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痢疾
腹痛,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苔黄腻,脉滑数。毒邪上攻清窍则头痛,毒邪内扰心营则烦躁。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盖尝推原其故,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营卫充焉。
-
痢证汇参
《痢证汇参》痢疾专著。清·吴道源纂辑。卷一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论述外感痢、内伤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种痢疾的主证和一些痢疾兼夹病证的证治,卷五-七介绍胎产及产后痢、小儿诸痢;卷八-十列痢证主治诸方,这些方剂多属临床经验之方。内容较丰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临床专著。
-
加味香连散
处方:白术4两(米泔汤拌炒),黄芩3两,黄连1两(土炒),砂仁2两5钱,厚朴3两(炒),薄荷2两,白茯苓3两,白芍3两(酒炒),木香2两,陈皮2两,甘草2两,山楂肉4两,红花1两,扁豆3两(炒),柴胡2两,车前子3两,当归3两(隔纸烘干另磨,或晒干)。并治一切红白痢疾。水泻用生姜汤化下。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
酒痢
酒痢病名。酒毒蓄积肠胃所致的痢疾。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医说》卷六:“有人日逐饮酒,遂成酒利。”其证腹痛,痢血,或下如鱼脑。日久身体消瘦,终日不食,但饮酒一二盏。治宜清热祛湿,解酒毒,用葛根汤、香茸丸、或以丝瓜一条,连皮烧研,空心酒服(见《文堂集验方·痢疾》)。
-
白术黄芩汤
概述:白术黄芩汤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六方。别名:白术黄芩散处方:白术一两,黄芩七钱,甘草三钱。制法:上药为粗末。功能主治:用于痢疾病愈后调理。功在去湿热,和中活血。主服芍药汤痢疾除后,更宜此方调和;疹后痢疾。用法用量:分作三服,水煎服。附注:白术黄芩散(《医方类聚》卷一四一)。
-
泄痢发搐
泄痢发搐病证名。《幼科发挥》:“泄泻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后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可见于中毒性痢疾迁延难愈者。治宜调脾健胃,用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山药。
-
辣蓼草
《*辞典》:辣蓼草:出处:《江苏植药志》拼音名:L LiǎoCǎo来源: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叶互生,有短柄或近乎无柄;分布南北各地。药理作用:辣蓼(品种未鉴定)煎剂20~治肿疡,痢疾腹痛。晒干,浓煎温服。(性味以下出《江苏药材志》)备注:同属植物辣蓼、水蓼、假长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区均作辣蓼入药。
-
野荔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荔枝:拼音名:YěL Zhī别名:尖叶四照花、山荔枝来源:山茱萸科狭叶四照花CornuskousaHancevar.angustataChun(Dendronbenthamiaangustata(Chun)Fang),以花、叶入药。生境分布:云南。主治外伤出血,痢疾,骨折。头状花序近球形,约由55-80朵花聚集而成,直径约1cm,具4枚白色花瓣状总苞片;
-
痢
痢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为痢疾之简称。关于痢疾的病名,《内经》有肠澼、赤沃、白沃、赤白沃等名;《备急千金要方》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为滞下。详见痢疾条。
-
积痢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
油桐叶
治痈肿,丹毒,臁疮,冻疮,疥癣,烫伤,痢疾。③《重庆草药》:煅灰撒布,治冻疮皮破出黄水。(《北京中医》3(6):20,1954)临床应用:治疗痢疾、肠炎:取干品加水,文火煎煮两次,药液合并浓缩成浸膏状,加入地锦粉(过80目筛)拌匀,做成颗粒,干燥后加入硬脂酸镁压片,每片重0.5克(含油桐叶生药约2克)。
-
痢疾论
《痢疾论》痢疾专著。清·孔毓礼撰。刊于1752年。孔氏认为“瘟疫而外,惟痢疾最险恶,能死人于数日之间”。遂集前人有关方论,参以个人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书中对痢疾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论述颇详,全书共选收治痢方剂百余首,详其主治、方药及服用法。末附痢症诸药。
-
乳酸菌素
乳酸菌素说明书:药品名称:乳酸菌素英文名称:Lacidophilin别名:复合乳酸菌;同时抑制腐败菌的繁殖,防止蛋白质发酵,减少肠内产气,从而调节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肠道致病菌,防止大肠内蓄积有害物质,从而有利于延缓机体衰老,促进胃肠蠕动与胃液分泌。2.4g,一日3次,片剂嚼服,颗粒剂冲服。
-
粪便红细胞
概述:粪便红细胞检查,属大便常规的一个项目,可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粪便红细胞临床意义:下段肠道粘膜炎症、糜烂或出血时,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疾患的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阿米巴痢疾时粪便中红细胞多于白细胞,成堆出现,并有破坏现象。
-
东风散
《痢疟纂要》卷十一:东风散:处方:苍术1钱,地榆1钱,当归1钱,赤芍1钱,黄芩1钱,甘草1钱,丹皮1钱,红花1钱,枳壳1钱,槟榔1钱,楂肉1钱,厚朴1钱,青皮1钱。摘录:《痢疟纂要》卷十一《痢疾明辨》:组成:黄芩、槟榔、枳壳、山楂、青皮、川朴、当归、白芍、炙草。热甚,加黄连,兼疟,加柴胡;白痢,加香附、陈皮。
-
白桦皮
采伐树木时剥皮,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叶互生,常2叶聚生一处,三角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果苞3裂,中裂片三角形,侧裂片下弯,比中裂片长;生境分布:生于河滩、山谷或针叶林缘。分布新疆北部。治急、慢性痢疾,咳嗽气喘,乳痈。附方:①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痢疾:白桦皮三两,枣树皮一两,分别焙焦,共为细末。
-
拨粥
《普济方》:拨粥:处方:薤白10~60克)葱白2茎白面粉100~150克(或粳米50~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及急慢性痢疾、肠炎。治疗肠炎、痢疾,3~3次温热服。功效:宽胸止痛,行气止痢。主治:赤白痢,休息气痢,久不愈者。胸胁刺疼,胸痹心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禁忌:对发热病人,不宜选用。
-
痢风
痢风①病证名。又名痢后风。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痢疾病后并发之风证。指患痢疾后发生的鹤膝风。见《外科证治准绳》卷四。该病因痢后正气亏损,复因湿热侵袭膝部所致。证见痢止后随即两膝肿痛,足胫软弱,步履艰难,甚至形寒发热,治宜扶正通络,清热祛湿。可用人参败毒散加牛膝、桑枝、秦艽等。
-
水谷痢
概述:水谷痢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水谷痢:水谷痢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用保和丸、和胃丸等方。
-
向天葫芦
概述:向天葫芦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贵阳民间药草》记载的朝天罐之别名。来源及产地: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OsbeckiaopiparaC.YWuetC.Chen的根或果实。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性味:酸、涩,微寒。功能主治:清肠解毒,收敛,止血。治细菌性痢疾,肠炎,咳嗽咯血,白带。近用治鼻咽癌,乳腺癌。
-
毛七哥
概述:毛七哥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漆大姑之别名。别名:毛漆、毛七哥、毛七公、藤篮果、痒树棵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eriocarpumChamp.的根或枝叶。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
-
毛漆
概述:毛漆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漆大姑之别名。别名:毛漆、毛七哥、毛七公、藤篮果、痒树棵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eriocarpumChamp.的根或枝叶。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
-
鞣酸小檗碱
药品说明书:别名:无味黄连素,鞣酸小檗碱外文名:BerberineTannate适应症:适用于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肠炎、痢疾。因无苦味,故易为病人所接受。用量用法:口服:成人1次0.3~0.9g,儿童1次0.1~0.3g,1日3次,首次可加倍。规格:片剂:每片0.1g、0.3g。
-
无味黄连素
药品说明书:别名:无味黄连素,鞣酸小檗碱外文名:BerberineTannate适应症:适用于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肠炎、痢疾。因无苦味,故易为病人所接受。用量用法:口服:成人1次0.3~0.9g,儿童1次0.1~0.3g,1日3次,首次可加倍。规格:片剂:每片0.1g、0.3g。
-
朱砂七
概述:朱砂七为中药名,出自《陕西中草药》,为《本草图经》记载的红药子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微涩,凉。入肺、大肠、肝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调经。②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药理作用: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绿脓、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
肠澼下血
肠澼下血病证名。肠澼(痢疾)所致的便血。《脾胃论·肠澼下血论》:“肠澼者,为水谷与血另做一(氵瓜),如(氵即)桶涌出也。”详见痢疾、血痢条。
-
营养科工作人员卫生制度
1.食堂工作人员,特别是新来的人员,应经常接受教育和学习,使其具有必要的营养卫生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每半年进行1次体检,包括大便培养、阿米巴检查、胸部X线透视、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和血清转氨酶活力等检查,带病原者和传染病患者应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
-
龙角藤
概述:龙角藤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的铺地蜈蚣之别名。①治风湿拘疼麻木,吐血,衄血,便血,黄疸,痢疾,目赤,跌打损伤。化学成分:本品含垂石松碱、羟基垂石松碱、烟碱等多种生物碱,垂石松黄酮苷(Cernoside.),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三萜类,山芝烯二醇(Serratenediol);
-
四季丹
《齐氏医案》卷六:组成:麝香2分,乳香1钱(制),没药(制)1钱,丁香8分,虫蜕1钱5分,朱砂2钱5分,明雄2钱5分,蝉酥1钱4分,毛山苍术2钱5分。功效:解毒,通关。主治:外感寒热瘴疠,紧慢瘀胀;痧胀、膈症、痢疾、心痛、腹痛等,均用阴阳水少许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地茄
概述:地茄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地菍之别名。别名:地茄、地稔、地石榴。2.治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肺脓疡,尿路感染。3.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盆腔炎。4.治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伤寒、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苦瓜花
《*辞典》:苦瓜花: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拼音名:KǔGuā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闽南民间草药》:止痢疾。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胃气疼。附方:治急性痢疾:取鲜苦瓜花十二个,捣烂取汁。和蜜适量;赤痢加入红曲一钱,白痢加入六一散三钱,开水冲服。
-
毛七公
概述:毛七公为中药名,出自《南宁市药物志》,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漆大姑之别名。别名:毛漆、毛七哥、毛七公、藤篮果、痒树棵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eriocarpumChamp.的根或枝叶。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
-
直肠痢
直肠痢病名。痢疾之随食随痢者。《六因条辨》:“伏暑痢色如冻,杂如水谷,肛垂里急,随食随痢,完谷不化,此直肠痢也。”治宜温脾涩肠,用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
奇恒痢
奇恒痢病名。下痢不重而见神昏谵语,咽干喉塞,气呛喘逆等证的危重痢疾。见《医学实在易》卷三。由阳邪壅盛,上攻心肺,九窍皆塞,阳气旁溢,下窜肠腑所致。治宜泻阳救阴,用大承气汤等方急下逐邪。参见痢疾等条。
-
泻痢
泻痢病名。痢,古通利。《局方发挥》:“夫泻痢证,其类尤多,故贤曰湿多成泻,此确论也。”泻痢与痢疾不同,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之证。《痢证汇参》卷二:“泻痢之证,并无虚坐努责,惟觉倦怠,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赤白兼下,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参见泄泻、痢疾条。
-
苦瓜藤
《*辞典》:苦瓜藤: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KǔGuāT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性味:苦,寒。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治火牙痛,外洗疮毒。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川槿皮
即《本草纲目》记载的木槿皮。别名:川槿皮来源及产地: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syriacusL.的茎皮或根皮。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入肝、脾、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止痒。1.治黄疸,痢疾,肠风泻血,肺痈,肠痈,赤白带下。化学成分:茎皮含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铁屎米酮。根皮含鞣质、黏液质。
-
冷热痢
痢疾属寒热夹杂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搏津液则变凝白,则成白滞,亦变赤白痢也。”
-
劳役痢
劳役痢病名。因劳累过度所致的痢疾。见《症因脉治·痢疾论》。因劳力过度,或饥饱不匀,负重远行,营伤卫损,血渗大肠所致。证见痢下纯血,或腰酸背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睡减食。节劳稍缓,劳重即发。治宜先予去瘀生新,用当归活血汤。再予调养气血,扶元固本,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
丁子蓼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又名水丁香、水冬瓜、丁子蓼、田蓼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清热解毒,利尿消肿。1.治石淋,白带,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膀胱炎。2.治目翳,煎水洗;痈疽,疔疮,蛇、虫咬伤,鲜品捣烂敷。全草含没食子酸、诃子次酸三乙酯(Triethylchebulate)。丁香蓼可抑制痢疾杆菌等细菌。
-
滑利
滑利病名。见《局方发挥》。指痢疾患者痢下滑脱不禁,甚则可致脱肛。当分气虚、血虚,施治有所不同。《医学入门》卷五:“滑痢,…血分,四物汤加参、术、地榆、樗白皮;气分,真人养脏汤、大断下丸、灵砂苍榆汤。”参见痢疾、虚痢、虚滑痢等条。
-
寒积痢
寒积痢病名。指虚寒痢疾兼有积滞者。《保命集·泻论》:“治寒积痢,男子、妇人、小儿皆不同。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此为虚寒中有积也。宜附子、巴豆之类下之,见利则愈,空心服。”参见痢疾、寒痢、积痢等条。
-
疳痢
疳痢病证名。出《颅囟方》。症见疳疾,并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多因饮食不洁,寒温失调所致。治宜理气和血,消疳止痢,用香连丸或地榆煮浓汁煎服;久不止者,用木香丸。并参照小儿痢疾治法,根据患儿身体的强弱,病情的轻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人制宜,分别施治。
-
乳酸菌素片
乳酸菌素片说明书:药品名称:乳酸菌素片分类:消化系统药物助消化药物剂型:0.4g。乳酸菌素片的药理作用:乳酸菌素片系采用鲜牛乳为原料,经生物发酵制成的嗜酸乳酸杆菌制剂,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乳酸菌素片的适应证:助消化。用于肠内异常发酵、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小儿腹泻病及营养不良等。
-
红姑娘
概述:红姑娘为中药名,出自《卮言》,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酸浆之别名。别名:又名灯笼草、天泡草、金灯草、红姑娘。性味归经:酸、苦,寒。入肺、脾经。1.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音哑,黄疸,痢疾,水肿,小便不利。2.治天疱疮,湿疹,疔疮,丹毒。煎剂在试管中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
-
左转藤
概述:左转藤为中药名,出自《天宝本草》,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海金沙草之别名。来源及产地: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eet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炎,支气管炎,腮腺炎,湿热黄疸,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白浊,带下。
-
田蓼草
概述:田蓼草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丁香蓼之别名。别名:水丁香、水冬瓜、丁子蓼、田蓼草。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1.治石淋,白带,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膀胱炎。化学成分:全草含没食子酸、诃子次酸三乙酯(Triethylchebulate)。
-
库页悬钩子
《*辞典》:库页悬钩子: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拼音名:K Y Xu nGōuZi来源:蔷薇科植物库页悬钩子的茎叶。8月采割,晒干。花萼5,线状披针形;生境分布:生于林内、林缘、山坡及河谷灌丛中,分布四川及东北等地。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解毒,止血,祛痰,消炎,治吐血,鼻血,痢疾。
-
银叶树
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银叶树的种子。叶互生,叶柄长1-2cm;托叶披针形,早落;雌花的心皮4-5枚,柱头与心皮同数且短而下弯。花期夏季。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岸,为热带海岸红树林的树种之一。性味:甘;平归经:大肠经功能主治:涩肠止泻。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种子用于腹泻、痢疾。
-
朱赤豆
概述:朱赤豆为中药名,出自《中药材手册》,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赤小豆之别名。性味归经:甘、酸,微寒。1.治水肿,脚气,黄疸,淋证,便血,泻痢。运用:赤小豆花:治疟疾,痢疾,消渴,痔瘘下血。赤小豆叶:治小便数。药理作用:20%赤豆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