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碳分压
概述:二氧化碳分压在医学上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记作PCO2。过度通气则减低。升高: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上呼吸道阻塞、肺泡通气不足、呼吸功能减退、二氧化化碳在体内积聚,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水肿、肺心病、大面积肺不张、严重哮喘发作、胸廓胸膜疾病等,均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
二氧化碳分压(Pa CO2)
别名:PaCO2正常值:新生儿3.6~6.4kPa女4.3~化验结果意义:增加: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如吸入高浓度的CO2气体、支气管-肺疾病、气道阻塞、中枢性呼吸衰竭、重症甲减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代谢性碱中毒。降低: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水杨酸盐类、高热、颅脑损伤等所致的通气过度等。
-
PCO2
概述:二氧化碳分压在医学上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记作PCO2。过度通气则减低。升高: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上呼吸道阻塞、肺泡通气不足、呼吸功能减退、二氧化化碳在体内积聚,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水肿、肺心病、大面积肺不张、严重哮喘发作、胸廓胸膜疾病等,均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与二氧化碳分压关系的曲线。所以其纵坐标不用饱和度而用浓度来表示。上一曲线为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容积百分比,下一曲线为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容积百分比,在同样二氧化碳分压情况下,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容积百分比较小,即在氧合血红蛋白影响下,二氧化碳容易从HCO3-释放出来。
-
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是肺泡和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之间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为气体分子顺其分压差趋向平衡的方向。肺泡上皮细胞膜;反之,当肌肉运动时,组织耗氧量增加,产二氧化碳也增加,组织中氧分压减小而二氧化碳分压高,有利于氧从毛细血管动脉端弥散入组织,也有利于二氧化碳从组织向毛细血管弥散,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
慢性呼吸衰竭
由于起病缓慢,多数病人经代偿适应,尚能从事日常活动。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而慢性高碳酸血症,并无通气量相应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与呼吸中枢反应性迟钝、通过肾脏对碳酸氢盐再吸收和H+排出,使血pH值无明显下降,还与患者气阻力增加、肺组织损害严重,胸廓运动的通气功能减退有关。
-
剩余碱
概述:剩余碱是指在温度37℃、二氧化碳分压40mmHg、血氧饱和度100%的标准条件下,血浆或全血的pH值滴定至7.4时所需要的酸或碱量。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一般为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1)增多:代谢性酸中毒BE负值减少,代谢性碱中毒BE正值增大,呼吸性酸中毒代偿时BE正值略增加。(2)减少:缓冲碱减少。
-
肺泡换气不足综合征
概述:肺泡通气低下综合征(alveolarhypoventilationsyndrome)系指肺泡的换气量不能适应组织代谢水平的需要,结果肺泡中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相关药品:氧、二氧化碳、氨丁三醇、乙酰唑胺相关检查: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细胞比容
-
肺泡通气低下综合症
概述:肺泡通气低下综合征(alveolarhypoventilationsyndrome)系指肺泡的换气量不能适应组织代谢水平的需要,结果肺泡中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相关药品:氧、二氧化碳、氨丁三醇、乙酰唑胺相关检查: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细胞比容
-
过度换气综合征
很多器质性疾病,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充血性心衰、代谢性酸中毒、发热等,都可伴随过度通气状态,血气分析示PaCO2降低,但不属于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范畴。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诊断:1.病史,本征常见于女性,具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诱发精神紧张的因素。必要时给予谷维素、溴剂、镇静剂等药物配合。
-
过度通气综合症
很多器质性疾病,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充血性心衰、代谢性酸中毒、发热等,都可伴随过度通气状态,血气分析示PaCO2降低,但不属于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范畴。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诊断:1.病史,本征常见于女性,具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诱发精神紧张的因素。必要时给予谷维素、溴剂、镇静剂等药物配合。
-
换气过度综合征
很多器质性疾病,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充血性心衰、代谢性酸中毒、发热等,都可伴随过度通气状态,血气分析示PaCO2降低,但不属于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范畴。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诊断:1.病史,本征常见于女性,具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诱发精神紧张的因素。必要时给予谷维素、溴剂、镇静剂等药物配合。
-
三羟甲基甲铵
急用时,可先给7.28%溶液2~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及慢性肾性酸中毒患者忌用。5.可使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故用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给氧。9.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主要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过快之故。
-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急用时,可先给7.28%溶液2~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及慢性肾性酸中毒患者忌用。5.可使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故用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给氧。9.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主要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过快之故。
-
三羟甲基甲胺
急用时,可先给7.28%溶液2~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及慢性肾性酸中毒患者忌用。5.可使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故用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给氧。9.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主要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过快之故。
-
肺泡通气低下综合征
概述:肺泡通气低下综合征(alveolarhypoventilationsyndrome)系指肺泡的换气量不能适应组织代谢水平的需要,结果肺泡中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相关药品:氧、二氧化碳、氨丁三醇、乙酰唑胺相关检查: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细胞比容
-
萨姆
急用时,可先给7.28%溶液2~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及慢性肾性酸中毒患者忌用。5.可使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故用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给氧。9.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主要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过快之故。
-
氨基丁三醇
急用时,可先给7.28%溶液2~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及慢性肾性酸中毒患者忌用。5.可使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故用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给氧。9.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主要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过快之故。
-
缓血酸胺
急用时,可先给7.28%溶液2~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及慢性肾性酸中毒患者忌用。5.可使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故用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给氧。9.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主要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过快之故。
-
通气功能测定
操作名称通气功能测定测定项目及方法每分钟静息通气量(MV)即静息状态下每分钟所呼出的气量。接通呼吸管后作平静呼吸,待平稳后测得潮气曲线,记录每分钟呼吸频率(f),即可计算得MV=VT×f。并同步连续记录呼气时间,通常报告第1秒用力呼气溶积(FEV1),并计算FEV1占FVC比值(FEV1/FVC%)。气速指数(AVI)参考值:正常1.0;
-
缓血酸铵
急用时,可先给7.28%溶液2~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及慢性肾性酸中毒患者忌用。5.可使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故用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给氧。9.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主要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过快之故。
-
氨丁三醇
注意事项: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重,可引起低血糖、低血压、手足搐搦症、高血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镍盐取本品1g,加水10ml溶解后,加氨试液1ml与丁二酮肟试液2ml,放置10分钟,如显色,与标准镍溶液(精密称取硫酸镍铵0.6730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
过度通气综合征
很多器质性疾病,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充血性心衰、代谢性酸中毒、发热等,都可伴随过度通气状态,血气分析示PaCO2降低,但不属于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范畴。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诊断:1.病史,本征常见于女性,具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诱发精神紧张的因素。必要时给予谷维素、溴剂、镇静剂等药物配合。
-
呼吸衰竭
概述:呼吸衰竭是指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二.查体发现:可有紫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三.辅助检查:(1)血气分析;
-
窒息
口腔颌面部损伤后发生窒息的原因有两类,即呼吸道上端阻塞和误吸入血液、诞液、呕吐物或异物等,因此可分为阻塞性窒息和吸入性窒息。窒息的发展可分为叁个阶段:①因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引起短时间内呼吸中枢兴奋加强,继而呼吸困难,丧失意识;临床表现1.烦燥不安、出汗、鼻翼煽动、喉鸣音;2.面色苍白、口唇发绀;
-
颈动脉体
动脉血液的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H浓度增加等,可以刺激化学感受器,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感受动脉血缺氧是十分重要的。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沿窦神经传导至延髓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呼吸系统(主要)和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
单纯性肥胖
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有明确病因者为继发性肥胖。临床表现1.低换气综合征:气促、脉快、无力、易倦、嗜睡、紫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动脉氧饱和度下降。2.肥胖症的合并症: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高血压、胆石症、脂肪肝、骨关节炎。2.标准体重测定: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
-
血液酸碱度测定及气体分析
操作名称血液酸碱度测定及气体分析准备采血部位最好采动脉血,常用部位为桡、肱、股动脉。弃去第一滴血,让血流尽快自然流出直接进入并充满肝素化的毛细玻璃管内(毛细玻璃管先用50U/ml肝素充满,于60-70℃干燥备用),然后向玻璃管内置一特制小钢针,再用橡皮帽密封两端。27mmol/LBE(剩余碱)±3mmol/LBB(缓冲碱)45~
-
气体分压
可从总的大气压力及其在大气中的容积百分比计算而得。如干燥肺泡气总压力在标准情况下应为760-47=713mmHg。肺泡气中,氧容积约占14.3%。肺泡气和血液、组织中气体分压表中示出,混合静脉血中氧分压比肺泡气的约低62mmHg(102—40),而其二氧化碳分压则高于肺泡气6mmHg(46—40)。气体的分压差是呼吸气体交换的动力。
-
Ⅱ型呼吸衰竭
Ⅱ型呼吸衰竭是指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60mmHg,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分压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Ⅱ型呼吸衰竭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紫肿型、肥胖低通气综合征以及神经肌肉疾病所致之呼吸肌麻痹。
-
Ⅰ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是指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Ⅰ型呼吸衰竭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
-
通气/血流比值测定
操作名称通气/血流比值测定方法及内容肺内有效气体交换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和充分的血流量,两者应保持恰当的比值(约4/5左右)。肺血流量测定需作心导管检查或放射性核素等方法,临床不易做到。因此,目前通常用公式计算。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患者,计算结果会有较大误差,应直接测定CaO2和CvO2。
-
ABC三部曲
初级心肺复苏,是呼吸循环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一般都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件。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脏和脑)的血液灌流和供氧。有效的人工呼吸,应能保持病人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接近正常。单人复苏时,心脏按压15次进行口对口呼吸两次,双人复苏时,心脏按压5次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
-
动脉血CO2分压
英文名:arterialbloodcarbondioxidepartialpressure别名:二氧化碳分压;45mmHg)化验结果意义:(1)增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中枢疾病吗啡或巴比妥中毒、大脑器质性疾病等,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蓄积、可能为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或为代谢性碱中毒的呼吸代偿。
-
先天性肺发育不全
疾病别名Congenitalaplasiaoflung疾病代码ICD:Q33.3疾病分类呼吸内科疾病概述肺先天性发育不全可根据其发生程度分为3类:肺未发生(agenesis):一侧或双侧肺缺如;可伴有胸廓发育不良,脊柱侧凸和膈疝。3.肺功能检查肺功能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顺应性减低和气道阻力增加。并发症并发肺部感染。流行病学目前尚无资料。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疾病分类:呼吸内科疾病概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因阻塞因素造成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管腔的扩大和破坏,即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囊和脚泡膨胀、破裂、融合,肺脏呈过度充气的病理状态。3.心电图检查注意有无低电压表现。69%Ⅲ级(重)FEV1≤50%治疗方案:1.对症治疗解痉平喘,止咳祛痰,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
-
标准重碳酸盐
标准重碳酸盐(standardbicarbonate)即“SB”,是指医学上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温度37℃、血氧饱和度100%、二氧化碳分压40mmHg的标准条件下测得的HCO3-含量。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状态。SB增高,提示代谢性碱中毒;SB降低,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
慢性阻塞性肺病气肿型
慢性阻塞性肺病气肿型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红喘型、慢性阻塞性肺病PP型,是指肺气肿病变显著、支气管病变不严重、临床以喘息症状为主的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病。X线胸片可见两肺透明度增加。通气功能虽亦有损害,但不如支气管炎型那样严重,肺泡通气量正常甚至有通气过度,因此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不明显,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
-
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炎型
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炎型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紫肿型、慢性阻塞性肺病BB型,是指支气管炎病变较重、肺气肿病变轻微、临床以紫绀和浮肿为特征的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测验通气功能明显受损,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易发展为呼吸衰竭和(或)右心衰竭,较早出现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