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
处㈠(chǔ,音础)①部位。《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④开写处方,引申为用药。《伤寒论·序》:“相对斯须,便处汤药。”⑤指穴位。《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
消疬
消疬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先以绳量取平结喉之颈项周长,此绳之一端齐大椎穴,其直下尽处左右旁开0.5寸处是穴。《针灸集成》:“瘰疬…又方,以绳子周回病人项,还至起端处截断,将此绳一头从大椎上垂下脊骨,绳头尽处点记,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中摺黑记横布脊点上,两端尽处,灸百壮大效。”艾炷灸3-7壮。
-
三八结扎埋线疗法
三八结扎埋线疗法是将结扎和埋线结合起来治疗哮喘的一种方法。三穴结扎法取大椎和双侧定喘穴,在大椎处作切口,用弯针从切口处穿入,向左右两侧定喘穴1cm处穿出,改换直针,分别穿入两侧原出口,由皮下回至原切口结扎。2cm处取穴,左右共8穴,各穴均按穴位埋线法治疗,三穴结扎后一周,再行八穴埋线,术后观察一个月。
-
便毒穴
便毒穴经外穴名。《外科大成》:“便毒灸法:随患之左右,量手中指为则子,次自手掌尽处横纹量起,自臂当中以则子尽处是穴,麦子大艾炷灸三壮,肿消痛止。”所指灸处,即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约4寸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便毒。
-
岐骨
概述:岐骨为人体部位名:1.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岐骨:岐骨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伤科汇纂》:“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
-
神门脉
神门脉即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所在处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之端,属尺动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神门脉为三部九候遍诊法诊脉部位之一。即手少阴心经神门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
流金凌木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无甚大弊,但三处两处似膜非脂,从气 (肺金)而蚀风 (肝木),故曰流金凌木。流金凌木的症状:流金凌木多在睛珠外伤(尤其是酸、碱性腐蚀伤)或黑睛边缘生翳后形成。
-
穴位穿线法
穴位穿线法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下或左右各1.5~0.5厘米直径的皮丘,再以穿上羊肠线的三角针,从皮丘处进针,经穴位深层肌肉组织穿过穴位,从穴位的另一边皮丘处出针,剪去两端线头,使羊肠线不露在皮外,完全埋在穴位内,伤口用消毒纱布覆盖,包扎5~多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哮喘、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
花鲈
花鲈是鲈形目叉鲈尾科Percichthyidae鲈属的1种。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牙;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隅角处具钝棘;背鳍2个,仅在基部相连;尾鳍叉状;分布于东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当成鱼体长达600毫米左右时,生殖腺成熟,秋末于河口处产卵。4.60毫米,体上色素甚浓,肌节1918=37。孵化5日左右,卵黄及油球吸收殆尽。
-
盲点
由节细胞层发出的神经轴突,先在视网膜表面聚合成一整束,然后它透视网膜,在眼的后极出眼球,这就在视网膜表面形成视神经乳头。在乳头的范围内,实际上没有视网膜特有的细胞结构,因而落于该处的光线或视网膜像的组成部分,将不可能被感知,故称为盲点。盲点的存在可用专门设计的方法来证明。
-
小朱散
《苏沈良方》卷九:方名:小朱散组成:成块赤土(有砂石者不可用)、当归等分。主治:瘾疹久不愈,每发先心腹痛,痰哕,麻痹筋脉不仁。用法用量:每服2钱,冷酒调下,1日3次。附注:涂药:护火草(大叶者,又名景天)、生姜(和皮不洗)等分研,盐量多少,涂摩痒处。
-
鳃
位于咽部的两侧,由该处的内胚层外突及外胚层内陷,内外会合、断裂而来,其断处即为鳃裂,相连处为鳃弧,其上着生丝状的结构为鳃丝,富于血管,水流由咽经鳃而流出,即可进行气体交换。鳃的数目,低等的鱼类为数较多可达17,一般的鱼类则仅有5,在胚胎时可有7,从后向前退化,前端2对特化成为捕食摄食的器官,称为颚器。
-
二合消毒散
处方:文蛤(捶碎,炒黑色,为末)3两6钱,轻粉(研)3钱,黄柏(去皮,蜜炙,为末)2两,寒水石(煅,为末)1两。功能主治:痈疽、发背、发项、发脑等大毒,不拘已溃未溃。用法用量:如疮毒尚未开,将肿处遍敷之,用棉纸覆于上,但干,即以水扫之,朝、夕更换2次。正有脓破口处,用神异膏满贴之,不必留口,亦1日3换。
-
禁灸穴
禁灸穴为古代认为禁用艾炷灸的腧穴。禁灸穴为禁用灸法的腧穴。如睛明、丝竹空靠近眼球,人迎在颈动脉处,经渠在桡动脉处等。《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禁灸24穴,后世逐渐有所增加,近代由于医学进展,对禁灸穴的认识也更为明确,目前除颜面、血管、乳头和心尖搏动等处外,不少古代禁灸的穴位已可依据病情酌用。
-
报刺
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报”作“复”解,刺而复刺,故名报刺。操作方法:对游走性的病痛,可当其痛处下针,进针后不可立即拔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所在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重刺另一处。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处乃出针再刺。
-
王宇
王宇,男,汉族。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持中心全面工作,分管中心办公室、人力资源处、规划财务处、国际合作处、新址建设办公室、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中心挂靠单位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学术专业为内科肝病,病毒分子生物学。2000年至2003年任科技部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副主任。
-
小隐静脉结扎与分段切除术
小隐静脉结扎与分段切除术手术图解图1小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分段切除术手术步骤小隐静脉在小腿后侧皮下组织内上行,至腘窝横纹下进入深筋膜,再继续上行,在腘窝横纹上2~3cm处进入腘静脉。3cm处作一长约5cm的横切口。腘静脉外侧有胫神经,内侧有腘动脉,应避免损伤。分离小隐静脉后,在近心端作高位结扎和切断。
-
金疮铁扇散
别名:铁扇散处方:象皮5钱(切薄片,用小锅焙黄色以干为度,勿令焦),龙骨5钱(用上白者,生研),老材香1两(山陕等省无漆,民间棺殓俱用松香、黄蜡涂于棺内,数10年后,有迁葬者,棺朽另易新棺,其朽棺内之香蜡即谓之老材香。功能主治:刀石破伤。如伤口处发肿,煎黄连水用翎毛蘸涂之即消。注意:忌卧热处。
-
卫生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工作规则
(八)对下级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三)根据工作需要,参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报会;直属机关党委主要负责:(一)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问题,按照有关程序依照党纪予以处理,以适当方式将结果运用情况反馈联席会议办公室;
-
肉䐃
肉䐃为人体部位名。肉䐃(䐃音jiǒng窘)指人体肌肉较丰厚处。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䐃,指人体肌肉丰厚坚实之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么者,胃薄。”《类经》:“䐃,肉之聚处也。”
-
五物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莨菪子2两,白矾1两(通明者半两,生用半两,铁器内盛,慢火煅过),硼砂1分,牙消1分(4味1处先碾碎),朴消5两(同前4味1处碾)。用法用量:上用百沸汤1大碗,药末5钱匕浸,熏洗痔痛处,食后、夜卧用。先以衣覆护,只留痔疮处。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五物汤。
-
静暑
静暑病名。属中暑类病证。《伤寒指掌》卷四:“静处高堂大厦之中,偶或冒暑应接,亦能中暑;或处斗室低楼,热气外逼,;既或静处室中,亦能吸收暑邪。”参见中暑条。
-
小溪
概述:小溪即溪谷:1.人体部位名;2.经络穴位。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神授
神授为经外奇穴名。出《经穴汇解》。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缘,腕横纹上5.5寸处。主治牙痛。《经穴汇解》:“牙痛,灸神授二七壮,随人大指上,直去骨罅处起,用患人手一跨。”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上,当阳溪穴上一手跨处。
-
颊内
概述:颊内为经外奇穴名:1.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2.内颊车。位于口腔内颊黏膜上,相当第一臼齿平齐处。主治耳聋。一般斜刺0.3~出《红医针疗法》,位于下颌角内侧,翼肌粗隆处。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为拔牙指压麻醉用穴。一般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颞骨乳突尖连线之中点处进针,斜向下颌角深面,刺1.5~
-
耳前动脉
耳前动脉为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即现代所称的颞浅动脉。位于耳前陷者中,以手按之,其动应指。耳前动脉处有和髎、耳门等穴。手足阳经脉所过,耳和髎、耳门等穴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可于耳前动脉处诊病治病。
-
大谷
概述:大谷即溪谷:1.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2.泛指经络穴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内龙眼
内龙眼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与外膝眼相对,位于膝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的中央。1.0寸,或透刺外膝眼。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关节部伸侧面,髌韧带两侧之凹陷中,在内者称内膝眼,在外者称外膝眼,左右共4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下肢麻痹等。一般向膝中斜刺0.5~或内外膝眼互透。
-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指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从开头处前进要比从末尾处前进稍快一些,掌握得最慢的部分,不在材料的中间处,而在稍后一点。据分析,这是由于系列前部受倒摄抑制的干扰,系列后部受前摄抑制的干扰,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相继干扰。
-
角膜染色法
操作名称角膜染色法方法及内容单纯染色1%~亦可用灭菌荧光素纸法,放入结膜囊内,稍停(不必冲洗),病损处即行着色。双重染色1%亚甲蓝及荧光素钠先后滴入结膜囊,然后冲洗,见角膜溃疡部被染成蓝色,溃疡周围的浸润部分被染成绿色。荧光素钠外溢疑有角膜瘘孔者,将荧光素钠滴在角膜表面,若有房水外溢,可见黄绿色细流。
-
凤单展翅
凤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凤凰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跟腱损伤
跟腱损伤、多为开放性损伤,偶有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引起感染,跟腱感染,治疗非常困难,将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2.有外伤伤口、跟腱断裂处陷凹,足蹠屈功能丧失。用药原则1.一般病人对症治疗、手术病人,术后用抗生素防感染。辅助检查1.跟腱损伤,为急诊求医,做检查框限“A”项即可。
-
苏合煎
《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组成:苏合香2两,麝香2两,白附子(炮)2两,女菀2两,蜀水花2两,青木香3两,鸡舌香1两,鸬鹚屎1两。用法用量:上先取糯米2升渐硬,炊1斗,生用1斗,合醇酢,用水1斛5斗,稍稍澄取汁合得1斛,煮并令沸,以绵裹诸药,纳着沸浆中煎得3升,药熟以澡豆洗皯处令燥,以药敷皯上,日2次。
-
蝼蛄疖·风热上攻证
概述:蝼蛄疖·风热上攻证(molecricketfurunclewithpatternofwind-heatattackingupward)是指风热上攻,以初起如豆,根脚坚硬,肿势局限,脓溃不消,或本处未罢,他处又生,疖肿相近,疮口不敛,宛如蝼蛄窜穴,可有面赤口渴,头痛烦躁,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蝼蛄疖证候。见《外科大成》卷三。
-
质疑录
《质疑录》医论著作。明·张介宾撰,撰年不详。共收医论四十五篇,专就金、元诸家论医的偏执处“辨论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全书重点论述多种病证的治则,在其重阳气学术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发挥了温补学说。对作者本人早年著作中立言未当之处,也作了辨析和纠正。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中。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尺肤诊法
尺肤诊法是通过寻找尺部皮肤(即腕横纹到肘横纹的前臂靠尺侧皮肤)的压痛点,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令患者仰掌平放,按上述次序将尺肤压向桡骨,何处出现压痛,即表明该处所对应的脏腑或部位有病。压痛点在双手是对称出现的,痛点较明显的一侧,病情亦较重。临床应用尺肤诊断时应与四诊合参。
-
四骨散
《普济方》卷三○九:组成:龙骨、虎骨、豹骨、穿山甲各等分,乳香少许,没药少许。主治:一切折伤腿胳膊骨节。用法用量:用黄米面糨摊在细布上,药末掺上。先将折处料理齐整,却用药贴在患处,用火烤湿缠1匝,又用竹篦4下篦住,后用带子或细索拴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支气管斜位体层摄影检查技术
操作名称:支气管斜位体层摄影检查技术适应证:支气管斜位体层摄影检查技术适用于气管、支气管病变。禁忌证:没有特殊的禁忌证。准备: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再嘱病人双上肢屈曲前伸上举。3.层面选择首先从正位体层片上,测量患侧支气管的开口处(d/k)到人体正中线的距离。
-
比大
比大是主要在说明叶序时使用的术语,即某叶片在茎面上的大小与其所着生处的茎圆周之比。在斜列线法上,如果比大塔大,则有好几种表示法,这是其不足之处。
-
内麻醉点
内麻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小腿胫侧,胫骨内髁高点与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胫骨内缘后约1横指处。(或内踝直上7寸处)。主要为剖腹产、绝育术、子宫次全切除、卵巢囊肿、输卵管结扎、疝修补术的针麻用穴。一般直刺0.5~
-
捏起进针法
捏起进针法为进针法之一。又称挟持押手。其法两手配合,用左手拇、食两指将穴位处的肌肤捏起,右手持针在其捏起处沿皮下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而不能深刺的部位,如口角旁的地仓、两眉之间的印堂穴等。
-
撮捏进针法
撮捏进针法为进针手法之一。是以左手拇、食指将穴位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颜面等处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撮捏进针法
-
骨鲠千捶膏
处方:寒食面4两(来年者妙),大乌梅49个,陈米醋量药用。制法:先以乌梅净肉置器中醋浸,次取仁去皮研烂,焙干为细末,和梅肉与仁同浸1宿令透,却入寒食面一处为丸,如橄榄状,待半干,横穿一窍,以线悬透风处,勿令上白花。功能主治:骨鲠咽喉。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五引《经验秘方》
-
内颊车
内颊车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下颌角内侧,翼肌粗隆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为拔牙指压麻醉用穴。一般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颞骨乳突尖连线之中点处进针,斜向下颌角深面,刺1.5~2.0寸。
-
鮊
鮊是鲤形目鲤科鮊亚科鮊属、红鮊属和近红鮊属10余种鱼的通称。一般名为白鱼。体长而侧扁,腹部自胸鳍或自腹鳍至肛门具腹棱;背鳍具硬刺;为肉食性鱼类,食物种类因个体大小而异,一般幼鱼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7月,在静水或有流水处产卵。为中大型鱼类,如翘嘴红鮊体重可达10千克左右,是此类鱼中个体最大者。
-
姜葱熨
处方:生姜8分,葱(连须叶)8分(另切,捣细,麻布绞汁并置1处)。功能主治:伤寒初起,必有食积,先按患人胸腹略觉胀闷作痛,即是病,时饮食停滞,变成结胸杀人,及结胸痞满等证。凡男、妇、老、幼食积气滞,痰凝冷痛,悉效。摘录:《简明医彀》卷二
-
纠外翻
纠外翻为经外奇穴名。1.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远端胫侧,内踝上缘上2.5寸,胫骨内侧缘后之凹陷处。位于小腿屈侧,腓肠肌肌腹下交角处,向内侧平开1寸。主治足外翻。一般直刺0.5~
-
颈部贝佐尔德脓肿
概述:乳突尖部气房发育良好时,乳突尖内侧的骨壁一般甚薄。若乳突内蓄脓,可穿破该处骨质脓液循此流入胸锁乳突肌的内面,在耳下颈侧深部形成脓肿,称贝佐尔德脓肿(Bezole’sabscess)。临床表现:同侧颈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治疗:在抗生素控制下,乳突根治术的同时,颈部脓肿切开引流。
-
电磁场
电磁场(electromagneticfield)是指由四个相互有关的矢量确定的,与电流密度和体电荷密度一起表征介质或真空中的电和磁状态的场。变动的电场引起磁场,变动的磁场也引起电场,这两种场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电磁场。某处的电场或磁场一有变化,这种变化就不能局限在一处,总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