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法
概述:按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医学入门》:“按者,插也。”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推拿手法名·按法:按法又名抑法。按法临床应用: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
按摩
适应证:1.骨科软组织损伤、四肢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截肢、断肢再植术后、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3)滚法:半握拳,以小鱼际肌和第4、5掌指关节按压于治疗部位,利用前臂来回旋转带动腕关节作屈伸活动,使小鱼际肌、掌背外侧、第4、5指的掌指关节及其近端指节作滚动按压。其刺激强度较小。
-
推拿
常见手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摇法、 (扌衮)法、击法、摩法、擦法、扳法、捍法和一指禅推法等。擦法:擦法是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半身不遂、颈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正骨八法之一·推拿:推拿为正骨八法之一。
-
按摩补益
揉法:以指腹、手掌成鱼际吸定身体一定部位,腕关节放松,以前臂摆动和腕关节的环转,带动指、掌、鱼际回旋环动的手法叫做揉法。在使用按摩补益时,要辨证施补,分清阴虚还是阳虚,气在还是血虚,要辨清病在哪个脏腑。肾虚者则采用益肾固本的方法,脾胃虚弱则采用健脾和胃之法。则要采用疏肝利胆,养血柔肝之法;
-
压法
压法为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等作用。又名抑法。用手指、手掌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按压穴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厘正按摩要术·按法》:“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动也。
-
正骨八法
概述:正骨八法为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八种整复治疗手法。即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
担截
担截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有两种解释:其一,为取穴法之一,担者挑也,指病在中而上下或左右取穴;截者切断也,指独取一穴阻断之以泻病势。截即按法,补法。“凡泻针之法…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针灸问对》:“一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
-
一指禅推拿疗法
头痛: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胸痛: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
-
一指禅推拿
头痛: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胸痛: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
-
抑法
抑法推拿手法名。即按法。《肘后备急方》卷五:“但令痛,以手摩将、抑按,日数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详按法条。
-
点法
点法推拿手法名。参见按法及压法条。屈指点有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点压体表,或屈食指,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点法与按法的区别:点法与按法的区别是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点法常用在肌肉较薄的骨缝处,对脘腹挛痛,腰腿痛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点法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
推拿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在肌肤表面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拂法、刮法、勒法、分法、合法、扫散法等;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或对称性挤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包括按法、压法、点法、捏法、拿法、掐法、拨法、扪法、掩法、挤法、抄法、踩跷法等;
-
胠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伤筋治疗手法
伤筋治疗手法是针对因暴力或慢性劳损等所引起的软组织损伤的一类治疗手法。(2)摩法,以手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皮肤表面,作直线或盘旋形来回摩动的手法。(10)拿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的指端将肌肉或肌腱用力捏着片刻,然后松开的一种强刺激手法。(11)滚法,是以手的小鱼际掌、尺侧或3~
-
耳背高骨
耳背高骨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按脊疗法
按脊疗法是以手指按压脊柱及其两旁的穴似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按压的穴位主要是督脉的经穴,亦可按压其两侧的夹脊穴,或共同使用。按脊疗法的临床应用:按脊疗法对胸腹部急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最简便的方法是在与疼痛部位相平或稍高的脊柱部取穴。如上焦心肺病症.可取第七颈椎棘突至第七胸椎棘突间的穴位;
-
推拿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疗法,是在人体体表上运用各种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9:拍打法:用虚掌拍打患侧肢体肌躯体部,用力轻巧而又反弹感,动作要有节律。起到解痉作用。11:抖法:用手握住患肢的远端,轻轻抖动,患者应放松肌肉。
-
指压法
指压法推拿手法名。以手指用力按压穴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①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穴位,然后顺着一定的方向反复滑动。②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穴位,手指不滑动。参见按法、点法、压法等条。
-
平乐郭氏正骨法
《平乐郭氏正骨法》为骨伤科著作。本书系作者根据其六世家传的《正骨手法略要》等书和本人的临床经验整理而成。书中除简述正骨简史及人体骨骼外,重点介绍“正骨八法”(即辨症法、定搓法、压棉法、缚理法、摔置法、砌砖法、托拿法、推按法)的手法和具体应用,并有较多的插图和照片。直观形象,有助于对各种手法的理解。
-
龙虎升降
概述:龙虎升降为针刺手法名。龙虎,指左右捻转;《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耳背高突
耳背高突推拿穴位名。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关耀南
关耀南为清末医家。江西清江人。研习《伤寒论》颇多体会,以为临证应先明主证,参以兼证,再参脉候,按法处方,治多获良效。撰有《伤寒论类证》10卷,《伤寒类脉》3卷,《伤寒类方》2卷。合为《澄园医类》(1886)15卷。
-
提按端挤法
提按端挤法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按人体的“中轴”而言,前后侧移位(即上、下侧移位,用提按法,即两手拇指按其突出的骨折一端向下,余指提起下陷骨折的另一端向上;内外侧移位(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即用一手端正骨折一端,另一手将向外突出的骨折另一端向内挤靠。
-
拳顶法
拳顶法推拿手法名。手握拳,用食指或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背面用力按压穴位。作用拟按法而刺激量较大。
-
龙虎升腾
概述:龙虎升腾:1.针刺手法名;2.龙虎升降法。出《针灸问对》。龙虎,指左右捻转;即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针,进穴后,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针,得气后又向左向右转针,并用下按上提动作,使气行。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骨伤科外治法。该法可用于因扭挫伤所致的筋络扭曲及翻转挛缩等症之治疗。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之功效。其基本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揉法、捏法、推法、拿法、提法、抖法、弹法等。详见各条。
-
抵法
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用两手指或两手掌相对,在治疗部位上用力进行按压。作用同按法,而刺激量较大。
-
戳法
戳法为推拿手法名。见《刘寿山正骨经验》。戳是按的意思。戳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在损伤部位快速按压的手法。属于按法。
-
文蛤散
各家论述:《金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痘疹全书》卷下方之文蛤散:组成:雄黄5分,五倍子(去虫)2钱,枯矾5分,蚕退纸1钱(烧灰)。《三因》卷十六方之文蛤散:组成:五倍子(洗)、白胶香、牡蛎粉各等分。《外科正宗》卷四方之文蛤散:组成:文蛤4两,点红川椒2两,轻粉5钱。
-
按蹻
按蹻古代养生与医疗术语,也称按跷。其治宜导引按蹻。”“按”与“蹻”是按摩的两种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明·吴昆注:“按,手按也;指按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一说“蹻”指经络腧穴,《类经·论治类》张介宾注:“按,捏按也;蹻,即阳蹻、阴蹻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蹻穴以除疾病也。”
-
指压推拿
指压推拿的原理:指压推拿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性地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再生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指压推拿的基本手法:指压推拿的基本手法是指按法,即用手指指端或罗纹面按压穴位,或按而轻揉、微颤、滑行移动,辅以肘压、叩点、爪掐、鍉针等法。
-
正骨手法略要
后郭春园根据《正骨手法略要》以及本人的临床经验整理后所著成了《平乐郭氏正骨法》。《平乐郭氏正骨法》除简述正骨简史及人体骨骼外,重点介绍“正骨八法”(即辨症法、定搓法、压棉法、缚理法、摔置法、砌砖法、托拿法、推按法)的手法和具体应用,并有较多的插图和照片,末附方药。195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耳背高骨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