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型
带型是即染色体带型。经分带技术处理后,在染色体上所呈现的带纹反映了染色体的固有结构,可显示不同物种染色体的差异或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的差异。C带又称着丝粒异染色质带,由(M.L.Pardue)在1970年建立,是将中期染色体先经盐酸,后经碱(如氢氧化钡)处理,再用吉姆萨染色,显示的是紧邻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
-
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它的技术费用昂贵,对DNA的纯度和内切酶的质量要求很高。CAPS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己知位点的DNA序列资源设计出一套特异性的PCR引物(19—27bp),然后用这些引物扩增该位点上的某一DNA片段,接着用一种专一性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所得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染色并进行RFLP分析。
-
人二倍体细胞
人二倍体细胞株来源于正常人胎儿组织,主要用于培养病毒制备疫苗等。培养7天的上清液在同种细胞培养上盲传一代,观察14天,应无细胞病变,红细胞吸附试验应为阴性(在该试验的细胞维持液中,允许加入少量该细胞培养用的牛血清,以利细胞维持和观察)。用下列动物和鸡胚检查:乳鼠(24小时内)2窝最少10只成鼠12~
-
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又叫核型分析。选用分裂旺盛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制成染色体组型图,以测定各染色体的长度(微米)或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两臂长的比例(臂比),鉴别随体及副缢痕的有无作为分析的依据。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4)定量细胞化学方法。
-
R-带
R-带(Reverse-banding)即反带,染色体用磷酸盐溶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用吖啶橙或吉母萨染料进行染色,结果显示的带型同G-带明暗相间的带型正好相反,故称。
-
醛缩酶
英文名:aldolase别名:血清醛缩酶,ALD正常值:(1)比色法:新生儿:约为成人的4倍。5.54U/L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①明显上升: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型肌营养不良、骨骼肌广泛损伤、闭塞性动、静脉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肺梗死、发热、重度烫伤、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前列腺癌等。
-
Q带
Q带(Q-banding)又叫荧光分带法。用氮芥喹吖因(quinacrine)荧光染料染色,在紫外光激发下,显现明暗不同的带区,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碱基的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的优点是分类简便,可显示独特的带型。缺点是标本易褪色,不能做成永久性标本片。
-
肌营养不良症
疾病早期的肌纤维有再生现象,表现为肌浆的嗜碱染和肌核与核仁的增大、晚期病者,肌纤维极不规则,甚至消失,完全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各种不同类型之肌营养不良,在光镜上尚有细微差别,假胀大型萎缩肌纤维呈圆形,而肩肱型萎缩肌纤维呈角状,肢带型肌纤维之萎缩成角状,园形者均有。
-
血清丙酮酸激酶
概述: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酯和ADP转变成丙酮酸和ATP的磷酸基转移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两种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亚型。(3)肌原性疾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以及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病人,其血清PK活性明显升高,达对照值的1~
-
染色体分带
染色体分带(chromosomebanding)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bandingpatterns),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
T-带
T-带(terminal-banding)是对染色体末端区的特殊显带法。能够产生特殊的末端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