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
限制酶EcoRV(绿色)与其受质DNA形成复合物。其中一种称为外切酶,可水解位于DNA长链末端的核苷酸;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核酸酶为限制内切酶,可切割特定的DNA序列。螺旋酶是分子马达的一种类型,可利用来自各种核苷三磷酸,尤其是腺苷三磷酸的化学能量,破坏碱基之间的氢键,使DNA双螺旋解开成单股形式。
-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E.ColiDNApolymerase)主要有3种作用:①5’→3’的聚合作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的Klenow片段是完整的DNA聚合酶Ⅰ的一个片段,只有在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失去了5’→3外切酶活性。如果供给32P标记的三磷酸核苷酸,则可使DNA带上同位素标记。
-
单链DNA
大部分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但一经热或碱处理就会变为单链状态。单链DNA就是指以这种状态存在的DNA。单链DNA在分子流体力学性质、吸收光谱、碱基反应性质等方面都和双链DNA不同。某些噬菌体粒子内含有单链环状的DNA,这样的噬菌体DNA在细胞内增殖时则形成双链DNA。
-
“嘌呤型”三螺旋DNA
“嘌呤型”或嘌呤-嘌呤-嘧啶型(R·RY)三螺旋中,第三条嘌呤链以反平行于Watson-Crick双螺旋嘌呤链的方向缠绕到双螺旋的大沟上,专一性地与嘌呤链结合。结果显示,此三螺旋既不同于通常的A型也不同于B型DNA。然而与A型DNA不同的是双螺旋区的大部分核苷酸的糖环构象是S型而非N型,R·RY型三螺旋的详细结构仍需进一步研究。
-
碱基配对
碱基配对是核酸链间腺嘌呤和尿嘧啶(RNA)或胸腺嘧啶(DNA)以及鸟嘌呤和胞嘧啶的专一氢链结合。碱基配对是DNA和RNA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也是复制、转录作用的依据。碱基配对后形成碱基对(basepair,bp),常用作DNA分子的量度,如人类的线粒体DNA为16569bp。
-
分子间三链DNA
根据第三条链的来源,三链又可分为分子内和分子间两大类:分子内的三链DNA是由一条链通过自身回折形成的,分子间的又分为两种:①由一条单链与发夹结构或环状单链所形成,②由一条单链与线状双链形成。但不论何种结构,三链中两条化学同源的链(Pu与Pu,Py与Py)都是反平行的定位。
-
修复酶
修复酶repairenzyme是生物细胞为了保持遗传物质DNA的稳定.具有种种机构.DNA修复酶就是其中之一。修复酶的作用虽因DNA损伤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但代表性的修复酶有连接多聚核苷链缺口的DNA连结酶、可将多聚核苷链上生成的间隙填上的DNA聚合酶等。
-
基因倍增
基因的重复倍增在进化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多基因家族是多种基因组中常见的组分。其发生的机制与同源染色体的不等交换相同,差别的只是涉及单条染色体的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菌和一些单倍体生物的DNA复制泡(replicationbubble)中,二条子DNA分子之间可能发生不等重组而造成一部分DNA序列或基因的重复。
-
覆盖噬菌体属
中文名称:覆盖噬菌体属英文名称:Cortico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覆盖噬菌体科覆盖噬菌体属覆盖噬菌体属成员:假交替单孢菌噬菌体PM2(PseudoalteromonasphagePM2)覆盖噬菌体属基本特性:覆盖噬菌体属病毒形态为20面体(T=12或他),直径60nm,顶角有刷状突起,多层衣壳,无囊膜。
-
感受态细胞
感受态细胞野生型E.coli并不容易转化,这是由于细菌产生一种酶能迅速降解进入的外源DNA。那就是用化学方法处理细胞,使其改变膜对DNA的通透性。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基因工程的常规技术,它对于我们利用体外DNA重组技术来了解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功能特别重要。枯草杆菌中的转化属于自然转化,E.coli转化就属于工程转化
-
基因修补技术
他们合成了一个细小的分子,叫嵌合体,它含有DNA和少量RNA,能触发细胞正常DNA修补系统的活动。这种修补机制能仔细检查DNA,从而找出任何有错误的DNA,然后进行纠正。这种新的基因修补技术,可以为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症和囊肿性纤维化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可以治疗其他因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疾病。
-
遗传图谱
通过遗传重组所得到的基因在具体染色体上线性排列图称为遗传连锁图。它是通过计算连锁的遗传标志之间的重组频率,确定他们的相对距离,一般用厘摩(cM,即每次减数分裂的重组频率为1%)来表示。80年代后出现的有STR(短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分析和90年代发展的SNP(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分析。
-
嗅化乙锭
嗅化乙锭ethidiumbromide分子量394.33。是暗红色的色素,结合于双链DNA的碱基对之间.闭环状DNA较开环状或线状DNA对于该色素的结合能力低,所以在溴化乙锭存在下.可通过平衡离心,将闭环状分子从其他类型的DNA中分离出来。
-
胸腺核酸
胸腺核酸thymonucleicacid,thymusn-ucleicacid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旧称,也是核糖核酸(RNA)的旧称——酵母核酸的对应词。因为最初常用小牛胸腺来抽提和分离DNA,所以有胸腺核酸之名。小牛胸腺的DNA已作为市售的DNA而被广泛利用。
-
黏粒
黏粒英文cosmid,指带有黏端位点(C0s)的质粒。黏粒在克隆了外源DNA在体外包装成噬菌体颗粒后,可以感染宿主菌并在细菌内按照丸噬菌体DNA的方式环化起来。但黏粒载体不含有λ噬菌体的全部必要基因,因此不会使宿主菌裂解,无法形成子代噬菌体颗粒。黏粒自身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一般只有5~④能与有同源序列的质粒进行重组。
-
香蕉束顶病毒属
矮缩病毒属和BBTV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自然条件下能侵染一种棕榈科植物;能由香蕉脉管蚜传播;DNA-R有一个内部编码未知功能蛋白的5kDORF;CP和NSP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56%,MP和Clink的30%。BBTV侵染香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已确定宿主,症状包括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最特征性的是在假茎、小叶柄和叶片上形成暗绿色条纹。
-
布拉舍(Brachet)试验A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是由昂纳(P.G.Unna.1931)改良的佩彭海姆(A.Pappenheim,1899)的核酸鉴别染色法。用甲基绿与哌咯宁两种碱性染料的混合液浸染组织切片,核被染成绿色,而核仁和细胞质则被染成红色。根据布拉舍(1940~对于DNA的检测虽然比富尔根反应的特异性差,但对于同一材料则可鉴别出RNA和DNA。
-
转位因子
转位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系在始终保持一定结构下染色体DNA上转位DNA的单位。原核生物的转位因子包含插入序列(IS)、易位子(Tn)和噬菌体Mu等。作为标记基因已发现许多具有对α-氨基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等药物的耐性决定基因。在真核生物中已知在酵母菌、果蝇和玉米等有转位因子。
-
嵌入
嵌入指放线菌素、氨基吖啶等分子插入并结合到DNA链中相邻的碱基对之间,使DNA螺旋倒扭18°,以致增大了原为0.34纳米左右的碱基对的螺距,使整个分子的粘度增加,从而引起DNA的变性。由于这种机制放线菌素能抑制核酸的合成。
-
自发突变
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ion)指自然发生的突然变异。在营养条件好时,自发突变主要由DNA错误复制(misreplica-tion)形成的,但当DNA复制不存在或是明显降低时,认为它的形成与复制无关而与时间成正比(原因可能是自然发生的DNA损伤)的说法较有力。
-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是由昂纳(P.G.Unna.1931)改良的佩彭海姆(A.Pappenheim,1899)的核酸鉴别染色法。用甲基绿与哌咯宁两种碱性染料的混合液浸染组织切片,核被染成绿色,而核仁和细胞质则被染成红色。根据布拉舍(1940~对于DNA的检测虽然比富尔根反应的特异性差,但对于同一材料则可鉴别出RNA和DNA。
-
甲型脂毛噬菌体属
中文名称:甲型脂毛噬菌体属英文名称:Alphalipothri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脂毛噬菌体科甲型脂毛噬菌体属甲型脂毛噬菌体属成员:噬热变形杆菌噬菌体1(Thermoproteustenaxvirus1)甲型脂毛噬菌体属基本特性:甲型脂毛噬菌体属病毒粒子杆状,囊膜在电镜下看不到结构,囊膜包裹螺旋的核心。
-
甲基绿-哌咯宁染色法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是由昂纳(P.G.Unna.1931)改良的佩彭海姆(A.Pappenheim,1899)的核酸鉴别染色法。用甲基绿与哌咯宁两种碱性染料的混合液浸染组织切片,核被染成绿色,而核仁和细胞质则被染成红色。根据布拉舍(1940~对于DNA的检测虽然比富尔根反应的特异性差,但对于同一材料则可鉴别出RNA和DNA。
-
巴菲敌柯林
巴菲敌柯林是从Cephalosporiumaphidicola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双萜。是真核细胞DNA合成的特异的可逆的抑制剂,对RNA合成及蛋白合成无抑制作用。在三种真核细胞DNA多聚酶α(复制酶)、β(修复酶)和γ(线粒体DNA复制酶)中,只抑制α。分子量为338,难溶于水,可溶于二甲亚砜和乙醇。
-
非组蛋白
非组蛋白是指细胞核中组蛋白以外的酸性蛋白质。非组蛋白不仅包括以DNA作为底物的酶,也包括作用于组蛋白的一些酶,如组蛋白甲基化酶。此外还包括DNA结合蛋白、组蛋白结合蛋白和调节蛋白。由于非组蛋白常常与DNA或组蛋白结合,所以在染色质或染色体中也有非组蛋白的存在,如染色体骨架蛋白。
-
T5样噬菌体属
病毒粒子头为20面体,直径约为80nm,肠杆菌噬菌体T5的尾大小为180×9nm,弧菌噬菌体ф149的尾大小为160×9nm,有一个亚末端盘,亚盘具有3个120nm长的扭曲丝和一个直的50nm长丝尖端。病毒粒子相对分子质量为114×106,CsC1I浮力密度为1.53g/cm3,S20w为608S。
-
淋巴囊肿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编码DNA聚合酶、DNA甲基转移酶和蛋白激酶等。本属成员感染比目鱼(flouder)和鲽鱼(dab)等
-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英语:Geneexpression,又称基因表现,有时直接以表现或表达来称呼)是基因中的DNA序列生产出蛋白质的过程。在特定时间里,很大一部分DNA并不转录成信使RNA,细胞只生产那些代谢需要的酶和其他蛋白质。基因工程就是研究基因在异体中表达的技术。此过程影响了细胞分化与型态发生等生命现象。
-
副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副痘病毒属英文名称:Para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的基本特性:副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卵圆形,大小220-300nm×140-170nm。对乙醚敏感。DNA图谱分析和核酸杂交实验显示各成员间有很大的分化性。副痘病毒属成员一般来源于蹄形动物和家畜,细胞培养宿主范围窄。
-
田蟋蟀病毒
GrV分类类型:种分类:田蟋蟀病毒田蟋蟀病毒基本特性:田蟋蟀病毒(GrV)是从田蟋蟀Gryllusrubens和Gfirmis的死若虫或正在死亡若虫中分离获得,病毒粒子具囊膜,大小为150×90nm,含有闭环双链DNA基因组,基因组分子大小约87kb。DNA-DNA杂交结果显示,GrV的少数碱基与OrV的序列同源。
-
核酸酶超敏感位点
核酸酶超敏感位点(nuclease-supersensitivesite)在染色质DNA中对DNaseⅠ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区域,缺少核小体。这种区域通常很短,最长也不过几百bp。该位点含有特异的DNA序列,为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所识别,因此,它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另外,处于活性转录的区域对核酸酶也十分敏感。
-
GrV
GrV分类类型:种分类:田蟋蟀病毒田蟋蟀病毒基本特性:田蟋蟀病毒(GrV)是从田蟋蟀Gryllusrubens和Gfirmis的死若虫或正在死亡若虫中分离获得,病毒粒子具囊膜,大小为150×90nm,含有闭环双链DNA基因组,基因组分子大小约87kb。DNA-DNA杂交结果显示,GrV的少数碱基与OrV的序列同源。
-
粗线期
粗线期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紧接偶线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已完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不久,这些紧靠着的一对染色体各自明显地发生纵裂,各自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成为四重结构。这种DNA与偶线期合成的DNA不同,它没有特异性。
-
暗修复
暗修复是指照射过紫外线的细胞的DNA,不需要可见光的反应而修复,使细胞的增殖能力恢复的过程。暗修复的机制有去除修复和重组修复。重组修复是受损伤的DNA在复制后通过重组来进行的修复,由射线和化学物质所造成的损伤的修复也与此有关。
-
遗传图
遗传图或遗传连锁图是以基因连锁、重组交换值构建的图谱,图距为cM(厘摩),1%交换值为lcM,约相当于100Okb。标记可以是体质性状,世可以是可检出的DNA序列,例如基因、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特定的单一序列等。每一个标记都要用专一序列位点(STS)作鉴定。500碱基对),它很容易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加以验证。
-
逆转录
逆转录是RNA病毒的复制形式。逆转录反应包括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杂化双链上RNA的水解以及再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三个步骤。在感染病毒的细胞内,逆转录酶能催化上述三步反应。逆转录现象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中心法则的认识,拓宽了RNA病毒致癌、致病的研究。
-
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hymidylicacid是以胸腺嘧啶为碱基的脱氧核苷酸的一种。为DNA的组成成分。通常细胞内存在的是5'-磷酸酯,可由ATP和酶促作用而磷酸化,递给DNA合成的前体物质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5'-三磷酸。可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的作用下由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生成。
-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hymidylicacid是以胸腺嘧啶为碱基的脱氧核苷酸的一种。为DNA的组成成分。通常细胞内存在的是5'-磷酸酯,可由ATP和酶促作用而磷酸化,递给DNA合成的前体物质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5'-三磷酸。可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的作用下由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生成。
-
关卡
严格地监视着细胞周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否严格按程序进行控制点称为关卡。这些关卡保证了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如DNA损伤未修复前不能进入S期,S期DNA合成未完成不能进入M期,如果M期的纺锤体和染色体连接不良则不能进入后期。在每一个关卡,由细胞所处的状态和环境决定细胞能否通过此关卡,进入下一个阶段。
-
SPO1样噬菌体属
病毒粒子有20面体的头,直径约94nm,具有明显的壳粒,尾的大小为150×18nm,有小尾领和60nm宽的基板。粒子相对分子质量为180×106,CsC1浮力密度为1.54g/cm3,S20w为794S。病毒含有53个蛋白,16个在头部,28个在基板中,基因组编码A型DNA聚合酶。噬菌体是烈性的,有菌丝专一性,全世界分布。
-
α螺旋-转角-α螺旋基元
α螺旋-转角-α螺旋基元是最早在原核基因的激活蛋白和阻遏蛋白中发现的调控蛋白,是一种同型二聚体。另一个螺旋没有碱基特异性,与DNA磷酸戊糖链骨架接触。在与DNA特异结合时,以二聚体形式发挥作用,结合靠蛋白质的氨基酸侧链与特异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
物理封闭
物理封闭是指通过实验设施、设备等物理手段将生物或生物材料封闭起来,使之不向实验者、实验室外的人们及环境中扩散而言。在作实验时,要与所用的寄主-载体系统所规定的生物封闭水平结合起来,根据重组DNA实验安全对策(防获圈)选择适当的水平。
-
微型细胞
微型细胞是一种很小的细胞,它是细菌细胞分裂中出现异常的变异株进行异常分裂产生的,因为完全不含染色体DNA,所以看不到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不进行分裂,但是,一般的代谢功能和结构与正常细菌细胞没有多大差别。已知微型细胞存在于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中。
-
突变固定
突变固定是指诱变剂处理所造成的DNA损伤,大多数会恢复正常而不产生变异。在分子水平上来说,这意味着DNA碱基排列发生了变化,但是要直接验证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提出了上述那样的定义。
-
c2样噬菌体属
乳球菌噬菌体c2和bIL67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已完成。病毒粒子至少有6个结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9.2–175×103,主要蛋白是29、90和175×103的蛋白,含有B型(E.coliPolII)DNA聚合酶。基因组图线形,基因组包括37-38个基因,它们组成两簇,基因组有黏性末端,基因由基因间区分成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晚期基因左向转录。
-
螺旋—转角—螺旋
螺旋—转角—螺旋(helix-turn-helix)是最初在久噬菌体的阻遏蛋白中发现的一种DNA结合结构域。在阻遏蛋白氨基端有5段α螺旋,每段螺旋之间折转成一定角度相连接,其中两段负责同DNA结合。α螺旋3通过氨基酸侧链同DNA碱基之间的氢键同DNA序列相结合,3个氨基酸识别3个碱基,所以α螺旋3被称为识别螺旋(recognitionhelix)。
-
胚胎筛检
胚胎的筛检其实就是检查基因,所不同之处只是差在DNA是从哪里来的,要怎么样做一个生殖细胞的筛检?当它分裂到尚未很成熟的阶段,或称为非常早期的胚胎,这时取走一个细胞也无妨,所以就用所取走的细胞分析它的基因型是男是女、聪不聪明、漂不漂亮,若很满意才送到子宫去,形成一个胚胎。
-
蛙病毒属
DNA合成以2个阶段发生,第一阶段在细胞核中合成单位长度的分子,第二阶段在细胞质中合成串联体。病毒mRNA缺乏poly(A)。在12℃-32℃条件下,本属病毒能在两栖动物、禽类和哺乳动物细胞上生长,病毒结构蛋白能迅速抑制宿主的大分子合成。
-
双链断裂重组模型
双链断裂重组模型(modelofdouble-strandbreaksrecombination)该模型认为:一条染色体的两条链都发生了断裂,断裂是由内切酶水解磷酸二脂键的结果。接着是断裂链的游离3’端插入到具有完整双链的同源染色体中,形成D-环结构。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断裂两条链分别以完整链为模板开始合成。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insituhybridazation,FISH)是根据已知微生物不同分类级别上种群特异的DNA序列,以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寡聚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与环境基因组中DNA分子杂交,检测该特异微生物种群的存在与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