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是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每个染色单体是由一条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经过紧密盘旋折叠而成。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两者在着丝粒(centromere)部位相互结合。
-
GB 15193.6—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193.6—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01月28日发布,自2015年05月01日起实施,同时替代代替GB15193.6—2003《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倍的染色单体。c)一次最大灌胃剂量,连续染毒14d。
-
GBZ/T 240.13—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13部分:哺乳动物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是否在每个采样时间点均设置阴性对照,可依据动物间的变异和历史对照资料中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频率判断。一般可选急性经口1/2LD50为高剂量组。将含有许多精子和减数分裂的上清液仔细吸去,留下的曲细精管,重新用10mL低渗液处理10min~精原细胞试验每组动物分别计算染色体结构畸变细胞百分率。
-
GBZ/T 240.12—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12部分: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第43部分:神经毒性筛选组合试验;第二次采样时间点仅需设置高剂量。受试样品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数增加或异常中期分裂相增加,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性差异,并呈剂量一反应关系或在一个受试样品组出现染色体畸变细胞数明显增高时,并经重复试验证实,即可认为染色体畸变试验阳性。
-
后期
后期是有丝分裂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着丝粒分开,染色单体移向两极。在后期的开始阶段,每一染色体的着丝粒在纺锤体微管的作用发生断裂,进而造成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在后期A,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动粒微管的去装配产生的,此时的染色体运动称为向极运动。
-
着丝粒
即使是局限型着丝粒,在减数分裂期也往往看不到原缢痕。在局限型着丝粒部位,无论是用四氧化锇固定和铁矾苏木精染色,还是用富尔根染色,在一条染色单体中都是由一个或者二—四个富尔根染色阳性的小粒及与此小粒相连接的细丝组成,而且有异染色质与着丝粒部位相邻。
-
WS/T 615—2018 辐射生物剂量估算 早熟染色体凝集环分析法
4.2.6固定:每离心管中加入8mL固定液,轻轻吹吸混匀,室温固定20min,250g离心10min,弃上清液。8质量控制:8.1进行早熟染色体凝集制备与分析的实验室应有2名(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和细胞遗传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早熟染色体凝集环显微镜下分析技术。A.1.3光学显微镜:用于分析早熟染色体凝集环。
-
GBZ/T 240.9—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9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结束后,吸去含受试样品的培养液,用Hanks液洗细胞3次,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放回培养箱,于24h或48h内收获细胞。4h,加入细胞分裂中期阻断剂(如用秋水仙素,作用时间为4h,终浓度为1μg/mL)。用电动匀浆器制成肝匀浆,再在低温高速离心机上,在4℃条件下,以9000g离心10min,取其上清液分装于塑料管中。
-
裂隙
裂隙是指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损伤的长度小于一个染色单体的宽度,为染色单体的最小错误排列。
-
灯刷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是较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卵母细胞中的一类形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通常出现在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双线期(diplotenestage),为二价体,两条同源染色体通过几处交叉而相连,含四条染色单体。转录过程中由于基质之厚薄和转录RNA分子之长短不同,侧环具有粗细变化之过程。
-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生殖细胞产生配子的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子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可分为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Ⅰ持续时间长,结构变化复杂,通常又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居赤道面两侧。
-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细胞周期的丝裂期(M期)进行的分裂活动。据形态变化的特征,通常将有丝分裂分为前期、早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DNA合成情况,又可将间期划分成:G1期——此时没有DNA复制,但有RNA和蛋白质合成。末期I:进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在后期Ⅱ,染色体的行为发生重要变化。
-
黄曲霉毒素
20mg/l,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密度:相对密度(水=1);诊断: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半致死量(LD50):大鼠(雄100g)7.2mg/kg;
-
染色体倒位
染色体倒位(inversion)是由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了两次断裂,产生的断片颠倒1800后重新连接造成的。一个倒位杂合体如果着丝粒在倒位环的外面,则在减数分裂后期会出现“断片和桥”的现象,即一条染色单体的两端都有一个着丝粒,成为跨越两端的“桥”,同时伴随一个没有着丝粒的断片。
-
相关螺旋
相关螺旋relationalcoiling表示体细胞分裂期的二条子染色单体或减数分裂前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螺旋结构的一个术语。在数量分类学中,把采用OTU(操作性分类单位)间的相关称为Q技术,把采用形质间的相关的作法称为R技术。在R技术中是重视形质的,是多变量形质解析(multivariatecha-racteranalvsis)的一种手法。
-
粗线期
粗线期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紧接偶线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已完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不久,这些紧靠着的一对染色体各自明显地发生纵裂,各自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成为四重结构。这种DNA与偶线期合成的DNA不同,它没有特异性。
-
染色单体型畸变
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aberration)是指染色体结构损伤,表现为染色单体断裂或染色单体断裂重组的损伤。
-
精子
人和极大部分多细胞动物的精子发生于睾丸的曲细精管,管内的生精上皮具有两种细胞:大量为处于各级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少量为柱状支持细胞。由原始、未分化的早期精原细胞进行分裂繁殖。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每个染色体分成两个染色单体,然后分到精子细胞内。新形成的精子在附睾内约仪停留2周,继续发育成熟,获得受精能力。
-
姊妹染色单体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chromatids)指由染色体复制,而从同一染色体所产生的相同的染色单体。
-
变异
现在把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内部主要因素为基因,因为基因通常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复制而遗传下去,所以由于基因型不同所引起的变异才是真正的遗传变异。二是在强烈理化因素影响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三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配和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而造成的基因重组合。
-
凝集期
细线期(leptotenestage)是减数分裂前期Ⅰ的一个时期,又称凝集期(condensationstage)。此期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逐渐见到染色体,染色质在凝集前已复制,但仍呈单条细线状,看不到成双的染色体。对玉米细胞的减数分裂的研究发现,玉米细线染色体的端粒开始是分布在整个细胞核中,在邻近细线期结束时,端粒定位到核膜的内侧。
-
非整倍体
非整倍体是染色体组中比正常二倍体增加或减少个别染色体的个体。这样的卵子与正常精子(1n=23)结合,发育成“先天愚型”(2n1=47)。非整倍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初级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不正常所致,如后期Ⅰ的同源染色体不分开或后期Ⅱ两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结果形成(n1)和(n-1)两类异常配子。
-
核内复制
核内复制是指在DNA复制的S期之后,细胞核未进行有丝分裂就开始了另一个S期的过程。其结果是染色体有4、8、16…倍的染色单体。
-
前期
前期(prophase)前期是有丝分裂的第一期,该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质凝缩成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连接而成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染色体。前期发生的主要事件有4种:染色体的凝集、分裂极的确定、核仁的消失和核膜的解体。
-
巴尔比尼氏环
巴尔比尼氏环是E.G.Balbiani(1881)在摇蚊唾腺染色体上发现的一种构造,整个蛹期都可看到,是多线染色体上的巨大结节状的RNA疏松。了解得比较清楚的,是第四染色体上的这种构造。
-
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是存在于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唾腺细胞、肠细胞、气管细胞和马尔比基小管细胞中的巨大染色体。在个体发育特定阶段,多线染色体上有的带纹疏松而膨大,形成胀泡(puff),更大的胀泡被称为巴尔比尼氏环(Balbianiring),是基因转录的形态指标。多线染色体来源于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
-
连锁基因遗传规律
利用具有这两种性状的亲本杂交,其测交结果如下表:亲本型和重组型百分数分别为:(40354032)/8368=96.4(%)(149152)/8368=3.6(%)*由于测交一代的表现型类型和比例直接反映F1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可知F1不仅产生亲本型配子AB和ab(占多数),还产生了重组型配子Ab和aB(占少数)。
-
抗着丝点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抗着丝点抗体分类: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测定抗着丝点抗体的测定原理:检测抗着丝粒抗体的常用方法是以Hep-2细胞为抗原片(肝细胞片呈现的荧光弱)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也有人采用免疫印迹法和用重组CenP-B抗原建立的ELISA法测定抗着丝粒抗体,但建立10余年来一直未能普及。
-
基因倍增
基因的重复倍增在进化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多基因家族是多种基因组中常见的组分。其发生的机制与同源染色体的不等交换相同,差别的只是涉及单条染色体的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菌和一些单倍体生物的DNA复制泡(replicationbubble)中,二条子DNA分子之间可能发生不等重组而造成一部分DNA序列或基因的重复。
-
微核
微核(micronucleus)是指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有规律地进入子细胞形成细胞核时,仍然滞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条染色体。它在末期以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而形成,因比主核小,故称为微核。
-
末期
末期(telophase)是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后,染色单体分别移到纺锤体的两极并重新形成核膜的时期。该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解螺旋形成细丝,核膜小泡重新包围两组染色体,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核膜和新的细胞核。
-
细线期
细线期(leptotenestage)是减数分裂前期Ⅰ的一个时期,又称凝集期(condensationstage)。此期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逐渐见到染色体,染色质在凝集前已复制,但仍呈单条细线状,看不到成双的染色体。对玉米细胞的减数分裂的研究发现,玉米细线染色体的端粒开始是分布在整个细胞核中,在邻近细线期结束时,端粒定位到核膜的内侧。
-
硫酸(二)甲酯
急性中毒:短期内大量吸入,初始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经数小时至24小时,刺激症状加重,可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或痉挛、咳嗽、胸闷、气急,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致窒息、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症,并可并发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大鼠静脉最小中毒剂量20mg/kg(妊娠期15日)致癌阳性。
-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是近年来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新方法。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临床意义:接触或服用某些有致变作用的药物或化学物质,以及某些病毒感染和短波射线辐射后,可致SCE升高(与正常对照比较)。
-
染色体型畸变
染色体型畸变是指染色体结构损伤,表现为在两个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点均出现断裂或断裂重组的改变。
-
终变期
终变期(diakinesis)前期I的最后一个阶段,又称再凝集期(recondensationstage)。此期染色质又被包装压缩成染色体。大多数核仁消失,四分体均匀地分布在核中。染色体交叉逐步向染色体端部移动,称为端化(terminalization)。最后四分体只靠端部交叉使其结合在一起,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
重铬酸钾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吸入后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出血、声音嘶哑、鼻粘膜萎缩,有时出现哮喘和紫绀。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肝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00μg/皿。生殖毒性:小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1710mg/kg(孕19天),致胚胎发育迟缓,面部发育异常。
-
基因
基因(gene)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指位于染色体上特定座位并可进行自身复制的DNA多肽片段。而两股之间则是依靠两者的碱基成分按互补规律分别配对结合,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借两个氢键连接,鸟嘌呤(G)与胞嘧啶(C)借三个氢键连接,形成一条双螺旋梯形结构,故称为DNA双螺旋。
-
重建核
重建核是指在有丝分裂中期或后期由于核错误分裂,子染色体未分配而形成的一个核。其结果,是形成染色体数加倍的核。其原因是由于在减数分裂中,由一价染色体、染色单体桥等所造成的染色体的延迟。在体细胞分裂中,可用秋水仙碱人为地引起重建核。
-
CEN序列
CEN序列centromericsequence是真核生物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两个染色体附着的区域,含有11个高度保守的碱基序列:TGATTCCGAA,功能是形成着丝粒,均等分配两个子代染色单体。
-
遗传因子
基因(gene)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指位于染色体上特定座位并可进行自身复制的DNA多肽片段。而两股之间则是依靠两者的碱基成分按互补规律分别配对结合,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借两个氢键连接,鸟嘌呤(G)与胞嘧啶(C)借三个氢键连接,形成一条双螺旋梯形结构,故称为DNA双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