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四时
脉逆四时指脉象不能随着四时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病脉。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脉证相反·反四时:反四时指脉证相反。《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
胃、神、根
指正常脉象的三个要素。胃、神、根是判断正气虚实的重要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尺脉沉取应指有力,是有根之脉。《脉诀》:“寸、关虽无,尺犹不绝;
-
翅脉
翅由上下两层膜质紧密接合而成一平面状,有体液进入,有气管及神经分布其中,因而保留着中空的脉纹,称为翅脉。M(中脉)原来是凹脉,但晴蜒及石蝇则为凸脉,这个例外的中脉,用简略号Ma来表示。此褶后方为臀脉(A),是凸脉。横向连结主要纵脉的为横脉。翅脉不仅能机械地支持着翅,而且还有推动翅全体代谢机能的作用。
-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为书名。即《诊宗三昧》。清·张璐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6篇,叙述脉位、脉象、经络;7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8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12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具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
侧脉
侧脉指从主脉分出的叶脉。象掌状脉那种等粗的脉呈放射状分枝,再由此脉进一步分枝,侧脉通常分出细脉。如光叶榉(Zelkovaserrata)、钝齿水青冈(Faguscrenata)当侧脉之间平行而不交错时(图1,2)称为开放脉,如千屈菜(Lythrumanceps)(图4)、蓝桉(Eucalyptusglobulus)(图5)侧脉末端在叶缘互相连接者称为闭锁脉。
-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清·张珞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十二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学理论比较全面深入,在医学界确实具有较大的影响。
-
血之府
血之府是脉管的别称。血行脉中,脉为血液汇聚、活动的场所。脉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士材三书
《士材三书》为书名。明代李中梓(士材)撰。本丛书计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种。后附尤乘的《寿世青编》。《病机沙篆》对50多种常见内科杂病之病因脉证诊断和治疗加以论述。尤乘乃李士材学生,深得李氏精髓,知此三书可代表李氏之学术思想,故予以汇刻。卷五、六有针灸疗法。
-
至
其义有二:1.至指脉动次数。脉搏动一次称为“一至”,如“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2.至指“至脉”。至,增进之意。属于阳盛、脉搏至数增多一类的脉,如数脉、疾脉之类。《难经·十四难》:“至之脉,一呼再至曰乎,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
脉说
《脉说》脉学著作。清·叶霖撰。上卷选取《内经》、《难经》、《脉经》等有关论脉部分加以阐释,结合临床实际,每发新义。并分别论述脉机、妇人脉法、幼儿诊法、奇经八脉、脉色兼察等。所附察色节要,多采石芾南之说。下卷列举分析30种脉象,末附清脉、浊脉。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三三医书》本。
-
脉管
脉管为血液运行的道路。简称“脉”。脉指脉管。气血运行的道路。《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脉与心密切相连。
-
一阴一阳
为阴阳相兼的一种脉象。《难经·四难》:“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厥阴与少阳:一阴一阳指厥阴与少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又“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
-
诊家直诀
《诊家直诀》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清·周学海撰。本书撷取《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两两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真言作为分析正脉、变脉之提纲,内容较为简要。现存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脉确
《脉确》脉学著作。清·黄蕴兮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著中。198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牢脉
牢脉为脉象之一。主阴寒积聚,如癥瘕、痞块、疝气等。《脉诀汇辨》引沈氏语:“似沉似伏,牢之位也。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寻至骨,不见其形。在于牢脉,既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濒湖脉学》:“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
周学海
周学海清代医学家(1856-1906年)。浙江建德人。著有《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各两卷(后人合刊为《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仰慕宋元诸家,对史堪、张元素、刘完素、滑寿之说,皆有评注。服膺张璐、叶桂,证治每取张说,曾评注叶著《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
-
王文洁
王文洁(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冰鉴,号无为子,江西人。精研脉学,对太素脉尤感兴趣,能以脉制人之生死、富贵、祸福。著有《图注八十一难经评林捷径统宗》、《图注释义脉诀评林捷径统宗》、《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统宗》,后合刊为《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
-
大脉
概述:大脉:1.脉象之一;2.指动脉。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动脉·大脉:大脉指动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王冰注:“大脉,动而不止者,则胃之大经也。”
-
平脉
常脉·平脉:平脉又称常脉。指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的正常脉象。特点为: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柔和有力,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60~辨别脉象·平脉:平脉即辨别脉象。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
长脉
长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体超过正常的寸关尺三部位置,首尾端直的脉象。若脉来和缓均匀,是中气旺,为平脉。《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为病脉,属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濒湖脉学》:“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
缓脉
缓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三指禅》将脉分为二十七种,并“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
翅序
翅序指昆虫翅的翅脉分布形式。J.H.Co-mstock及J.G.Needham(1898)根据蛹或若虫翅原基的气管分布及其发展,以及凸脉、凹脉的区别,确定了各种翅脉的共同点,建立了设想出昆虫类共同的基本脉序,进行了统一命名。在不同主脉之间的横脉,是把两主脉的简略号连结起来,用小写字母(例如连结M及Cu的m·Cu)来表示。
-
离经脉
概述:离经脉:1.过快或过慢的脉象;2.孕妇将分娩而出现的速率加快的脉象。《难经·十四难》:“脉有损、至,…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四夺精,…《中医药学名词》(2010):离经脉(middlefingerpulsationduringlabor)是指临产时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的脉搏跳动。
-
三指禅
《三指禅》为脉学著作。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统领诸脉,共列二十七脉,以虚实、长短、滑涩等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不同之点,便于读者领悟掌握。周氏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论述各种疾病时,能以脉诊紧密结合病因、病理、证候以决定治法和方药,切于临床应用,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
-
阳乘
是指阳乘阴的脉象。出现于内关外格的病证。其病内热而大小便闭,外寒而手足厥冷。《难经·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
伤寒亡阳
伤寒杂病中所出现的亡阳证·伤寒亡阳:伤寒亡阳指伤寒杂病中所出现的亡阳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治宜温阳回阳,如四逆汤之类。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
格兰马草属
中文名格兰马草属拼音名gelanmacaoshu拉丁名Bouteloua中国植物志10(1):71描述BoutelouaLag.格兰马草属,禾本科,约40种,分布于美洲,我国引种栽培有2种作牧草。小穗有1孕性小花,上部有退化小花1至多朵,无柄,2列于穗轴的一侧;外稃与第2颖等长或稍长,3脉,诸脉延伸成芒,脉间小脉常延伸成齿;属下物种垂穗草、格兰马草
-
脉语
《脉语》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举、按、寻
举、按、寻为切脉指法。指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候测脉象的三种方法:轻指力按在皮肤上(浮取)为举,重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为按,不轻不重的中度指力(中取)为寻。《诊家枢要》:“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
诊家索隐
《诊家索隐》脉学著作。罗氏参阅《脉经》以下有关论脉的著作45种,其中辑录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学说尤多。取其精华,参附自己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书中以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为主体,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大纲,对诸脉的脉象、考证、主病及参变等方面给予简要的论述。
-
疾脉
疾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相当于每分钟140次以上)的脉象。《脉诀汇辨》:“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脉,数之甚者也。”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见于急性热病,虚损劳伤者,多是危重证候。如孕妇无病见此脉,则为临产脉象,称离经脉。
-
寒冷腹痛
见《圣济总录·心腹门》。《金匮翼·寒冷腹痛》:“腹痛属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气,脉涩气阻,则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变青,其脉沉或紧,经云:寒气客于脉中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宜大建中汤、附子理中丸等方。参见腹痛、寒气腹痛条。
-
刘元宾
刘元宾(约11世纪)为北宋医家、针灸家。安福(今属江西)人。精通方脉,著有《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通真子续注脉赋》、《脉诀机要》、《脉要新括》、《诊脉须知》、《通真子伤寒诀》、《伤寒括要》、《神巧万全方》等书。著《洞天针灸经》,书佚。
-
脉极
血脉亏损的疾患。又称血极。《备急千金要方·心脏》:“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食饮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见赤色。”治宜益气养血,用人参散、地黄汤、补荣汤等方。参见脉绝条。
-
洪脉
洪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多主热邪亢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
-
诊家枢要
《诊家枢要》脉学著作。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结合临床实践,颇多独到的见解;继之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的脉体、脉象及其主病。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丈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
春应中规
春应中规脉学术语。脉应四时之象。春季脉象应圆滑流畅,如圆规一样。《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王冰注:“春脉软弱软虚而滑,如规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应中规。”
-
乱子草属
中文名乱子草属拼音名luanzicaoshu拉丁名Muhlenbergia中国植物志10(1):103描述MuhlenbergiaSchreber乱子草属,禾本科,约100种,分布于北美、喜马拉雅至日本,但主产地为北美,我国约有6种,分布几遍全国。外稃膜质,具铅绿色斑纹,下部疏生软毛,基部具微小而钝的基盘,先端尖或具2微齿,具3脉,主脉延伸成芒。
-
浑浑
浑浑脉学名词。喻脉来杂乱无章。《素问·疟论》:“无刺浑浑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混乱也。”
-
秋应中衡
秋应中衡脉学术语。衡,即秤杆。秋季阳气收敛,脉象轻浮,如秤杆之平衡。《素问·脉要精微论》:“秋应中衡。”马莳注:“秋时之脉。其应如中乎衡。秋脉浮毛,轻涩而散,如衡之象,其取在平,故曰秋应中衡也。”
-
石脉
石脉为脉学名词。系冬季脉来沉滑之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鼓阳至而绝曰石。”《难经·十五难》:“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
四诊韵语
《四诊韵语》为脉学著作。1卷(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清·何梦瑶撰。首为十二经脉歌,次为四诊心法撮要、辨阳证阴证要诀。书中对诊脉,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齿,辨舌,闻声及问症等分别予以论析,并介绍八脉要诀、脉象、主病、脉症宜忌、胎产脉、死脉、小儿诸诊歌及奇经八脉图歌等。
-
脉数急
脉数急脉学名词。脉数而弦。太阳表证,脉弦数,烦躁,恶心者,为病向里传之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一阳三阴
一阳三阴,脉学名。脉的阴阳兼象之一。指脉沉涩而短,有时又现浮象。《难经·四难》:“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
一阳二阴
一阳二阴,脉学名。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脉长而沉涩。《难经·四难》“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
刘子仪
刘子仪即刘元宾。刘元宾(约11世纪)为北宋医家。字子仪,自号通真子。精通方脉,著有《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通真子续注脉赋》、《脉诀机要》、《脉要新括》、《诊脉须知》、《通真子伤寒诀》、《伤寒括要》、《神巧万全方》等书。
-
网状脉
网状脉(序)是维管束在叶片内分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指主脉分枝为侧脉,进而分枝为细脉,叶脉互相连结成网状的脉序,是与义状脉、平行脉不同的脉序。在双子叶植物中极为普遍,也见于单子叶植物的天南星科(Araceae)、菝葜科(Smilaxceae)蒟蒻科(Tac-caceae)等。叶脉末端有开放的和闭锁的两种类型。
-
一阴二阳
一阴二阳,脉学名。指脉沉滑而长。为脉的阴阳兼象之一。《难经·四难》:“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
-
至脉
至脉为脉学名词。至,增进之意。属于阳盛、脉搏至数增多一类的脉,如数脉、疾脉之类。《难经·十四难》:“至之脉,一呼再至曰乎,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
脉厥
脉厥病名。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伤寒寻源·战汗》:“战定之后,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参见厥证、战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