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
未①地支的第八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②副词。不;没有;还没有。
-
稚阳稚阴
稚阳稚阴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认为幼儿赖阳以生,依阴以长,然而阴既未足,阳气未盛,故治疗当以维护阴气为要,但还要善于护阳。
-
眉移位
眉移位可由先天性眉距过宽、或后天性外伤后未获手术缝合或缝合不当、或眉区附近疤痕挛缩使眉毛正常位置发生改变而造成这一结果。其中“Z”成形术在眉移位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眉断端分离或错位;治疗原则1.先天性眉距过宽行眉区皮肤切开定位术;2.必要时,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
关于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
凡经营基本药物品种的企业,须按规定进行监管码信息采集和报送。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科学监管理念、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利用现代化手段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的迫切需要。
-
有效粘蟑纸
有效粘蟑纸(effectiveglueboard)是指粘到蜚蠊,或未损坏、未移动且未粘到蜚蠊的粘蟑纸。
-
转气救产汤
《石室秘录》卷六:方名:转气救产汤组成:人参3两,麦冬3两,白术1两,当归1两,川芎3钱,荆芥1钱,桂枝3分。主治:产后感太阳风邪,大端大吐大呕。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喘呕吐止,便有生机,否则仍死也。麦冬安肺气于将亡未亡之候;荆芥仍引血归经,而兼散邪,助桂枝扶风而同入膀胱,下行而不上逆也。
-
招风耳
招风耳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畸形的构成主要是由于舟甲角角度过大所致。表现为耳廓平坦,与颅骨近似直角,耳廓较大,不完全对移。对耳轮发育不全,耳甲深大,耳舟及对耳轮正常解剖形态消失,耳廓上半部扁平,舟甲角大于150°或完全消失。正常成人耳廓上端与颅侧壁距离不超过2cm,耳廓整体与颅侧间夹角为30°。招风耳则表现为这一距离的超限,和夹角的扩大,约成90°。畸形多为两侧,轻重程度可不相同,或只见于一侧。就诊时常以男性为多,女性则因头发遮掩,具有一定隐蔽性临床表现1.两耳耳廓显著向外侧耸立突出,也可只见于一侧;2.耳廓上端与颅侧壁距离大于2cm,夹角约成90°;3.耳廓上半部扁平,舟甲角大于150°
-
知母解肌汤
《外台》卷四引《古今录验》:方名:知母解肌汤组成:麻黄2两(去节),知母3两,葛根3两,石膏3两,甘草2两(炙)。主治: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加减:若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因梦泄者,可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2两,即止。
-
有效粘虫纸
有效粘虫纸(effectiveglueboard)是指粘到臭虫,或未损坏、未移动且未粘到臭虫的粘纸。
-
亡
亡㈠(Wáng,音王)①消亡,消失。《素问·疟论》:“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灵枢·通天》:“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④犹言“去”,指去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
-
犯罪未遂心理
犯罪人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障碍,未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称犯罪未遂。此时,犯罪需求未得到满足,往往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或知难而退,或产生新的犯罪动机企图重新着手实施新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
前馈
这种前馈控制可以单独采用,形成一种开环控制;也可以加在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上,构成一种前馈-反馈控制。这种控制方法在医学上应用十分广泛而重要,预防医学的许多措施实际是对人体系统的一种前馈控制,中医治未病学说所论未病防病、既病防传、愈病防复,组方配伍中的“相制”关系等,都是对前馈的生动运用。
-
追蚀脓法
追蚀脓法外治法之一。指用化腐药外用于患处,以代替刀针排脓的方法。见《外科理例》卷一。书中有:“若疮疖脓成未破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化毒药;若脓血未尽,便用生肌药,务其早愈,则若毒气未尽,必再发。”追蚀脓法之用“使毒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
-
遗热
指热病余邪未尽,因过劳或不慎于口腹而复发。《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伤寒全生集》:“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静以养血气,设或早晚劳役,使气血沸腾,而邪热遂还于经络而发热也,谓之遗热。”参见劳复、食复条。
-
防喘汤
处方:冬虫夏草10g,黄耆12g,大枣10枚,猪肺1具(不落水)。主支气管哮喘属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有发作先兆者。曾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6次,预防感冒及哮喘发作,均未奏效。嘱用防喘汤,以保肺益气,在气候变化、有感冒或哮喘发作先兆时用之。平时可常服六君子丸(汤)之类药物,如此半年即未见哮喘发作。
-
羌活透肌汤
《医方考》卷六:方名:羌活透肌汤别名:羌活透肌散组成:羌活、陈皮、柴胡、前胡、半夏、茯苓、甘草、桔梗、川芎、当归、山楂。主治:痘出见点未尽者。各家论述:表气未疏,则出有不尽,故用羌活、柴胡、前胡、川芎以疏表;当归活表里之血,山楂消表里之滞,血活滞消,则痘之出也易易矣。
-
纯阳之体
概述:纯阳之体(infantilebodyofpureyang)为小儿生理特点之一。是指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生理特点。各家论述:《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认为小儿体禀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在治疗上不宜使用温阳药物。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
秘方白梅散
《医方类聚》卷一七四引《简易》:方名:秘方白梅散组成:盐白梅(火烧存性,研为细末)、轻粉少许(不可多,无亦得)。主治:一切无名已成未成、已溃未溃痈疖,脑痈乳痈,背痈腿痈,小儿软疖。用法用量:用真香油浓调,翎毛蘸抹;如成脓未溃,中心留些休抹通气,抹至脓尽不妨,频抹为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病后多眠
病后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而睡眠过多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治宜清热益气,用沈氏葳蕤汤。若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不用药。参见嗜卧条。
-
子死产门难产
子死产门难产为病名。指产门未开,死胎堵塞在产道,娩出发生困难。《傅青主女科》卷下:“妇人有生产三四日,儿已到产门,交骨不开,儿不得下。补血以生水,补气以生血,使气血两旺,死子可出而存母命也。(方药:人参一两、当归二两酒洗、川芎一两、益母草一两、赤石脂一钱、芥穗三钱炒黑)。”
-
黄吉甫
黄吉甫明代医家。生平里籍均未详。著《备急仙方》,未见刊行。
-
王国祥
世医出身,医术高明,有自己独特见解。王国祥为之增辑注疏,对于温病之暑湿、暑热,皆有所立论。排斥温补法,认为张子和攻邪法始能中病,亦颇有见地,惜未能完成全书而卒。父:王学权子:王升孙:王士雄(王孟英)《重庆堂随笔》([清]王国祥、王升)全文在线阅读:/guji/484/zhongqingtangsuibi/index.html
-
沈志裕
沈志裕(?-1827年)清代医家。字怡庵,浙江平湖人。中年始习医,有医名。凡治病,必先察其虚实、阴阳,审其血脉、脏腑、经络。擅长疡科,并自制升降膏丹以备用。因诊务忙而未及整理其经验,其子竹泉代为整理,著成《疡科遗篇》,又名《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
消障复明散
《痘疹会通》卷五:方名:消障复明散组成:归尾、生地、赤芍、蝉蜕、连翘、荆芥、防风、龙胆草、草决明、木贼草、谷精草、黄芩各等分。主治:麻毒未清,流入肝脾,眼红流泪,起障未消。用法用量:灯心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散。
-
李审
李审宋代(?)医家。生平履贯未详,尝撰《颐神论》,系养生著作,未见行世。
-
填精止血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填精止血汤组成:熟地2两,山茱萸4钱,麦冬5钱,北五味子1钱,炒黑荆芥3钱,白芍1两。主治: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用法用量:水煎服。10剂血不再吐。
-
杨俊
杨俊明代医家。履贯未详。尝著《杨氏方》十二卷,未见行世。
-
气淫
气淫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淫,过乱之意。气淫,指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而造成气候紊乱失常。《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
本草节要
《本草节要》为药物学著作。据《宝庆本草折衷》载述此书梗概称:此书择取本草常用药,抄节性味、主治之要,合经注之文,统以成段。如自然铜之治风,香薷之治暑,张松均予以补注;另增炉甘石、草果等条。书中未著药物所出州土及收采时月,亦未依次排具部品,另编《续集》,对《本经》药物之注文尤有新的补充。
-
石熨
石熨为熨法之一。指以石温熨治疗疾病的方法。1964年,长沙下麻出土的一种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是一种经火煨热应用于熨的器具,主要应用于体质虚弱,局部酸痛或痈疡初起者。扬上善日:“气血未盛,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泻其盛气也。”
-
有效粘鼠板
有效粘鼠板(effectiveglueboard)是指粘到鼠或正常展开、未受损坏且未捕到鼠的粘鼠板。
-
夏承天
夏承天清代医家。浙江余姚人。生平未详。著《医学考镜》十二卷、《药性辨》,未见流传。
-
小痹
小痹为病名。指邪在孙络,随脉往来的一种痹病,因邪入未深,故称小痹。《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注:“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脉也。”
-
托毒生肌
托毒生肌为治法。疮疡后期,邪毒尚未尽去,正气已虚,脓液未尽,腐肉未脱,新肌难生,必须补益气血,托毒外出,并促进腐肉脱落,生肌敛疮。可内服托里消毒散,外用生肌玉红膏等敷贴疮口。
-
破毒雄黄丸
《得效》卷十九:方名:破毒雄黄丸组成:通明雄黄3钱,颗块大朱砂3钱,水银2钱,斑蝥28个(去足翼,用糯米炒黄)。主治:瘰疬久作不愈,寒热往来,项筋挛急,已破未破者。用法用量:每服14丸,米饮或温酒下。制备方法:上先以斑螫为末,续以雄黄、朱砂另研为末,再入水银研细合和,用鸡子清和糯米稠糊为丸,如绿豆大。
-
李盛春
李盛春明代医家。履贯未详,初业儒,后又通医。素宗《黄帝内经》、张仲景,对其近世之医家陶节庵、薛立斋之学,亦多采摭,著成《治伤寒全书研悦》,另有《脉理原始》、《病机要旨》、《胤嗣全方》、《小儿形证研悦》等多种。以上各书国内未见行世。
-
倒靥
倒靥病证名。《证治准绳·幼科》:“痘疮遍身溃烂,不结痂者,倒靥也。”若脓清不满,已成痂而只是嫩皮,未成痂。由气血虚弱所致。治宜补益为主,用人参归耆汤,去桂加芍药、连翘、白芷、香附。若痘浆未充忽然收靥,或痘浆虽充而齐、结痂干紫的为气虚血热。治宜清热补气,用犀角地黄汤加紫草、黄芪。
-
方开
精养生导引术,曾抄录整理《摩腹运气图考》(后改名《延年九转法》)1卷,附一卷。阴阳失正,生生变化之机受塞,则宜用导引之法治之,并认为导引有却病延年之功。其书收入《颐生集》,1935年,曹炳章先生得此抄本,予以刊校,编入《中国医学大成》第八集,并在选刊本集时,复增“导引行动法”一卷于末。
-
第二还真散
处方:诃子5枚(用面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热咬破诃子,去核不用,只用皮,焙干)。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时疫毒痢,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者。若吐出1-2口涎更佳。注意:壮热未退,血痢未减者,不可进此药。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二
-
霜墨丸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方名:霜墨丸组成:砒霜1钱,墨半钱,蓐草灰半钱,绿豆粉1分。主治:痎疟。用法用量:每服2丸,未发前一时辰醋汤送下。端午日未出时,面东修合,不得言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糯米粥和丸,如小豆大。
-
肺良性肿瘤
肺良性肿瘤比较少,其种类却很多,可起源肺和支气管的所有各种不同类型细胞。绝大多数肺良性肿瘤为周围型肿瘤,常无症状,仅在X线胸部检查时被发现。2.少数有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2.手术方式常采用创伤小,安全度大的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术。2.有咯血或感染症状重者,选用药物可包括“A”、“B”或“C”。
-
嫩鼠丹
《卫生鸿宝》卷六:方名:嫩鼠丹组成:嫩鼠(未生毛者)不拘多少,韭菜根与鼠相等(同捣烂)。功效:止血生肌。主治:金疮。用法用量:用时以刀刮未,敷伤处,包裹。制备方法:入陈石灰末,掺干作饼,阴干。
-
礞石散
《普济方》卷一六九:方名:礞石散组成:青礞石2两(研),滑石1两(研),青黛半两,轻粉2钱。主治:一切积,不问虚实,冷热酒食,远年日久。未服药前1日,先吃淡粥,至晚服药,候次日晚未动,再服半钱,取下恶物,更以汤粥将息3两日。如是无积,药随大便下,并无所损忌,次日将息。制备方法:上为末。
-
婴幼疮疡
婴幼疮疡病证名。婴幼儿患疮疡,多由气血凝滞,热毒侵袭,结聚而成。因婴孩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尚脆,故凡患疮疡者,一般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不可用峻猛之剂。
-
杨恒山
杨恒山明代医家。履贯未详。精于医道,于《伤寒论》颇有研究,尝撰有《伤寒宗陶全生金镜录》一书,未见行世。
-
日乘四季
脾脏居中属土,土旺于四季,日乘四季,指出现于一日之中的四季,即辰、戊、丑、未时。《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王冰注:“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脾气绝也。辰戌丑未,土寄王(旺)之。
-
野菜博录
《野菜博录》本草著作。作者对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曾广为采集,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中的一些食用植物亲自移植栽种。全书共收可食植物(草类及木类)435种,均附以插图,记其形态与性味和食法。虽未涉及药用,但却收载了一般本草书所未收载的地方草药,故在研究药物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石印本及《四部丛刊》本。
-
王幼孙
王幼孙(约1180~1256)为宋代医家,字季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撰《简便方》1卷,已佚。王幼孙为宋代官吏(1223-1298年),兼通医学。字季稚,号自现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性笃孝,并留心医药。于宋末上书,畅陈国事未被采纳。后遂著述医药,著成《简便方》、《经验方》各一卷,未见刊行。
-
朱鸿雪
朱鸿雪为清代医家。履贯未详。字若瑛。辑有《方便书》10卷,未见流传。另有《急救需知》附其后梓刻。
-
中毒气吐下
中毒气吐下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脾胃怯弱,脏腑嫩软,气血未壮,因服药不胜其味之毒,致烦躁闷乱,或口舌麻木…甚至吐利,有致啘血者。”小儿形气未全,易虚易实,用药时要注意“中病即止”,已经达到治疗目的时,即宜及时停药,以免发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