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璐
概述:张璐(1617-1699年),清初医学家。字路玉,号石顽老人。另有《诊宗三昧》专述脉诊之理,亦有创见;其《张氏医通》则仿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列,采撷古经方论及时贤之名言,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之方论,参以己见,为论杂病之重要医著,其中部分由其子张登、张倬、张以柔最后完成。
-
伤寒大成
《伤寒大成》为丛书名。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著,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金针拔障术
“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此外,明王肯堂的《证论准绳》(一六零二年)、明末清初傅仁宇的《审视瑶函》(一六四四年)、清张璐的《张氏医通》(一六九五年)以及吴谦等集体编撰的《医宗金鉴》(一七四二年)等书,均对金针拔障术有介绍。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
-
张氏医通
清·张璐撰于1695年。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1949年后有排印本。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
-
伤寒绪论
《伤寒绪论》为书名。清·张璐撰。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后得《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
-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为书名。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汇明其源流…”又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
-
杨时泰
杨时泰清代医家。字贞颐、穆如。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己卯(1819年)进士。尝任山东莘县知县。工于医,于周慎斋、张璐等之医书、医理,均极推崇。精于脉诊,以之断病情,测病之寒热、虚实。处方仅数味,即可奏效。后得到刘若金《本草述》,对之进行深研,历六年而自撰《本草述钩玄》三十二卷,现有刊本行世。
-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现存初刊铅印本及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邵荣世
邵荣世,1943年7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学医时间:1960年从医时间:1966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东垣、张璐、张泽生。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张氏医通》、《张聿青医案》、《丁甘仁医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痰饮恶寒
《证治汇补·恶寒》:“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营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并提出“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的治法。张璐则以指迷茯苓丸主治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的病证。一般而言,痰饮咳嗽宜以通阳化痰为大法,亦可斟酌病情,选用二陈汤、苓桂苓甘汤等方。
-
传统医德
在中国医学史上,几乎所有医学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论述医德,如《黄帝内经》中的“疏五过论”与“征四失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张璐的《张氏医通·医门十戒》等。阿拉伯的《迈蒙尼提斯祷文》也是很有影响的传统医德专著。
-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为书名。即《诊宗三昧》。清·张璐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6篇,叙述脉位、脉象、经络;7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8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12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具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
周学海
周学海清代医学家(1856-1906年)。浙江建德人。著有《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各两卷(后人合刊为《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仰慕宋元诸家,对史堪、张元素、刘完素、滑寿之说,皆有评注。服膺张璐、叶桂,证治每取张说,曾评注叶著《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
-
郑重光
郑重光(1638-1716年)清代医家。叹时医之术不精,遂博览《内经》以下诸医书,彻悟医理,治病有奇效。临证详慎周密,于伤寒、温病尤多发明。尝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其繁复,增入喻昌、张璐、程郊倩诸家之说,附以己见,撰《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1705年)以补方氏之未备。又参校柯琴《伤寒论翼》两卷。
-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为舌诊著作。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是继《伤寒金镜录》之后的舌诊专著,共记载137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指张登之父张璐)治案所记,及己所经历,共得120图”。其中包括白、黄、黑、灰、红、紫等多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
-
千金方衍义
《千金方衍义》为书名。清·张璐撰。刊于1698年。本书对《备急千金要方》进行校勘,并就其中收载的方剂(不包括其中的医论、药物和针灸),予以注释发挥(即所谓“衍义”)。此外,书中还阐述了立方法则中的“反用、激用之法”。对于某些峻利药物之方剂,尤能斟酌南北风气之不同,人身禀赋之强弱而予以化裁。
-
本经逢原
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脏器、虫、龙蛇、鱼、介、禽、兽、人32部,收集药物约700余种。每种先记其性味、产地、炮制,次记以《本经》原文(不属于《本经》药物者除外),又次为发明,杂引各家之说及附方。
-
善恐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脏气伤损所致,尤以肾伤、心神浮越为常见。《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恐病由心者,宜镇其神,宜定志丸加金银箔、琥珀、犀角、龙齿等。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对肾伤而善恐者,以补精髓为大法用六味地黄加枸杞子、远志;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参见恐伤条。
-
马良伯
马良伯为晚清医家,字冠群,孟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撰《医悟》一书,主要采集和仿照王肯堂、张璐、程钟龄等名家有关著述,论述脉法、望诊、伤寒、杂证、妇、外科等,并附治方。其外科方,半数出自家传。另有《伤寒集注》、《伤寒类编》各9卷。
-
脾虚秘
脾虚秘病证名。指脾虚所致之便秘。《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脉多弦缓,宜补中升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张璐主张以补中益气汤倍升、柴、当归,煎成后调生蜜、麻油,认为此方妙在“清气一升,浊气自降”(见《张氏医通·大便不通》)。参见虚秘条。
-
马冠群
马冠群即马良伯。马良伯为晚清医家,字冠群,孟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撰《医悟》一书,主要采集和仿照王肯堂、张璐、程钟龄等名家有关著述,论述脉法、望诊、伤寒、杂证、妇、外科等,并附治方。其外科方,半数出自家传。另有《伤寒集注》、《伤寒类编》各9卷。
-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著作。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又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张氏医书七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