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剂
降剂方剂学名词。指具有降逆功能的方剂,多由有沉降作用的药物组成。如咳嗽气逆,痰多而喘,用苏子降气汤;气喘呃逆用旋覆代赭汤。明代缪仲淳主张于“十剂”之外加升、降二剂。
-
火齐汤
处方:石膏1两,玄参3两,人参3两,知母1钱,黄连3钱,茯神1两,白芥子3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石膏以降胃火,玄参以清浮游之火,知母以降肾火,黄连以降心火,茯神以清心,引诸火从小便而出,白芥以消痰,则神清而心定,然非多加人参,则胃气消亡,又安能使诸药之降火哉?摘录:《石室秘录》卷六
-
(月真)胀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张介宾《类经》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当予健脾调中。②指气胀。尤怡谓:“(月真)胀,即气胀。”
-
升阳益胃
升阳益胃为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临床用于劳倦伤脾,胃阳不振,表现为体重肢困、怠惰嗜卧、恶风厥冷、口苦舌燥、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用升阳益胃汤等。
-
长清降浊汤
处方:柴胡8克,升麻6克,桔梗9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功能主治:升清降浊。主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化失司,膀胱不利。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洪广槐方
-
气为血帅
气为血帅指气对血的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行血亦行,气虚血亦虚,气滞血亦滞。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故曰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治疗上,补气摄血,行气活血、益气固脱等都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
阳精
阳精是指天地间温热的精气。《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夭。”
-
胃弱恶阻
胃弱恶阻病名。恶阻证型之一。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弱,孕后冲脉气盛,使胃失和降而上逆所致。症见脘闷腹胀,呕吐不食,或食入即吐,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倦怠乏力,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六君子汤加枇杷叶、藿香、旋覆花、砂仁、枳壳。
-
痧胀
痧胀病名。又名痧气、痧秽。见《痧胀玉衡》。其症先吐泻,后心腹绞痛;或先心腹绞痛而后吐泻,胸膈作胀,头目不清,遍身肿胀,四肢不举,舌强不语。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
-
弱痰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弱痰汤组成:人参1钱,茯苓5钱,荆芥1钱,苡仁1两,陈皮5钱,天花粉3钱,枳壳3分,白芥子2钱。主治:胃气怯而水旺,水流胁下,咳唾引痛,吐痰甚多,不敢用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上能消膜膈之痰,下能逐肠胃之水,助气则气旺而水降矣。
-
肝逆头痛
肝逆头痛病证名。《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证治准绳·杂病》:“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证见头痛目眩,耳聋,颊赤,胁肋胀痛,脉弦。治宜疏肝降逆,用沉香降气散、小柴胡汤等方。参见肝阳头痛、气逆头痛条。
-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温热经纬》卷五: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处方: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功能主治:清胃化湿,理气降逆。治湿热呕吐。摘录:《温热经纬》卷五《温热经纬 三时伏气外感篇》:方名: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组成:黄连、竹茹、橘皮、半夏。主治:幼儿脾胃失伤,呕逆者。各家论述:王士雄: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
-
郑芝龙
郑芝龙(?-1661年)明末清初将领。字飞黄(一作飞皇、飞虹)。福建南安人。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受招抚,累官总兵。后降清,因其子郑成功据台湾不降,芝龙被杀。今有题为郑氏所辑《金枪跌打接骨秘方》,首列“金枪赋”,以五行生克论说创伤,嫌其牵强。后列跌打部位图及诊治方法。
-
五味子蜜丸
9):组成:北五味子(陕西产,烘干或阴干)。1丸(相当于生药1至2钱)。谷丙转氨酶值降至正常后,可酌情减半量服用。对个别疗效不明显的病例,亦可加大剂量,每次可服1.5~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g。
-
人参泻心汤
概述:人参泻心汤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方。组成:人参、干姜、白芍药各二钱,黄连、黄芩各一钱五分,枳实一钱。主治:治上焦湿热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
-
降子汤
别名:降子散处方:当归1两,人参5钱,川芎5钱,红花1钱,川牛膝3钱,柞木枝1两。功能主治:交骨不开难产。各家论述:此方用人参以补气,芎、归以补血,红花以活血,牛膝以降下,柞木枝以开关解骨,君、臣、佐、使,同心协力,所以取效如神,在用开于补之中也。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下
-
六纪
六纪为运气术语。指六气之纪。即六气的上下升降,升天三年必降,下降三年必升。这样升降往来称为六纪。《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也。”
-
降火明目丸
处方:黄连(酒炒)、黄芩(炒)、黄柏(炒如褐色)、栀子(连皮捣,炒)、甘菊各等分。制法:为末,清水滴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目病发散过多而火不降。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摘录:《眼科阐微》卷三
-
坤元是保
《坤元是保》妇科著作。宋·薛轩撰于1165年。此书仅见近代传抄本。上卷简论诊脉法、妇科疾病、病因及月经胎产诸病的证治。下卷载女科方100首。方剂名均按“降都春”(词曲牌名)一阕中的韵文依次编目,可供临床参考。
-
冷冻针灸疗法
冷冻针灸疗法是运用电子冷热针灸仪在穴位上给予寒冷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凡属阴虚火旺、阳热炽盛的各种疾患,均可应用冷冻针灸疗法,该法取穴应少,配方要精,宜尽量选取躯干及手足部的穴位。运用时根据滋阴与降火的作用不同,分别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时间。15℃之间,时间稍长,约20~
-
刘文泰
刘文泰为明代医官。贯里不详。宪宗时任太医院院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劾,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因弹劾王恕又降为御医。该书以《政和本草》为蓝本,载药1815种,分24项,並予提要解说。后因孝宗患热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烦躁不安而殁。后虽免死遣戍,而《本草品汇精要》存内府。
-
升降饮
《医林纂要》卷十:组成:韭菜汁、童便。功效:祛瘀血。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和酒少许饮之。各家论述:韭菜汁能补元阳,滋阴血,鼓舞生气,自下而升;童便能补少阴,决三焦,涤荡瘀热,自上而降。阴阳理而瘀血自行,且能滋补正气而至易至简,勿以贱忽之。
-
燥热伤肺
燥热伤肺为病机。指燥热犯肺,耗伤肺阴,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苔薄白而干,脉浮细而数。常伴潮热、头痛、大便秘结等。治宜轻宣润燥。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
肺失清肃
肺失清肃为病机,指肺的肃降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因外感、内伤等伤及肺脏,影响肺气的清肃下降,出现咳嗽、痰多、气促、胸膈胀闷等症候。久患咳嗽的病人,肺气损伤,肃降失常,可进一步导致肺气上逆。治疗须在辨证求因的基础上,结合宣肺、降气之法。
-
温阳通痹汤
处方:附子9克,炒山楂9克,细辛6克,大黄15克,代赭石30克,莱菔子(炒)30克,枳壳12克,川朴12克。功能主治:温阳运脾,通降逐积。主脾胃肠通降失权,中阳受阻,运化失司。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胃肠减压后服。摘录:田广秀等方
-
肾小管
肾小管是起于肾小囊,全长约50~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构成“U”形髓袢,依其走行方向分为降支和升支,降支可伸入髓质,升支从髓质又进入皮质,与远端小管曲部相连,肾小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除输送原尿外,还有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功能,对尿的生成和浓缩起重要作用。
-
金气肃降
金气肃降生理学名词。指肺气肃降。肺主气,属金,金性肃降,肺亦有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故称。肺气肃降,则气道能畅,呼吸正常,皮毛滋润,三焦水道通调;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咳嗽痰多。
-
痞满·肝胃不和证
痞满·肝胃不和证(abdominaldistentionandfullnesswithsyndromeofdisharmonybetweenliverandstomach)是指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善太息,纳呆,大便不爽,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痞满证候。
-
再现寄生虫病
再现寄生虫病(re-emergingparasiticdisease)是指一些已被人们所认识且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但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
-
胃气上逆证
胃气上逆证为证候名。指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嗳气,呃逆,呕吐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绿豆蒜汤
概述:绿豆蒜汤以大蒜瓣、绿豆、冰糖为主要原料,具有清肝火,降血压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面赤、头痛、眩晕、爱发脾气者。原料:大蒜瓣50枚(50岁以下者按l岁l枚计算),绿豆100克,冰糖适量。做法:大蒜剥去外皮,绿豆洗净,同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用武火煮沸,改文火炖熟,加冰糖使之溶化。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宣肺利水
宣肺利水为治法。指用具有宣通肺气、渗湿利水作用的方药,治疗肺失宣降所致皮水、风水等病证的治法。
-
小儿呕吐·肝气犯胃证
小儿呕吐·肝气犯胃证(infantilevomitingwithsyndromeofliverqiinvadingstomach)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呕吐酸苦,或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刺激发作或加重,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易哭,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为常见症的小儿呕吐证候。
-
苦瓜芹菜汤
概述:苦瓜芹菜汤以苦瓜、芹菜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凉血,平肝明日,降脂降压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原料:苦瓜60克,芹菜200克。做法:将芹菜洗净、切段,与苦瓜共入锅,加水煎服。用法:每日1剂,可连服10日。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芥菜荠芹汤
概述:芥菜荠芹汤以芥菜、荸荠、芹菜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平肝,生津化痰,降压降脂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原料:芥菜、荸荠、芹菜各100克。做法:将芹菜、芥菜洗净,切碎;荸荠洗净、去皮。以上三物共入锅,加水适量,煎煮。用法:食菜饮汤,可常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苏梗陈皮茶
概述:苏梗陈皮茶以苏梗、陈皮、生姜、红茶为主要原料,具有理气和胃,降逆安胎的功效,适用于妊娠恶阻,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用法:将前3味剪碎,与红茶共以沸水焖泡10分钟,或加水煎10分钟即可。每日1剂,可冲泡2~代茶,温服。功效:苏梗陈皮茶具有理气和胃,降逆安胎的功效。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杜仲茶
概述:杜仲茶以杜仲、绿茶为主要原料,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的功效。用法:杜仲研末,用绿茶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3克。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何首乌茶
概述:何首乌茶以绿茶、何首乌、泽泻、丹参为主要原料,具有美容,降脂,减肥的功效。原料:绿茶、何首乌、泽泻、丹参各10克。用法:加水共煎,去渣饮用,每日一剂,随意分次饮完。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小儿咳嗽·肺气虚证
小儿咳嗽·肺气虚证(infantilecoughwithsyndromeoflungqideficiency)是指肺气虚弱,宣降失司,以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脉无力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
-
理气和胃
理气和胃为治法。指用具有理气行滞、和胃宽中作用的方药治疗胃失和降、胃气停滞证的治法。
-
寒痰阻肺证
寒痰阻肺证为证候名。指寒痰壅阻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或见哮喘痰鸣,畏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胃气上逆
胃气上逆为病机。指胃的通降功能障碍,胃气下降不及,反而逆上的病理变化。
-
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
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infantilecoughwithsyndromeofwind-heatinvadinglung)是指风热侵袭肺卫,肺失宣降,以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
-
奶麻·邪郁肺胃证
奶麻·邪郁肺胃证(roseolainfantumwithsyndromeofpathogenstagnatedinlungandstomach)又称奶麻发热期,是指邪侵肺胃,郁而化热,以突然高热,持续不降,咽部微红,轻微咳嗽、流涕,或伴纳呆、吐泻,精神良好,偶有惊惕,舌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常见症的奶麻证候。
-
气陷证
气陷证为证候名。指气虚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胃、肾、子宫等内脏下垂,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肺气虚
心肺气虚为证候名,心气与肺气俱虚的证候。心肺精气俱虚,心动失常,运血无力,并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的病理变化。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或由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症见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 白,甚或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等。治以补益心肺之气为主。
-
麻疹·邪犯肺卫证
麻疹·邪犯肺卫证(measles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adinglung-defensephase)又称疹前期,是指麻毒时邪侵袭肺卫,肺失宣降,以发热咳嗽,微恶风寒,喷嚏流涕,咽喉肿痛,两目红赤,泪水汪汪,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黏膜粗糙,贴近臼齿处出现细小白点,周围红晕,舌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为常见症的麻疹证候。
-
外感燥痰
外感燥痰为病证名。亦称火痰。《症因脉治·外感痰症》:“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也。”多因时令燥热之气干犯肺胃所致。治宜清热润燥、降火化痰为主。如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等方。见《症因脉治》卷二。
-
妊娠恶阻·痰湿阻滞证
妊娠恶阻·痰湿阻滞证(hyperemesisgravidarumwithsyndromeofstagnationandblockadeofphlegm-damp)是指素体痰盛,孕后经血壅闭,冲气挟痰饮上逆,胃失和降,以妊娠呕吐痰涎,口淡而腻,胸腹满闷,肢体困重,纳呆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恶阻证候。
-
夏至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为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气至极之时,此后阳气逐渐衰降,阴气逐渐旺盛。《素问·脉要精微论》:“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