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氧疗法
臭氧疗法/臭氧医疗,英文名称为OzoneTherapy,是超氧等离子体医疗(Super-OTherapy)的旧称。早在一百多年前,欧洲一些医生中已经出现了将氧电离用于治疗的临床实践活动。此后,“O2-O3混合气体(O2-O3GaseousMixture)”等名词也相继被一些医生提了出来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
臭氧医疗
臭氧医疗/臭氧疗法,英文名称为OzoneTherapy,是超氧等离子体医疗(Super-OTherapy)的旧称。早在一百多年前,欧洲一些医生中已经出现了将氧电离用于治疗的临床实践活动。此后,“O2-O3混合气体(O2-O3GaseousMixture)”等名词也相继被一些医生提了出来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
世界家庭医生日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
-
工
概述:工:1.古代对包括医生在内的各种具有技艺的劳动者的总称;《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因而医生也称医工,属工的一种。医生的神、圣、工、巧四级之一·工:工是指医生的神、圣、工、巧四级之一。
-
维生素Z
维生素Z不是一种维生素,而是美国医生中流行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医生迫于病人的请求,作为安慰剂让病人服用的抗生素。
-
三神医
三神医是指赤松德赞执政(754~797)时期,应聘入藏的汉族医生马哈金达、哈密医生占巴西拉哈和印度医生达马拉扎三人,曾被誉为“三神医”。他们为藏族培养了大批藏医人材,对藏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贺星龙
贺星龙,男,汉族,中共党员,山西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他恪守“24小时上门服务”的出诊承诺17年,一个电话,随叫随到,行程达40多万公里,骑坏7辆摩托车,用烂12个行医包,服务周边28个村子、4600余名村民,累计出诊约17万人次,免收出诊费达35万余元,为五保户患者免费贴药费达4万多元,深受患者的赞誉。
-
延伸处方
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再回社区就诊时,可延用上级医院专科医生开具的处方,通过第三方物流免费配送至社区。
-
郎中
郎中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
朱锦荣
朱锦荣清代医生。江苏江阴县人。家中为七世医生,锦荣从幼年即受熏染,亦以医名,治病认真细致。每能中病,效如桴鼓。其兄朱鸿九亦以医名。
-
上手医
上手医古代医生的一种职称。指医学理论与技术较高的医生。始见于晋代。其时医学教育已露端倪,在政府组织下,将医学理论及医疗技术较高的上手医们的子弟组织起来,令助教部教之。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开端。
-
李信
李信①宋代医生。汴(今河南开封)人。尝任太医院院判。后因随高宗南渡,移居杭州。高宗病危时,赐安车入禁中,人称“李车儿”。②明代医生,字用诚。出身世医之家,擅长幼科。尝因治愈皇子疾而赐以金钟,故人称金钟李氏。医德高尚,有求之者,无分贵贱、风雨,均亲手赴救调治。
-
脉义
脉义宋代太医局考核医生的方法。脉义亦即脉证大义,是方脉科医生必考之课程。考试方法是由考官选择病人,令被试者切脉并做出结论,以考核其脉学的水平。
-
太医
太医为古代医生的一种职称。指专门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服务的医生。“太医”一职最早诞生于何代?据秦有太医令一职而推断,既有太医令一种管理职务的设置,就应该有被太医令管理的太医的存在,但因缺乏可靠的资料证实,尚难确认秦时就有太医一职的设置。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已有太医的设置。
-
江笔花
江笔花即江涵暾。江涵暾(tūn吞)为清代官吏兼医生。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
-
太医局局生
太医局局生为宋代医生的一种等级。太医局的学生,开始称为太医局九科医生,南宋时改为此名,至隆兴时(1163年)废。
-
江涵暾
江涵暾(tūn吞)为清代官吏兼医生。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
-
王拳
王拳(15世纪初)为明代民间著名医生。大河(今江苏淮安)人。精于外科,子孙共六代都是外科医生,当时称为“大河外科”。并有《大河外科》一书传世。现有日本刊本行世,国内未见。
-
踩法
踩法推拿方法名。指医生用单足或双足踩踏在患者的治疗部位上,并作适当弹跳的方法。施术弹跳时,术者足尖不应离开踩踏部位,并须借助设置的栏杆、吊杆等器物,以承受医生的体重和控制踩踏的力量。由于该法压力大、刺激强,一般多用于腰部疾患,其他部位很少应用。
-
平息
平息即正常、平静的呼吸。医生进行脉诊前必须达到的正常且平静的呼吸状态,医生一呼一吸及一次呼吸间隔为一息,用以计算病人的脉率。《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世医
世医指世代以医药为业者。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此种形式为中医传统的传授及教育形式。出身于这类医学世家的医生称为世医。
-
滚摇
滚摇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医生握住患者肢体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旋转滚动。如腰部滚摇时病员仰卧,两髋屈曲,医生一手扶住双膝,一手扶住两踝,旋转髋关节,使腰部也随之活动。
-
安道全
安道全清代医生。四川雅安人。系民间医生,其技精艺高,深受民间敬重,有“神医”之誉。
-
带下医
带下医古代对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医生的一种称谓。“带下医”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带下病发生于妇女,因此,带下医即指妇产科医生。
-
耳目痹医
耳目痹医为古代对专门治疗耳、目、关节等疾病的医生的称谓。类似今之五官科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
疡医
疡医是周代官方卫生机构中的外科或外科医生。“疡医”一词始见于《周礼·天官》。当时将医学分为食、疾、疡、兽四科。疡科的医生名曰疡医,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患的医生。后周时也设有疡医一职,其职责也是专门治疗疮疡等病。
-
江士先
江士先(1862-1987年)近代医生。号梅溪老人。清末,光绪帝以病久治不愈,于江浙一带选考医者,士先中试,未及入京而帝已殁,后留于南京为官医生。阐长温病之治疗。
-
许奭
许奭(shì式)为隋代医生许澄之父。仕梁时为太常丞中军长史,精通医术,其医名与姚僧垣并列,方药奇妙。子许澄亦以医名。许澄(6世纪)为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得父许奭之传,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等。父子以医术均闻名于当时。撰有《备急单要方》3卷。
-
大义
大义为宋代太医局考试医生的制度之一。用以考查其对人体解剖、脏腑之源等理论的掌握情况。即今之解剖、生理学考试。如本草大义、脉证大义、运气大义等,以此来检验医学生的学习效果。
-
任懋谦
任懋谦明代医生。字谷庵,浙江杭州人。其父亦为名医,医德亦高尚,颇受好评。
-
饶士守
饶士守明代医生。字述泉。江西进贤人。悬壶于南丰,历四十春秋。年六十归里,远近赖以全活者甚众,乡人敬之。年88岁卒。
-
丘希彭
丘希彭明代医生。字商臣,邵武府(今属福建)人,其叔丘珏为当地名医,人皆赞其术超过其叔。于金元各家及《内经》等古典著作,均有深研,治病有奇效,且医德高尚。
-
秦子通
秦子通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承家学,曾任太医院提举。
-
裴瑾怀
裴瑾怀近代医生。江苏常熟人,出身世医家。父裴锡堂为儿科名医。谨深得家传,尤善疗温病,推崇叶天士,用药以轻灵取胜。
-
潘采昭
潘采昭清代医生。字汉成,江苏上海人,其师为儿科名医王永丰,潘氏得其亲传,亦精于医。
-
莫仲仁
莫仲仁元代医生。江苏华亭人。清通医术,名噪一时。某人病痢,口禁不食者七日,气殆绝,投药即愈;一高官病瘵,众医争进,仲仁望而走曰:“虽扁鹊不可为也。”其人果亡。
-
莫士英
莫士英明代医生。字士颖。浙江人。太学生。少多病,喜方书,遂以医名,治病多验。会岁大疫,活人甚众。治不取资,世人佩之。子成苍,孙瑕,亦以医名。
-
莫君锡
莫君锡隋代医生。大业中(605-617年)为太医丞。炀帝好色,方士投其所好,制助阳大丹以进,服之阳盛而燥渴,日饮百杯而不止。君锡置冰于帝前,令日夕望之而渴渐止。
-
毛嘉赞
毛嘉赞清代医生。山西夏县人。精于医,于脉理更有研究,能预决病之吉凶云。
-
毛凤翔
毛凤翔清代医生。字贞所,浙江嘉兴县人。医术高明,尤擅治伤寒症,亦精按脉,寿九十九而卒,平生活人甚众。
-
罗允相
罗允相(1826-1918年)清末民初医生。字梓材。广东清远人。潜心医学,然不以医为业,业余亦乐为人诊治。晚年避居山村,常为山民解除病痛,颇行赞誉。著有《脉学括要》、《辨证心得》等。
-
罗世瑶
罗世瑶清代医生。湖南新化人。著《行军方便便方》三卷(1852年),采录古今医方及笔记中简便验方,以方便行军中医疗救护之用,亦可用以自疗疾病。
-
卢涛
卢涛明代医生。字安泽,东阳(今属浙江)人,因母病而留心医药,后遂成名医,并著《尝药录》,未见行世。
-
卢似立
卢似立明代医生。浙江杭县人,精通医术,治病每有奇效,与同郡名医沈汝孝等齐名。
-
刘祀
刘祀为宋代儿科医生。字茂先,衡阳(今属湖南)人。生活于十二世纪上半叶。时太医戴尧道精儿科,祀从其学,尽得奥秘,因以医术传世。五世孙思道,亦深得家传。
-
刘思通
刘思通宋代医生。字直甫。衡阳(今湖南衡阳)人。其先辈刘祀为儿科名医。刘氏继承家学,有所发展,颇有医名。
-
刘哈喇八都鲁
刘哈喇八都鲁(13世纪)为元代医生。河东(今山西风陵渡附近)人。本姓刘,世代为医。善骑射,尤精医术,元世祖忽必烈时,改名为哈喇八都鲁。1280年(至元十七年),为太医院管勾。
-
刘甫
刘甫为宋代医生。生平履贯欠详。著有《十全博救方》1卷。已佚。
-
刘福庆
刘福庆清代医生。字莘田,四川三台人,平时以教馆为生,余暇则兼顾医药,经数十年之钻研,著成《医录便览》,未竟而卒。
-
林能千
林能千南宋医生。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编集《本草单方》十五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