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
概述:分:1.肌肉的纹理;2.旧度量衡。肌肉的纹理·分:分指肌肉的纹理。又名肉腠、分理、肌腠。《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肌腠疮疡。”旧质量单位·分:分为旧质量单位。十厘等于一分,一分约合0.3125克。
-
色觉检查
操作名称色觉检查方法及内容假同色图检查法通常采用俞自萍、石原忍色盲本在白昼明亮的自然光照明下进行检查。把色相子背面标明的序号记录在记分纸上,画出轴向图,并计算出总错误分,由此判断色觉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色盲患者可达400~③绿黄均等、红黄均等都成立者:先天红色盲和绿色盲,先天全色弱、锥体-色觉。
-
本草集要
《本草集要》为药物学著作。明·王纶撰。第一部(卷1)总论药性,多引用《神农本草经》、《内经》之说;每种分记其七情、性味、升降、有毒无毒、分经、主治功用、附方等内容;如治气门又分补气清气温凉药、温气快气辛热药、行气散气降气药、破气消积气药四类,每类记述各种药物的具体用途及配伍等,是为本书的特点。
-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
-
八科
即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角化(或认为是灸法)、针、按摩、咒禁。因前五科又统称为医科,故唐代医学分科也可认为只有四科。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曾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兼任,太医院中医学分为八科,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
-
西塘感证
《西塘感证》为书名。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六经分证,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而又参以高鼓峰、吕用晦二家学术经验。后辑入《医宗己任编》中。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机械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可以是均匀地分散(如溶液)或非均匀地分散(如浊液或固体混合物),但互相不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能根据它所含各组分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沸点、密度、磁性等)的不同,用物理方法(如结晶、升华、蒸馏、萃取等操作)加以分离。
-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为气功学著作。作者蒋维乔,撰于1914年。以小周天为中心,叙述包括姿势、呼吸、腹内震动在内的练功方法。“三调”有一定基础后,应进一步学习“止观”,止观法门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和空观、假观、中观之分。在锻炼调息上,又分一数、二随、三止,四现、五还、六净六步,称六妙法门。
-
中医喉科学
概述:中医喉科学:1.中医耳鼻喉科的分支学科;该学科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呼吸发声、辨识五味、脏腑关系等方面,研究其病因病机。具体包括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以及口齿唇舌等类病证的辨证与防治方法。《中医喉科学》为喉科著作。从邪毒侵犯、火热上蒸、痰浊瘀阻三方面分析其病机,再结合脉证概括诊断方法。
-
顿悟
顿悟(suddencomprehensionofthetruthofBuddhism)原为佛教用语,可称为佛教上的"灵感"。慧达《肇论疏》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有云先因渐修功成,而豁然顿悟;心理学中的顿悟是指一下子明白、突然出现认识层次的飞跃。
-
生物制品分批规程
4生物制品之某一批号,其所含内容必须完全一致,即同一批的任何一瓶制品之来源与质量必须与其他任何一瓶完全相同,于抽检若干瓶数后,能对整批制品作出评定(单人或少数人份血液、血浆制备的制品除外)。5制品分装前最后一道工序为稀释、混合、吸附、混合后过滤或稀释后过滤时,应在此时编写制品之批号。
-
挥发油测定法
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
大效五丁饮子
处方:白豆蔻5个(每个分作5块),生姜(切如皂子大)25块,京枣5个(每个分5块),半夏25个,甘草5寸(每寸分作5块)。功能主治:疟发作重者。用法用量:上于未发前1日至晚作1剂,水2碗,煎1碗,去滓,再烧2沸滚,作3服。夜间露于中庭,至4鼓、暖过,热吃1服;摘录:《普济方》卷一九八引《海上方》
-
夺命大青金丹
处方:天竺黄1斤(末),墨2铤(不计大小,亦不得使尽),麝香1钱(研),朱砂1钱(研,水飞),水银半两,锡半两。以灰顿盆内铺纸,于纸上布药浥干。功能主治:小儿诸惊。常服者须隔旬日服1服,小儿风热发痫,潮搐涎盛嗽喘,并临时加减,如吐泻后生风,服亦不妨。此药性温,宜少服,并用汤化下,如煎汤不可犯铁器。
-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是美国心理学家D.韦克斯勒1955年修订而成的智力测验工具。量表包括11个分测验,它们分别评估一种智力要素或能力。被试要接受每一分测验。他所得到的每一分测验的分数需换成量表分、并进而计算出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和全量表分。再将这些分数转换为智商。
-
虫菌体
接合菌纲的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的许多种中,可明显地看到菌丝分节成为一个个细胞的趋向。虫菌体通过分裂或出芽进行增殖,有时生成分生孢子柄,在其顶端形成分生孢子。烟灰色虫霉(Ento-mophthorafumosa)和弗雷森虫霉(E.fresenii)中,虫菌体彼此接合而形成接合孢子。
-
内科门诊护理工作常规
在分专科的内科门诊,分诊时应有所侧重,对一时不能确定科别者,由护士按病情分诊,接诊医师不得拒绝。3.为缩短患者诊治时间,护士可根据病情填写有关检验申请单,如:①发热患者,应测体温并填写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申请单。②腹泻患者,填写大便常规检验申请单。③血尿、尿频、尿急、水肿患者,填写尿常规检验申请单。
-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为中医学著作。1.秦伯未著。“法则之部”包括辨证、诊法与治法;“方剂之部”重点介绍方剂、基本方剂和处方;秦氏强调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只要循序渐进,就可由入门而提高,书中多能结合临床心得予以阐述。2.王静山编。此书设中医诊断撮要、中医简要理论与杂病诊治提要、药物撮要、汤头歌诀择要四章。
-
张氏医通
清·张璐撰于1695年。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1949年后有排印本。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
-
汤泡饮
处方:粟壳(蜜水炒)9克乌梅1个(去棱)甘草0.9克蜜30毫升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愈。摘录:《万病回春》卷三《回春》卷三:组成:粟壳(蜜水炒)3钱,乌梅1个(去核),甘草3分,蜜3匙。主治:久痢不愈,无分赤白。制备方法:上锉。用药禁忌:初起者不可服。
-
御米酒
《医统》卷四十八:方名:御米酒组成:真薏苡米酒10斗(即100斤),霜茄根(切片)半斤,真桑寄生(锉)半斤,五加皮(切)半斤,苍耳子(炒去刺)半斤,甘州枸杞子(净)1斤,川牛膝(去芦)1斤。制备方法:上各制净称分两,每味分4剂,合为1剂,酒100斤,亦分4坛,各药煮3炷香,取放土地上退火性,二七可饮,久窨尤佳。
-
疼痛特性的评定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在临床应用上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适应证:疼痛特性的评定适用于需要对疼痛特性进行评定的患者、合并存在疼痛心理问题者。禁忌证:无特殊的禁忌证。检查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4.评定指标:感觉类分、情感类分和两者相加所得疼痛总分;
-
初生木质部
在茎尖或根尖的初生分生组织中原始形成层分化,向内分化为木质部,向外分化为韧皮部,其最初的部分分别称为原生木质部、原生韧皮部,进一步分化而继续形成的部分称为后生木质部和后生韧皮部,它们又分别称为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这是以后由形成层活动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对应词。
-
阴阳离合论
《阴阳离合论》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讨论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分而言之,则十、百、千、万可至无穷尽之数。但总的来说,无非是一个变化的道理。人身的经络,也是这样,分而言之谓之离,有阴经与阳经之分;并而言之谓之合,表与里同归一气,相互协调。因讨论阴阳离合变化之理,故名。
-
马家气功
马家气功是当代气功师马春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编创的套路功法。预备功分贯气法和静坐入定法,要求意念集于丹田;益寿功源于五台山,分仙鹤步、逍遥步、消食步、虎扑等四式;大力功有力劈两山、力举千斤、力推大山、左推山、右推山、力按双牛等功式,要点是有“神”、有“意”,意气合一,神意双收;
-
医学指归
《医学指归》为书名。清·越术堂撰。二卷。刊行于咸丰元年(1851年)。书中前列卷首,载十二经络图像。卷上、卷下,各分“经络解”“治法解”,分经论述药物归经。后附奇经八脉歌等。
-
温证指归
《温证指归》温病著作。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书中以《广温疫论》为宗。对温病若干问题的论述,多种病证和治法的辨析,治疗方剂的选辑等均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并发挥个人的心得体会。末附温病危重证和羊毛瘟症等治案。现有《三三医书》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樗树根散
处方:臭樗根皮1分(锉,炒微黄),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连半分(去须,微炒),芜荑半分(微炒),赤芍药半分。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小儿脓血痢,如鱼脑,困重。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入豉30粒,葱白1茎,煎至5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不拘时候。
-
雀苣属
中文名雀苣属拼音名quejushu拉丁名Scariola中国植物志80(1):239描述ScariolaF.W.Schmidt雀苣属,菊科,自莴苣属LactucaL.中分出,我国有1种,产新疆、西藏。半灌木,茎多分枝,有时具刺;头状花序狭圆柱形,含两性舌状花5朵;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瘦果微扁,近圆柱形;冠毛毛状。属下物种雀苣
-
煎煮法
①煎煮法是指将药物或食物适当粉碎或切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其方法分直火提取和蒸气提取。②煎煮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的煎出方法。有蒸汽加热设备的药厂,多采用大反应锅、大铜锅、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人蒸汽加热。将处理过的药材加适量水加热煮沸2-3次,使其有效成分煎出的方法。
-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指不因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眩晕、抽搐、动摇等风动之症。虚者称虚风内动,实者称热盛动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
-
疮疡麻木
疮疡麻木证名。疮疡病兼见局部麻木之证候。《外科启玄》卷一:“疮疡麻木而不知痛痒者,是气虚而不运,又兼疮毒壅塞,经络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无也,亦分轻重耳。盖麻者木之轻也,木者麻之重也。大抵未溃之先有麻木者,毒塞轻重之分也;已溃之后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烂,血气已亏,是虚之轻重也。”
-
杂质检查法
药材中混存的杂质系指下列各类物质:一、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注意】1.药材中混存的杂质,如与正品相似,难以从外观鉴别时,可称取适量,进行显微的、化学的或物理的鉴别试验,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3.杂质检查所用的样品量,除另有规定外,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
三白饼子
处方:白面粉白糖各6克制法: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煠熟,划出,加轻粉12克捣匀。功能主治:涤瘀涌痰。治哮喘,遇冷饮食而发者。用法用量:分作二三服,令病人食尽,吐出病根即愈。体虚及年幼者,分四五次服之。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九
-
祛邪丹
《百一》卷十一:方名:祛邪丹组成:黑豆、砒霜1两,生黄丹2两,朱砂。用法用量:老弱孕妇不可服药者,分十数等丸,大者如梧桐子止。当发日五更初井花水送下1丸。制备方法:5月初4日拣黑豆,冷水浸至端午早,用好砒霜1两,顺手研极细,入生黄丹2两相和,取黑豆去皮,细研成膏子,和药丸时,便分大小丸,用细朱砂为衣。
-
玄感脉经
《玄感脉经》为书名。首篇主论诊脉部位、三部九候、七诊、寸口诊脉法。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呼吸至数,以及弦、浮、滑、实、革、动、沉、涩、紧、伏、濡、弱、迟、芤、牢、细、缓、虚、软、促、微、结、代等23种脉象与屋漏、雀啄、弹石、解索、虾游、鱼翔六种死脉。书中还首次提到头角是精识之主的医学理论。
-
追魂汤
处方:麻黄(去节.六钱)杏仁(去皮尖.五十粒)甘草(炙.二钱)功能主治: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击,蜚尸奄忽,气绝口噤。用法用量:分作二服,煎至七分,去滓灌之,口噤斡开,若更不下,分病人发,左右提搦肩引之,药下渐苏。若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和汗出即愈。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按摩科
按摩科古代医学科目名。隋代太医署中曾分医、按摩、咒禁三科进行教学。(《唐六典》)。唐代太医署中仍设按摩科,并在该科置博士,下设师、工、生。“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按摩科的任务是“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即按摩和正骨两项任务。明代医学分十三科,按摩独成一科。
-
水朱丸
《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八引《入门》:组成:水花朱(即轻粉也)1钱,枯白矾1钱半,朱砂1钱半。主治:年久杨梅,顽疮不愈。用法用量:分3日服,以羊肉、鲜鱼等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全蝎酒煎膏和匀,分作6丸。
-
龈
龈(gum)为组织器官名。即齿龈,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白痛
《审视瑶函》卷三:“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白眼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
-
中医学常识与针灸疗法
《中医学常识与针灸疗法》为书名。《中医学常识与针灸疗法》编辑小组编。196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医学专业学校试用教材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分述中医学常识及针灸疗法。
-
鸡酒膏
处方:没药1钱,麝香半钱,乳香半分。功能主治:肠风痔瘘。用法用量:上为细末,同鸡子1个,尖头开破,倾出黄并清,打匀调药,都倾在鸡子内,以油纸裹数重,系定,勿令漏入水,煮熟去壳,分作4服。空心温酒送下。
-
针灸腧穴图谱
《针灸腧穴图谱》为书名。陆瘦燕、朱汝功编著。196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分全身经穴总图、十四经经穴分经图、经外奇穴图以及耳针、鼻针、面针图等六大部分。并以表格方式随图说明穴位的取穴、主治和针法。
-
赤灵丸
处方:丹砂(研,水飞过)1两,人参(为末)1两,酸枣仁(研)2两,乳香(研)半两,白面2钱。制法:上为末,用生蜜和膏,入新竹筒内,以油纸封扎定,坐饭甑上炊,候饭熟为度,分作30丸。功能主治:小儿天钓痫病,急慢诸风。用法用量:每1丸分4服,薄荷汤化下。摘录:《圣济总录》一七二
-
红厚壳属
中文名红厚壳属拼音名honghoukeshu拉丁名Calophyllum中国植物志50(2):82描述CalophyllumL.红厚壳属,山竹子科,80科,主产东半球热带地区,我国有红厚壳C.inophyllumL.,C.membranaceumGaertn.etChamp.和C.thoreliiPierre等3种,产南部和西南部,前者的种子含油分,榨取之供点灯用,树皮含单宁15%,海南常见栽培。
-
链霉菌
基内菌丝不断裂,气生菌丝通常发育良好,形成长(有时短)的孢子丝。孢子不能运动,外鞘上常有疣、刺或毛发等状饰物。其中链霉菌属的基内菌丝多分枝,常产生各种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本属种数最多,因许多种是抗生素的产生菌而且产生抗生素的种类最多而著名(如链霉素等)。此外,孢囊放线菌属等,亦为链霉菌。
-
参茸三肾粉
处方:黄毛鹿茸(去毛)5钱,西洋参1两,鹿肾2两,驴肾3两,狗肾3钱。制法:上为细末,过罗,瓶装,重1钱。功能主治:滋肾补髓,助阳益气。主精神衰弱,用脑过度,腰膝酸痛,肾囊湿冷。用法用量:春、夏季每瓶分4次服,冬、秋季分2次服,温开水冲服。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机械油
石油润滑油馏分经脱蜡、溶剂精制及白土处理而得的一般质量的润滑油。通常只加抗氧化添加剂。分为高速机械油和普通机械油,分别用于纺织机械锭子、普通机床等一般机械的润滑,按50℃运动粘度分牌号。
-
草豆蔻饮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草豆蔻饮:处方:草豆蔻(去皮)1分,高良姜1分,常山1分,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生姜半分,淡竹叶1握,黑豆50枚。功能主治:寒疟。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名:草豆蔻饮组成:草豆蔻(去皮)半两,高良姜半两,甘草(炙)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