期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尤其适用于深部基底节区及丘脑的血肿,也有用于小脑血肿,以至脑干血肿的报告。但对于皮质大型血肿要小心除外脑血管畸形所致的出血。
-
促性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可单独地或协同地或颉颃地作用于性腺,支配生殖细胞的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和性腺的其他活动,如果没有这些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性腺可发生萎缩。例如,由延长日照时间而诱发鸟的繁殖期的现象,就是因为光刺激丘脑下部的释放因子使分泌增加,经垂体门静脉到达脑垂体而使垂体前叶开始分泌促性腺激素所致。
-
MSH释放抑制素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缩写为MIF。亦称MIH(MSH抑制素或MSH释放抑制素)。是由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系统分泌、释放,并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分泌细胞,为抑制MSH分泌的物质。据Nair等(1971)的研究,MIF是含脯亮-甘-NH2结构的多肽,但Bower等(1971)却认为是:结构的tocinoic酸。
-
MIH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缩写为MIF。亦称MIH(MSH抑制素或MSH释放抑制素)。是由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系统分泌、释放,并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分泌细胞,为抑制MSH分泌的物质。据Nair等(1971)的研究,MIF是含脯亮-甘-NH2结构的多肽,但Bower等(1971)却认为是:结构的tocinoic酸。
-
MSH抑制素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缩写为MIF。亦称MIH(MSH抑制素或MSH释放抑制素)。是由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系统分泌、释放,并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分泌细胞,为抑制MSH分泌的物质。据Nair等(1971)的研究,MIF是含脯亮-甘-NH2结构的多肽,但Bower等(1971)却认为是:结构的tocinoic酸。
-
MIF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缩写为MIF。亦称MIH(MSH抑制素或MSH释放抑制素)。是由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系统分泌、释放,并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分泌细胞,为抑制MSH分泌的物质。据Nair等(1971)的研究,MIF是含脯亮-甘-NH2结构的多肽,但Bower等(1971)却认为是:结构的tocinoic酸。
-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缩写为MIF。亦称MIH(MSH抑制素或MSH释放抑制素)。是由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系统分泌、释放,并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分泌细胞,为抑制MSH分泌的物质。据Nair等(1971)的研究,MIF是含脯亮-甘-NH2结构的多肽,但Bower等(1971)却认为是:结构的tocinoic酸。
-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缩写为MIF。亦称MIH(MSH抑制素或MSH释放抑制素)。是由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系统分泌、释放,并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分泌细胞,为抑制MSH分泌的物质。据Nair等(1971)的研究,MIF是含脯亮-甘-NH2结构的多肽,但Bower等(1971)却认为是:结构的tocinoic酸。
-
扁桃核
扁桃核是大脑核之一,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前端。因形似扁桃而得名。是由若干个核组成的核群,有来自嗅球、梨状叶、丘脑、丘脑下部等各部分的向心纤维,离心纤维可大致区分为背侧的分界系和腹侧分散系。是和旧皮质相对应的核,作为大脑边缘系的一部分,与本能行为,动情行为,自主神经机能的出现有关。
-
CR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缩写CRF。在所谓的促激素释放因子(RF)中,是最早肯定其存在的(A.V.Schally等,1955),是通过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分泌进入垂体门静脉系统,它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肾上腺皮御素(ACTH)分泌细胞,促进ACTH(别名corticotropin)的分泌。也可从丘脑下部和神经垂体中提取。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缩写CRF。在所谓的促激素释放因子(RF)中,是最早肯定其存在的(A.V.Schally等,1955),是通过丘脑下部-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分泌进入垂体门静脉系统,它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促肾上腺皮御素(ACTH)分泌细胞,促进ACTH(别名corticotropin)的分泌。也可从丘脑下部和神经垂体中提取。
-
传导束
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走行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之间)的一个区域称为传导束。皮质脑干束主要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运动,主要的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在延髓内合并成为脊髓丘系,在锥体交叉正上方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肌肉、关节和肌腱深部的感觉(本体觉)。
-
逆行热
定义:逆行热为体温热型的一种,亦称颠倒热,指患者体温的正常节律倒转,上午高,晚上低。逆行热的常见病因:在经典型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中,逆行热见于丘脑病变和结核等。在临体床活动中,医护人员在获得患者的体温数据后,还常常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患者24小时的体温曲线。
-
无颤抖产热
无颤抖产热简写NST,指恒温动物体内由骨骼肌收缩以外的代谢过程所引起的产热。NST主要在骨骼肌和褐色脂肪组织由交感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引起的,其调节中枢位于间脑的丘脑下部。小形哺乳类通过其对低温的适应,能够提高其对去甲肾上腺素产热反应性。
-
体温调节的效应器
体温调节的效应器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的调定点确定后,它就发出传出信号,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在此温度上达到平衡。当温度略有降低,低于调定点,则使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停止分泌,骨骼肌紧张度增加以致出现寒战等反应,甲状腺素的分泌也增加,代谢提高,产热增加,使体温回到正常调定点水平。
-
视束病变
概述:视束左右各一,为同侧眼颞侧半不交叉视神经纤维和对侧眼鼻侧半交叉视神经纤维所组成,视束的大部分纤维到达外侧膝状体,其中多数终止于该外,继续前进,终止于丘脑枕,视束的小部分纤维在视束后段离开视束,到达四迭体上丘和顶盖前区。治疗:转神经内、外科处理。
-
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
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familialinsomnia)是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的一种。当人类朊蛋白基因第129位密码子为甲硫氨酸纯合子,第178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成天冬酰胺(N)时,此类患者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病理上表现为显著的丘脑神经元丢失和胶质增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海绵状变性。
-
行走中枢
行走中枢locomotioncenter指将除去大脑留有丘脑下的猫立在传送带上,在中脑锥状核附近进行电刺激时,可引起四肢行走运动,在刺激频率增加时,则出现奔跑似的状态。此现象为M.L.Shik(1966)所发现,并把刺激的有效部位称为行走中枢。
-
摄食中枢
摄食中枢是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结节区水平的丘脑外侧区,则导致食物摄入量增加而过度进食;饱中枢可以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应用微电极分别插入动物的摄食中枢及饱中枢区域内,记录他们的神经元放电活动情况,发现动物在饥饿时,摄食中枢区域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多,而饱中枢区域神经元放电频率较少;
-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最大的分支,可视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它沿大脑外侧沟后行,分支分布于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和岛叶;其起始段发出约十数支嫌细的中央支,垂直向上穿入脑实质,主要供应纹状体、内囊膝及后脚和背侧丘脑。大脑半球所需血液的约80%来自大脑中动脉,故其动脉和其分支栓塞时,后严重影响到血液供应。
-
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是由于医生或其他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职业活动引起的疾病。例如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就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正确指导,使病人长期大量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了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甚至腺体萎缩。另如手术不慎或失误而导致术后的一些疾病,如腰痛、腹痛、肠瘘、腹内包块等。
-
牵涉性痛
牵涉性痛是内脏受到了伤害性刺激或者发生病变时,疼痛的定位很不明确,有时可以涉及体表部位。当内脏痛觉传入纤维受到强烈刺激时,来自内脏的疼痛感觉可扩散到在正常情况下只传导来自皮肤的疼痛感觉的某些神经元中去,导致人们感到痛觉似乎是起源于皮肤部位本身。
-
穹窿
穹窿qiónglóng1、[sky]∶指天2、[vault;4、穹窿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人纤维束,并属于大脑半球髓质内连接两半球皮质的连合系纤维。穹窿起于海马,发出纤维弓形向上,贴在胼胝体的下面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气,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称为穹窿连合。过了连合,仍以两束纤维并行向前向下,深入丘脑,止于乳头体核。
-
新生儿皮肤颜色改变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少数新生儿出生后身体左半部和右半部皮肤颜色有所不同。疾病描述:约有10%以上的婴儿发生此良性症状,在早产儿中可能更为常见。由于控制周围血管张力的丘脑中心相对地不成熟,可以有共济失调及缺氧的表现。两侧瞳孔相等,呼吸、肌肉张力及对刺激的反应不受影响。
-
催乳素分泌抑制因子
催乳素分泌抑制因子缩写PIF。由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在正中隆起处从轴突末梢向脑垂体门静脉系统一次毛细血管丛的血管中分泌的物质,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的催乳素分泌细胞,具有抑制促乳素分泌的作用。在鸟类不是PIF,而是催乳素释放因子(prolactin-releasingfactor,PRF);在哺乳类,有PIF和PRF同时存在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