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内压
胸膜的脏层和壁层延续相连,形成密闭的胸膜腔,胸膜腔内的压力即为胸内压。蜷缩在子宫内的胎儿,胸腔容积很小,肺内不含空气,仅有少量液体;肺回缩力由两部分组成,即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液层的表面张力。在呼吸周期中,胸内负压随胸腔和肺容量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肾上连肺,其脉上贯膈,入肺中(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虚则不能助肺吸气,可见气短气促、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等症。《景岳全书·传忠录》:“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
-
博塔洛氏管
博塔洛氏管Botal(lo)′sduct亦称博塔洛氏动脉管。羊膜炎在胚胎期、胎儿期有此结构,第四动脉弓血液的一部分,由肺动脉送到肺以营养之,但由于呼吸是尿囊膜进行的,血液的大部分是经博塔洛氏管导入背大动脉.孵化或生出之后,就由肺进行呼吸,博塔洛氏管立即闭锁,第四大动脉的血液全部经肺动脉送到肺。
-
肺总量
概述:肺总量为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总量,即等于肺活量加残气量。TLC增加见于老年肺、肺气肿;TLC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肺纤维化、肺不张等。女4.00±0.83L。降低: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各种情况使肺总量明显降低。注意:肺总量正常不一定代表肺功能正常,因肺活量和残气量的增减可互相弥补。
-
气轮
气轮为眼的五轮之一。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白睛(球结膜与巩膜)。《银海精微》:“肺属金,曰气轮。在眼为白仁。”其疾患多与肺、大肠有关。参见白睛:白睛为眼的部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轮、眼白。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前端与黑睛紧连,共组成眼珠外层。彼此病变常牵累。白睛内应于肺,为五轮中之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白睛疾患常与肺或大肠有关。
-
毛脉合精
毛脉合精指心肺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皮毛和经脉中的精气相结合,示意气血相合。因肺主皮毛,心主脉,此语以皮毛、脉代表肺、心;肺藏气,心藏血,水谷精气经过心、肺的作用后,化为气、血,两者相合流行于经脉之中,敷布于脏腑组织,并可从寸口脉的搏动反映其征象。
-
五脏之长
五脏之长为人体器官名。指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真气的充养全身,水谷津液的敷布,都必须依赖肺气呼吸宣化,故肺为五脏之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张志聪注:“脏真高于肺,朝百脉而行气于脏腑,故为脏之长。”
-
残气量
概述:残气量(RV)为深听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RV增加可见于胸廓和肺弹力减退或气道阻力增加,如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RV减少见于肺切除术后、肺间质纤维化等。女1.30±0.47L。残气量(RV)临床意义:增加:肺气肿,小气道过早闭合等。残气量明显增加,提示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如肺气肿、肺心病等。
-
阳中之少阴
概述:阳中之少阴:1.肺;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肺居膈以上属阳位,五行属金为阴,故为阳部的阴脏,因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两手之三阴经络·阳中之少阴:阳中之少阴指手之三阴经络。《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
苏叶黄连汤
处方:川连0.9~0.9克功能主治:清热化湿,和胃止呕。摘录:《湿热病篇》方出《温热经纬》卷四,名见《中医妇科学》:组成:川连3-4分,苏叶2-3分。妊娠恶阻。各家论述:《温热经纬》: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必用川连以清湿热,苏叶以通肺胃。分数轻者,以轻剂恰治上焦病耳。
-
郁咳
肾水不足,邪火犯肺而致咳嗽。《医学入门》卷五:“郁咳即火咳,久者干咳无痰。治宜清肺止咳,泻白散加苦梗为君主之;久病宜敛,合用诃黎丸;肾虚者合用肾气丸;情志抑郁者合用霞天膏;肺燥皮枯,疮痒便闭者,治宜活血润燥,用生津饮。参见郁嗽、咳嗽条。
-
澳洲肺鱼
澳洲肺鱼是角齿鱼目角齿鱼科新角齿鱼属的1种,是现代肺鱼中最大的种类。背鳍、尾鳍、臀鳍相连为一。鳔很长,不成对,鳔内有两条纤维带,一背一腹将鳔分为左右两部分,并在两侧形成许多对称中隔,将鳔分隔成许多对称的小气室(肺泡)。鳃5对,很发达。和肺鱼类其他现代种类的不同点是澳洲肺鱼的幼鱼无外鳃,也无粘合器官。
-
声哑嗽
声哑嗽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五。因痰热壅肺,肺气不清,或因寒包热而致肺气不宣。治宜清肺中邪滞,或散寒透热,用清咽宁嗽汤及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痨瘵病人因肺阴耗伤,亦可见咳嗽声哑,治宜养阴润肺。参见咳嗽、哑嗽、劳咳、久咳条。
-
肺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返回心脏的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其分支达肺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动脉短粗,约平第4胸椎处,分为左右肺动脉。右肺动脉较长,达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注入左心房上后部。
-
中心性紫绀
中心性紫绀的定义:中心性紫绀即“肺性紫绀”或“心性混合性紫绀”,是指由心、肺疾病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引起的紫绀。紫绀出现于全身,但皮肤是温暖的。中心性紫绀的分类:中心性紫绀可分为两类:(1)肺性紫绀: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致体循环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出现紫绀。
-
肺风疮
肺风疮为病证名。为类似酒皶鼻的病证。主要症状为鼻色赤。《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鼻上红肿…《类证治裁·鼻口症》:“有不饮酒而鼻色赤,名肺风,由血热郁于肺。清肺饮。”治宜清肺化湿解毒,用清肺饮子,或四物汤、五苓散二方合用。加黄芩、黄柏。
-
相傅之官
相傅之官人体器官名。《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循环运行输送养料,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
上气鸣息
上气鸣息为病证名,指气喘而见痰鸣声音。见《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
脏之长
脏之长人体器官名。指肺,肺在其它四脏之上,位置最高,故谓“长”。《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
肺消
①阳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病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②因心火刑肺,肺燥津耗所致消渴病。《辨证录·消渴门》:“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治宜清心润肺,用清上止消丹、二冬苓车汤。
-
合邪
概述:合邪:1.内外邪气相合为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合邪:合邪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
-
燥痰
《医学入门》卷五:“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症因脉治》卷二引张三锡曰:“如连咳数声,痰不出者,名燥痰,属肺燥,宜门冬、知母、杏仁之类为润之,香燥之药亦当忌也。”《医宗必读·痰饮》称之为气痰。参见痰证、火痰、气痰诸条。
-
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系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
IRV
概述:补吸气量(IRV)为平静吸气之后,再作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反映肺的吸气储备能力、胸廓弹性及气道通畅情况等,IRV降低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胸腔积液等。女:1.50L。补吸气量(IRV)临床意义:补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它反应肺胸的弹性和吸气肌的力量,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
真喘
声高气粗而长,以呼出为快的证候。由外感六淫,痰火水饮等袭肺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真喘者,其责在肺。”“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
-
体外膜式氧合
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是指通过引流病人的静脉血,经人工肺排除二氧化碳、氧合血流,再将血液经静脉或动脉输回病人体内的治疗方法。体外膜式氧合多应用于新生儿、早产儿的某些性质可逆的严重肺疾病,如新生儿持续肺高压、肺透明膜病等。
-
饮气嗽
《外台秘要》卷九:“饮气嗽者,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冲入于肺,肺得此气,便成嗽。其证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洟沫,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治宜合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十五味丸。参见痰饮咳嗽、咳嗽条。
-
功能残气量
概述: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FRC):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FRC在生理上起着稳定肺泡气体分压的缓冲作用,减少了通气间歇时对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影响。如果没有FRC,呼气末期肺泡将完全陷闭。女1.86±0.55L。功能残气量(FRC)检查临床意义:减少:肺纤维化,肺切除后等。
-
补吸气量
概述:补吸气量(IRV)为平静吸气之后,再作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反映肺的吸气储备能力、胸廓弹性及气道通畅情况等,IRV降低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胸腔积液等。女:1.50L。补吸气量(IRV)临床意义:补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它反应肺胸的弹性和吸气肌的力量,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
经主喘咳寒热
“经主喘咳寒热”出《难经·六十八难》。主:主治。经穴五行属金,金应肺。邪在肺,则喘咳寒热;且金必刑木,木者肝,肝怒则气逆,乘肺则喘。治之于经者,不令金刑木也(治之于腑之经(火)穴者,不令火克金也)。
-
ECMO
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是指通过引流病人的静脉血,经人工肺排除二氧化碳、氧合血流,再将血液经静脉或动脉输回病人体内的治疗方法。体外膜式氧合多应用于新生儿、早产儿的某些性质可逆的严重肺疾病,如新生儿持续肺高压、肺透明膜病等。
-
肝乘肺
肝乘肺病因病理学名。指肝邪乘肺,致肝肺同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临床多指肝火犯肺。参见该条。
-
Ⅰ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是指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Ⅰ型呼吸衰竭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
-
白膜侵睛
是指从白睛或黑睛边缘起薄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的表现。白膜侵睛的病因病机:《古今医统大全》:“此症肝虚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一般膜赤而厚,发展较快者,多属实火,且血分瘀热;发展不明显者,多属气阴虚。白膜侵睛的治疗:治疗白膜侵睛宜用清热养阴,明目退翳等法。
-
阳中有阴
阳中有阴是指与“阴中有阳”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麻疹险证
麻疹险证通常指麻疹患者邪盛正衰、麻毒内陷、证情险恶。主要病变在肺,对肺的危害最大。《疹科纂要》:“麻未出时,发热喘促者,险。”“身体极热,欲出不出,隐伏皮内,不发透快者,险。”参见麻疹逆证、麻毒陷肺条。
-
短气嗽
短气嗽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吴澄谓:“短气嗽。气亏于下,元海无根,上浮胸臆,呼不能开,咽不能降,气短喘咳,不相接续者,大虚之证,贞元饮。”
-
伤津
伤津为病机。即津液受伤。指由于高热、汗出过多,或感受燥邪而导致的肺、胃津液损伤的病理变化。一般为热性病过程中,由于高热,出汗过多,或感受燥邪,肺胃津液耗伤所致。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干咽燥、喉干痛。胃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咽干口燥等。
-
麻证衄血
指麻疹而口鼻出血。《麻证新书》:“夫麻证衄血,因肺胃中热毒,迫而上升,初潮得之,原是顺候,乃逆邪外移,衄血即是宣毒之意,不必遽止。倘失血太过,恐至亡阳。经云:‘夺血者亡汗’,用犀角地黄汤加茅根,泻火、润肺、凉血为主。”如麻疹已出而衄血者,须防血虚内陷,治宜降火清肺,用清营汤加贝母、麦冬。
-
温邪上受
温邪上受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外感温热病感受病邪的途径是由口鼻而入。肺居上焦而开窍于鼻,温邪的发病规律多从肺开始,出现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口渴、或咳嗽,脉浮数等症状。《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
痧后清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叶天士方:方名:痧后清热汤组成:玉竹、白沙参、地骨皮、川斛、麦冬、生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肺主清肃,胃主宗筋,伏火熏灼,故内热身痛。方以沙参、地骨皮、麦冬清肺;肺胃热清、伏火得除,则内热身痛自止矣。
-
加味前胡汤
处方: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利气。主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郑侨方
-
吐血猪肺汤
《吉人集验方》:组成:猪肺1个。主治:吐血。用法用量:洗极净,以朱砂3分,川椒每岁1粒,灌入肺中,将肺挖7孔,每孔放桃仁1粒,放瓦钵内煮出自然汁来,不可放水,连肺食尽。
-
疮闭咳嗽
疮闭咳嗽病名。由疮疡蕴毒,内攻于肺所致的咳嗽。《杂症会心录》卷上:“疮闭咳嗽,皮毛之毒内攻肺脏,肺受毒害也。”证见外疮虽没,而内毒更烈,通身肌肉浮肿,咳嗽喘促,胸满壅塞,不能平卧,痰鸣鼻动,小便短少。急宜救肺,兼以解毒,加入鲜发之物托毒外出,用保金宣毒饮等。
-
转输汤
《辨证录》卷十:方名:转输汤组成:人参3钱,甘草2钱,小麦5钱,大枣10枚,白术5钱,茯神3钱。主治:肺虚脏燥,无故自悲,涕泣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参、术、茯、甘补脾土也,土旺而肺金安有再弱之理。不知助土生火,正助金以生气也,气旺而肺之燥自解。
-
辛字润肺膏
处方:羊肺1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30克白蜜60克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治久嗽肺燥,肺痿。用法用量: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余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食用。摘录:《十药神书》
-
肺痈喘
肺痈喘证名。患肺痈时所出现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因邪火热毒挟痰瘀壅阻于肺所致。其证兼见口燥、胸中隐痛、咳唾腥臭脓痰及高热等证。治宜清肺解毒,用桔梗汤加防风、橘红、银花、麦冬,或千金苇茎汤等方。本证见于肺脓疡等疾患。
-
阴中有阳
阴中有阳是指与“阳中有阴”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子母
子母为五行学说术语。五行中之相生者,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任何一行都有我生与生我两方面的关系。如手太阴肺属金,足少阴肾属水,金生水,则肾为肺之子,肺为肾之母,两者为子母关系。《难经·十八难》:“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
集
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例如,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即是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组合而成的“集”,称为“五脏”;同理,“腑”也是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的“集”,称为“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