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胚
胚妇产科名词。指妊娠一月内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
荠菜胚的发育
合子第1次横分裂成2个细胞,近珠孔端的1个细胞较大叫基细胞,远珠孔端的1个较小,叫顶细胞。这两个突起以后发育为子叶,二子叶中凹陷的部分发育成胚芽,同时球形胚的基部和胚柄的与胚相接的一个细胞逐渐发育成胚根,胚根与子叶之间为胚轴,此时胚象鱼雷状故称鱼雷胚,子叶进一步长大并弯曲,胚根完全形成时则为成熟胚。
-
外向的
外向的是表示胚生长轴方向的术语,为内向的反义词。在茎叶植物胚的发育中,是指胚的顶端向着卵器的颈部进行生长(F.O.Bower,1923)。藓类植物的胚,木贼类、裸蕨类、水韮、瓶尔小草类等植物的胚都是外向的,这样的胚称为外向胚(exoscopice-mbryo)。与此相反的则为内向的,蕨类植物的观音座莲类,石松类是内向胚。
-
话芒
话芒所用的原料是落果半成品盐胚,利用与“话梅”相似的加工工艺来处理芒果盐胚,所制得成品风味颇似“话梅”,因而称“话芒”。话芒加工技术1、原料处理:芒果盐胚以多量清水浸泡脱盐,脱盐到稍带咸味,含盐量约1%-2%,沥去水分,入烘干机以60-70℃烘到半干,移出,备用。
-
自体分化
而现在的实验胚胎学,对自体分化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胚胎的一部分,特别是仅针对器官原基或预定的发物质,即意味着不具来自其他胚区的形态形成影响,而是一个胚区单独进行的一种分化。从这些实验来看,根据手术移植后的眼原基和肢芽的分化形成,则不难推测,正常的胚胎发育也是进行着自体分化的。
-
植物的足
植物的足(foot)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胚发育时,开始是胚的一部分薄壁组织与配子体密切接触,并从作为母体的配子体获取营养。在发育中,它是于卵裂时来自基壁(basalwall)的细胞。在裸子植物,如苏铁、银杏等,其前胚的肥大部分,在机能上相当于“足”,在被子植物一般则发育成胚柄。
-
次级胚
通过向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形成体,此时在与其胚体原来中轴器官不同的部位,所诱导出的以第二个中轴器官为中心的胚体,称为次级胚。相应地把以原来中轴器官为中心的胚体称为初级胚(原生胚primaryembryo)。
-
外胚叶
外胚叶是禾本科的胚器官之一,但玉米没有外胚叶,而小麦的外胚叶是以细小的盾片形态存在于胚根的对侧。水稻的外胚叶则很发达,并且和胚根鞘组织相接,因而难于区分。也有把外胚叶解释为已退化的子叶器官(C·W·Wardlaw),但在前胚中部能发现胚形成时的残存部分。
-
外胚层
外胚层是后生动物发生过程中所出现的胚层之一,出现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外胚层系来源于卵细胞动物极附近的细胞浆,胚层内卵黄的浓度极低,因它多是细胞最小的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在脊椎动物,预定外胚层在实验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发生可能性,属于中胚层的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属于内胚层的组织进行分化。
-
形态形成潜势
形态形成潜势morphogeneticpotential是由A.Dalcq及J.Pasteels(1937)对动物早期发生所提出的概念,把胚区的形态形成运动、分化、诱导能力等重要发生现象给以量的规定,其值在胚内具有空间的梯度,对具有一定阈值以上的潜势的胚区,表示为特定的发生过程,试图根据单一的潜势量的变化来说明各种有质的差别的发生过程。
-
自体形成
自体形成(self-organization)某胚区形态雏形(pattern)的形成,是由其胚区本身固有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一现象过程,在发生学上称为自体形成。例如对蝾螈预定外胚层的外植体,用氨处理而使之发生神经化时,则常之是眼、前脑、鼻等以一定的排列而分化;
-
单肢动物
另外在胚发生初期的形式也见有差异。根据这些加上附肢的运动机能,特别是大颚的动作方式以及肌肉系统等内部形态的差异,而否定了过去将这几类动物合在一起的大颚类,主张节肢动物有三个起源,应分为螯肢动物(Chelicerata)、甲壳动物(Crustacea)及单肢动物三门。
-
下胚轴
(1)下胚轴是下子叶部为高等植物的胚性器官,从子叶着生处以下生出的最初茎的部分。两者从外部形态方面根据有无黑色色素沉着(柿的胚根为蓝黑色)、梭的存在(菜豆)、粗细不同(小豆的胚根急剧变细)等往往可以区别。(2)下胚轴是指胚胎上假想的轴。海胆类、鸟类要根据原肠胚期出现器官原基,才可以开始设想有胚轴。
-
尾芽
尾芽主要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包括尾部器官原基(有时为后躯干部器官原基)预定物质的胚区,从体前半部体节形成时开始,向胚背侧中轴的最后端作为一种突起而出现。在前方可见此细胞群与体节(中胚层)和神经管(外胚层)的后端相连接而无明显界线。一般常把脊椎动物神经胚后的发育阶段称为尾芽期(tail-budstage)。
-
孢蒴
1苔藓类的孢子囊,在苔类称为孢子囊,在藓类称为孢蒴。大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的孢蒴,中央有蒴轴,四周为子囊壁所包围,蒴轴和蒴壁之间有为气室所包围的孢囊(sporesac)。孢蒴的顶端生有蒴盖,孢子成熟后,蒴盖脱落,散出孢子。在胚发生的初期,由5—12个排成一列纺锤形的细胞群,此时其上半部的细胞形成蒴。
-
细胞谱系
细胞谱系是在动物发生早期,每个卵裂球都遵从一定的规律进行卵裂,局限于胚内的一定位置,有条理地参加一定器官的形成。多数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卵裂是比较规则的,在细胞总数还比较少的情况下即可见到器官的分化,所以追踪是比较容易的。
-
外包
外包主要是指多细胞动物于胚胎发育早期,胚胎表面某一部分的扩展,进而覆盖于胚表其他部分的过程。尤其在原肠形成的内胚层的内陷形式与由外胚层的被动包围形式相区别时,而称后者为外包。然而这两种形式决不像最初所想像那样两者相互排挤,而是在同一胚胎同时平行发生(如同W.Vogt所阐明的两栖类原肠的形成)。
-
胚泡
桑椹胚细胞继续分裂增生,卵裂细胞的分泌导致细胞团间出现裂隙,后扩大成囊腔,称胚泡腔或囊胚腔,腔内充满液体。细胞分为二部分,构成胚泡外壁的扁平细胞层,称滋养层(trophoblast),可以从母体吸取营养,此层将形成胎盘的一部分。在子宫腔内随子宫液渗入胚泡内的量增多,胚泡腔及胚泡继续增大。
-
肠门
脊椎动物的部分卵裂的胚胎和哺乳类的胚胎,随着胚体境界沟从胚外区缢缩,前肠与后肠完成下壁而形成管状,这个管状部向内的开口称为肠门,且分别称为前肠门、后肠门。两肠门间开始时不形成下壁,前后成沟状称肠沟(intestinalgroove),以后下壁渐渐地形成,肠管只在中肠部分以细的卵黄囊柄与卵黄囊相连。
-
雄核发育
雄核发育androgenesis是广义的孤雌生殖的一种。待宵草属、黄鹌菜属和山踯蠋属一些种间杂种,其雄配子可钻进无核的或核已退化的卵细胞里而形成胚。
-
胚孔
胚孔是动物早期胚胎原肠的开口。通过胚孔背唇进入胚内的细胞将形成脊索及头部中胚层,其余大部分中胚层细胞经胚孔侧唇进入胚内。原口动物的口起源于胚孔,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后口动物的胚孔则发育为成体的肛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行开口,发育为成体的口。如脊椎动物及棘皮动物等。
-
酸杨桃盐胚
杨桃有两大类型:一是清甜爽脆,适宜鲜吃的或可加工杨桃汁、糖水杨桃罐头等。酸杨桃盐胚技术制成盐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盐水腌制法,配制5-8%盐溶液来腌制酸杨桃。另一方法是以干盐腌制,用盐量为原料重的20%,在大缸或大池,先加上一层食盐铺底约1-2厘米厚,,最好用生盐,再加入原料,可以是整个果实,不用处理。
-
番樱桃属
中文名番樱桃属拼音名fanyingtaoshu拉丁名Eugenia中国植物志53(1):58描述EugeniaL.番樱桃属,桃金娘科,约100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尤以热带美洲最多,我国南部引入有红果仔E.unifloraL.及吕宋番樱桃E.ahernianaC.B.Rob.2种。本属和蒲桃属Syzygium不同之处为花单生或数朵簇生;雄蕊多数,花丝于花蕾内不甚弯曲,药室纵裂;
-
卵胎生
卵胎生是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的一种生殖形式。受精卵虽在母体内发育成新个体,但胚体与母体在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关系并不密切。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胚体也可与母体输卵管进行一些物质交换。这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实际母体对胚胎主要起保护和孵化作用。
-
单子叶类
单子叶类是被子植物二大类中的一类,为双子叶类的对应词。可看做是来源于双子叶类的多心皮类。子叶一枚,叶脉平行。茎有不对称的中柱,通常无形成层。花三基数。胚发芽后不久幼根丧失,而代之以不定根。约有5.5万种。
-
大球型
在多室性有孔虫类,同一种有大型第一小室和小型第一小室二种类型,前者称为大球型,后者称为小球型。即一个主核解体而产生许多二次核。这些二次核进行二次减数分裂后,成为有鞭毛配子,离开母体,与不同母体的配子接合形成合子。小球型成长后,以变形虫状胚子进行无性生殖,这样,大球世代和小球世代相互进行世代交替。
-
催青
催青是指将蚕卵放在适当温度下使其孵化的一种手段而言。孵化前的卵壳是透明的,带色的胚使整个卵显有蓝色,催青一词系由此而来。
-
次级诱导
在脊椎动物发生早期所出现的诱导现象中,其由组织者所引起的诱导称为初级诱导;由初级诱导产生的原基再作用于其他胚区而引起的诱导称为次级诱导。例如初级诱导产生的眼杯作用于表皮而形成晶状体,同样初级诱导产生的后脑作用于表皮而诱导出听泡等。
-
组织中心
组织中心organizationcenter在正常的动物胚胎中,具有组织者作用的胚区,称为组织中心。对原肠胚前的胚胎,如果通过结扎或切断而将之分成两部分时,以后则可形成两个完整的胚胎,然而其中的某一部分(通常为右边个体)常表现为倒转,而使两个个体多形成面对的镜像关系。
-
白色体
白色[质]体指在暗处发芽的芽苗叶(黄化叶)细胞中的黄色色素体。大小为2—4微米。基质中含有类囊体先成结构的片层形成体和质体基粒。白色体比较小(2至数微米),有双层膜包裹,内部没有叶绿体那样的发达的内膜结构(类囊体)膜系。可见到极少量的小胞结构和未分化的膜结构。白色体大多含有淀粉粒。
-
埃瑞拉氏定律
埃瑞拉氏定律是埃瑞拉(L.Ererra)于1886年所提出的有关胚细胞分裂的定律。此定律认为新的分裂面的面积的形成尽量达到最小程度。所以细长的胚胎容易从与长轴垂直的在两轴等距离处发生分裂。
-
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是细胞内构成微管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5.5万,通常按二聚体(6S)分离出来。是每一个微管蛋白分子与一个鸟嘌呤核苷酸分子结合在一起。微管蛋白能与秋水仙碱或长春花碱结合。微管蛋白最初是从原生动物的纤毛中分离出来的,但后来也从海胆精子鞭毛、脑组织和鸡胚细胞等分离出来。
-
辛德毕斯病毒
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virus属虫媒病毒(披盖病毒)A群(=∝病毒)。它具有包膜,在直径80—70毫微米的病毒粒子中,含分子量3.9—4.5×106的RNA。在抗原方面与西方马脑脊髓炎病毒有亲缘关系;从埃及和南非地方的鸟类中可分离出此种病毒,认为是由库蚊属的小(形)赤家蚊(Culexfrifaeniorhynchus)一种鸟类传播的。
-
位相形成
位相形成是在个体发生初期,各胚区的位置关系所谓位相(德Topik)即有一定,是胎动和形态形成过程的总称,是发生过程的重要因素,和广义的形态形成活动几乎是一致的。
-
无核细胞
虽称无核细胞,但并不是把核除掉了的细胞,而是E.H.Haeckel(1866)假定的在进化道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无核细胞质团,称为无核原生质团(monera)。以后P.J.vanBeneden(1875)把极体出现前一如在胚胞消失的(卵母)细胞,以及L.Auerbach(1876)对一般细胞分裂对细胞核消失的细胞质团,也都应用了这一名称。
-
L细胞
L细胞Lcell是W.R.Earle(1943)从正常雄C3H/Am系小白鼠的皮下组织分离出来的连续继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系。L细胞来源于正常的皮下组织细胞,但在培养过程中受甲基胆蒽处理则恶变,移植于C3H系小白鼠皮下则形成肉瘤。Samford等用显微操作器将细胞单个剥离,分离出能形成不同程度癌肿的克隆细胞系。
-
渐成论
渐成论又称后生说,是18世纪,德国的沃尔夫(Wolff)提出的与先成论相对立的一种发育观。卵本身是无定形结构的原生质。动物的器官是由简单而均匀的组织分化成为较复杂和异质的结构。渐成论认为从受精卵至新生个体的生长及发育是渐变过程,即生物有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来未分化的物质发展形成的。
-
蓼目
蓼目(Polygonales)包含蓼科、茅膏菜科、蓝雪科(Plumbaginaceae)、猪笼草科等4科。被认为起源于石竹目,但种子不具外胚乳,胚为胚乳包被。
-
莲科
莲科(Nelumbonaceae)最初本科被置于广义的睡莲科中,现多数学者赞同独立成科,但置于哪一目意见不一,Judd将其置于山龙眼目(Proteales)。莲(荷花)(NelumbonuciferaGaertn.),具根茎(藕)、叶(荷叶)盾状圆形,心皮埋藏在花托中(莲蓬),种子(莲子)卵形。我国南北各省都有分布和栽培。
-
安旱苋属
中文名安旱苋属拼音名anhanxianshu拉丁名Philoxerus中国植物志25(2):240描述PhiloxerusR.Br.安旱苋属,苋科,约15种,分布于热带地区,其中安旱苋P.wrightiiHook.f.我国台湾亦有分布。花两性,紧密排列成顶生及腋生、球形或圆柱形的头状花序,有苞片和2个小苞片;
-
水蕹属
中文名水蕹属拼音名shuiweishu拉丁名Aponogeton中国植物志08:34描述AponogetonL.f.水蕹属,水蕹科,30种,分布于印度至我国南部,南至大洋洲,主产地为南非,我国有水蕹A.lakhonensisA.Camus1种,产南部浅水塘中或田中。叶沉水或浮水,有多数次生横脉;花两性,辐射对称,无苞片,生于单生或2叉状的穗状花序上;
-
雾冰藜属
中文名雾冰藜属拼音名wubinglishu拉丁名Bassia中国植物志25(2):104描述BassiaAll.雾冰藜属,藜科,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温带地区和大洋洲,我国有3种,产北方各省及青藏高原。一年生草本,具毛;叶互生,肉质,线形、披针形或半圆柱状;花两性,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排成穗状花序;种子圆形,横生;胚环形,有胚乳。
-
樟味藜属
中文名樟味藜属拼音名zhangweilishu拉丁名Camphorosma中国植物志25(2):109描述CamphorosmaL.樟味藜属,藜科,约10种,分布于地中海和中亚地区;叶互生,钻形或针形,在小枝上的叶密集成簇,花序穗状,紧密,具苞片,无小苞片;种子直立;胚马蹄形,有胚乳。属下物种同齿樟味藜、樟味藜、樟味藜(原亚种)
-
角果藜属
中文名角果藜属拼音名jiaoguolishu拉丁名Ceratocarpus中国植物志25(2):47描述CeratocarpusL.角果藜属,藜科,只有角果藤C.arenariusL.1种,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和中亚,我国产于新疆北部。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顶端具刺状尖;花单性,雌雄同株;胞果倒卵形,包藏于合生的小苞片内;种子直立;胚马蹄形,有胚乳。
-
梭梭属
中文名梭梭属拼音名suosuoshu拉丁名Haloxylon中国植物志25(2):139描述HaloxylonBunge梭梭属,黎科,约10种,分布于地中海至中亚地区,我国有梭梭H.ammodendron(C.A.Mey.)Bunge和白梭梭H.persicumBungeexBoiss.etBuhsee2种,产西北部。花两性,单生或簇生,组成间断的穗状花序,生于从二年生枝条发出的侧生短枝上;
-
对节刺属
中文名对节刺属拼音名duijiecishu拉丁名Horaninowia中国植物志25(2):138描述HoraninoviaFischetMey.对节刺属,藜科,约4种,分布于中亚,我国有2种产新疆北部。一年生草本,无毛或有短硬毛;叶对生或互生,圆柱状,顶端具针刺;雄蕊5,花丝钻状;子房圆形,基部陷入花盘内;种子横生;胚螺旋状,无胚乳。属下物种对节刺
-
戈壁藜属
中文名戈壁藜属拼音名gebilishu拉丁名Iljinia中国植物志25(2):154描述IljiniaKorov.戈壁藜属,藜科,仅有1种,分布于中亚,我国产新疆及甘肃西部。叶互生,肉质,圆柱状,顶部稍膨大是棒状;花被片5,卵形,边缘膜质,果时稍变硬,背面上部横生翅状附属物;雄蕊5,着生于花盘上;子房扁球形;胚螺旋状,无胚乳。
-
盐爪爪属
中文名盐爪爪属拼音名yanzhuazhuashu拉丁名Kalidium中国植物志25(2):14描述KalidiumMiq.盐爪爪属,黎科,5种,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亚洲中部及西部,我国全产,产西北、华北和东北。叶互生,圆柱状或不发育,肉质,基部下延;属下物种黄毛头、尖叶盐爪爪、尖叶盐爪爪(原变种)、里海盐爪爪、细枝盐爪爪、盐爪爪、圆叶盐爪爪
-
棉藜属
中文名棉藜属拼音名mianlishu拉丁名Kirilowia中国植物志25(2):112描述KirilowiaBunge棉藜属,藜科,只有1种,分布于中亚,我国产于新疆。一年生草本;叶互生、对生或近 生,卵形,全缘,被柔毛;花两性或兼有雌性,腋生,组成短穗状花序,无苞片及小苞片;子房倒卵形,侧扁;种子直立;胚马蹄形,有胚乳。
-
地肤属
中文名地肤属拼音名difushu拉丁名Kochia中国植物志25(2):99描述KochiaRoth地肤属,藜科,约35种,广布于全球的温带地区,我国有7种,产西北、华北和东北,其中地肤K.scopariaSchrad.遍及全国各地,亦常见栽培,幼苗可做蔬菜,果实称地肤子,供药用。叶互生,线形或披针形;无小苞片;种子横生,胚环形,有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