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为血帅
气为血帅指气对血的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行血亦行,气虚血亦虚,气滞血亦滞。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故曰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治疗上,补气摄血,行气活血、益气固脱等都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
疾心
疾心急性,性情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按以“行摇”律之,“行安地”之“行”下似脱“不”。)
-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为病机。是指气机运行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形成气滞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寿世保元》:“…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证论》亦谓:“气结则血凝。”多由情志郁结或跌仆闪挫而致。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类。
-
二十五周
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白天二十五周次,夜间二十五周次。即从每天黎明的开眼时,卫气自目内眦上行头部,循六阳经而终结于肾经,复出于目,共二十五周;《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为刺法用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意指针刺必须等候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
-
通气
通气即行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针灸大成》卷四:“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至病所。”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阳中隐阴
阳中隐阴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金针赋》。为先补后泻法,与阴中隐阳相对。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行(紧提慢按6次),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其法先进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觉微热,再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慢按紧提六次,此为一度。
-
逼针法
逼针法为行气法之一。指针刺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欲使经气向下行时,针尖略朝向下方,欲使经气向上行时,针尖略朝向上方。
-
锡达莫人
锡达莫人(Sidamo)东非民族。多数人仍保持万物有灵信仰,崇拜上苍和祖先。主要以农业为主,行梯田灌溉,牛拉犁耕,种植高粱、玉米、大麦、小麦、香蕉和咖啡,兼事畜牧,饲养牛、羊。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包括卡法省、格穆戈法省、锡达莫省和伊路巴博省部分地区。所使用语言在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中自成奥梅托语支。
-
起痿降火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起痿降火汤组成:熟地3两,山茱萸1两,苡仁5钱,金钗石斛5钱,牛膝5钱。功效:补肾阴。主治:痿证。因素常贪色,加之行役劳瘁,伤骨动火;用法用量:水煎服。4剂腿颤足痛之病去,10剂可以步履,饮食不至易饥,20剂全愈。
-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肾之街
肾之街人体部位名。指足少阴肾经行经的道路,位于伏兔穴上方。《素问·水热穴论》:“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王冰注:“街,谓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侠脐两傍则肾脏足少阴脉及冲脉气所发,次两傍则胃府足阳明脉气所发,此四行穴则伏兔之上也。”
-
足波
足波(pedalwave)系指腹足类在匍伏时,其足的下面相继起伏的一种收缩波(蜗牛为10条左右)。这是肌肉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推动动物体前进的机制与蠕动运动相近似。形成交错的横纹。可分为向前方运动的顺行型(directtype)(例:蜗牛)和向后方运动的逆行型(retrogradetype)(例:海兔)。
-
血瘀月经过少
血瘀月经过少的病因:血瘀月经过少多因寒凝气滞,瘀血内停,冲任血行不畅所致。血瘀月经过少的症状及治疗:寒凝:因寒凝者,症见经行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凉而痛甚于胀,拒按,喜得温热,血块排出后则痛稍减。治宜温经活血行瘀,方用少腹逐瘀汤,或用过期饮。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膈下逐瘀汤,七制香附丸等。
-
足太阳之正
足太阳之正即足太阳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腘窝部从足太阳膀胱经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5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本腑膀胱,散行布于肾脏,沿脊柱两旁上行,至心脏而散布其中;直行的一条,循脊旁肌肉上行,浅出于项,再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
充髓汤
处方:熟地3两,玄参2两,金钗石斛5钱,牛膝5钱,女贞子5钱。功能主治:素常贪色,加之行疫劳瘁,伤骨动火,复又行房鼓勇大战,遂至两足痿弱,立则腿颤,行则膝痛,卧床不起,然颇能健饭易消。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六
-
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
定义: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左心耳封堵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房颤患者数,占同期行左心耳封堵的房颤患者总数的比例。(2)影像学检查确诊的穿刺部位动静脉瘘;(3)左心耳封堵术中以及术后72小时内新发或增多的心包积液,且合并下列情况之一:行心包穿刺引流、行外科修补;(5)封堵器脱位。
-
CIED 植入术导线脱位发生率
定义:CIED植入术导线脱位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行CIED植入术发生导线脱位的患者数,占同期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导线脱位指CIED植入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导线脱位并且需行电极导线调整术。导线脱位可以通过心电图,胸片和起搏器程控检查等明确诊断。
-
先心病介入治疗溶血发生率
定义:先心病介入治疗溶血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行先心病介入治疗发生溶血的患者数,占同期行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总数的比例。意义:评价手术诊疗质量情况。说明:1、本指标适用于所有尝试行介入治疗的ASD、VSD及PDA患者。2、溶血指血浆游离血红蛋白≥40mg/L。
-
先心病介入治疗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
定义:先心病介入治疗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行ASD/VSD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数,占同期行ASD/VSD介入治疗的患者总数的比例。意义:评价手术诊疗质量情况。说明:1、本指标适用于所有尝试行介入治疗的ASD/VSD患者。2、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指二度Ⅱ型、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
先心病介入治疗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发生率
定义:先心病介入治疗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行先心病介入治疗发生封堵器移位或脱落的患者数,占同期行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总数的比例。2、封堵器移位或脱落指ASD、VSD及PDA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封堵器位置发生异常。封堵器偏移导致房室瓣或半月瓣反流、右室流出道狭窄;
-
气滞痛经
气滞痛经为病证名。多因情绪抑郁,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涩,冲任血行郁阻,不通则痛。每在经前或经行时,下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治宜行气开郁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金铃子散、延胡索散等。
-
舍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②处所,部位。《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③指日行次宿。《灵枢·卫气行》:“是故日行一宿,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
太清调气法
太清调气法为气功功法。通过吐纳以引动“内气”运行,增强生理功能的一种静功锻炼方法。见于明·《道藏·太清调气经》。其功法为:在闲暇时,取静室无人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舒展两手,即行调气,以鼻吸气,以口吐气。以关节通、毛孔开,遍身润汗出为度,得汗后,将息良久,乃起床于无风处徐徐散步。
-
五十营
概述:五十营:1.生理学名词;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使五脏的精气得以畅行,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张景岳注:“五十营者,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本篇主要阐述营气在人体内昼夜运行的规律。
-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运行的起止点。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顺次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后,至足部前入阴分。合夜,阴气合于脉,卫气依次运行于肾、心、肺、肝,而终止于脾,由脾而复至肾,循环不息,即“至阴而止”。
-
风呼吸法快功
风呼吸法快功是郭林新编创的以风呼吸法为特点的可用于治疗癌症的动功功法,郭林新气功之一。呼吸用鼻吸鼻呼法,节律为吸一吸一呼(吸短呼长、呼吸平衡),与甩手、行步自然配合,呼吸有息,可逐渐加强。行进中还可配合舌抵上腭、摇摆天柱、双目平视和咽津等动作。
-
神效松脂散
《嵩崖尊生》卷十:方名:神效松脂散组成:黄香12两。主治:一切疠风,并大麻风。每服3钱,空心滚黄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药禁忌:服药后其毒从大小二便而出,预先令人在空野之地,挖一深坑,如病毒行,解在坑内,俟毒行尽,即用土盖之,恐毒染人。
-
四物加元胡干姜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芎、归、赤芍、生地、元胡、干姜。主治:产后瘀血闭而不行,发热。加减:热甚,加陈皮、香附、红花、丹皮、生蒲黄、大茴。各家论述:是方四物补血,丹皮、干姜退热,元胡、红花、蒲黄、山楂行血破瘀,陈皮、香附行气。气顺血行,阴阳平复,荣卫调和而热自止。
-
四物合二陈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组成:归须、赤芍、川芎、生地、陈皮、法夏、茯苓、甘草、海藻、红花、香附、丹皮。主治:积痰而经水不通。各家论述:四物汤养血,归用尾,芍用赤,兼行血;二陈汤导痰,兼祛湿;痰去则血行,即所以通经也。
-
小儿温壮候
小儿温壮候为病证名。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候。”参见乳子病热:乳子病热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黄帝内经素问》:“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胃气不行于四肢,而手足寒则死。”
-
四物加二活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四物(芍用赤)、加羌活、独活、延胡索、红花皮、青皮、香附、乌药、山楂、黑小豆。主治:产后沐浴后受风发热。各家论述:玉门进风,风自下焦而入,浴后受风,外则皮毛,下则产户,表里皆可受病。气行则血自散,血行则风自灭,理本一贯也。
-
人神
《黄帝虾蟆经》:“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为人神在人体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不宜针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入神、月内逐日入神、十(天干)日入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时入神、四季入神、五脏入神等说。见《千金翼方》、《普济方》、《针灸大成》等。
-
绝道
绝道指与纵经相横截的路径,为络脉所行通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
-
刘廷爵
刘廷爵明代医家。原名锡,以字行。生平履贯欠详,著有《活幼便览》二卷行世。
-
精积
精积病证名。指因行经期间行房事导致闭经癥瘕症候。舒驰远《女科要诀》:“乃因经信当行,血海未净,而强交媾,精与污浊互结而积于胞中,以致阻塞经闭不通,状类有孕,而症不同,…精积之症,闷乱不安,饮食不下,胞无胎息可验,法主攻坚破积。”
-
裘庆元
裘庆元(1873-1947年)近代医学家。字吉生,以学行,浙江绍兴人。尝为清末痒生,后弃儒学医,于我国传统医学有甚高造诣,与当时名医张山雷、曹炳章、张锡纯、恽铁憔等齐名,且有密切交往。其思想主要为发扬中医之优秀医学传统,亦主张吸收西洋医学之长处,以补己之短,亦为中西医汇通之行列。
-
脾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血不循经运行,从而发生各种出血性疾病。《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
-
逆取
逆取为临床取穴法之一。即在本治标,在标治本的远取法。《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凡刺之方,必别阴阳,逆从得施,标本相移。逆取为指一种治法。即反佐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王冰注:“反佐取之,是为逆取。寒病治以寒,热病治以热,是为逆取。”
-
刘若金
刘若金为明末清初医家。湖北清江人。明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明亡后,隐居三十余年,究心医术,于1666年撰《本草述》一书(刑行于1690)。主要节取《本草纲目》的内容。其书后由节录成《本草述录》及杨时泰复编而成《本草述钩玄》,现均有多种刻本行世。
-
李言闻
李言闻明代医家。字子郁,号月池,湖北蕲春人。为李时珍之父,为邑中名医,尝任太医院吏目。其著作有《四诊发明》、《痘疹证治》,均未见行世。并有增补崔嘉产《脉学举要》一书,又有《蕲艾传》、《人参传》等行于世。
-
经隧
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正常时运行气血,有病时诊断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又《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隧者,五藏六腑之大络也。”
-
延陵君炼气法
《延陵君炼气法》为气功功法。以“闲气”为主的练功方法。其方法:取静室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脚及手于席上,勿握固。待全身安排舒适后,即便调气,候气得所(候气和调),咽之便闭气令闭;如觉气闷,即开口吐之;如服气功渐成,关节通,毛孔开,炼到二十、三十,即觉遍身润或汗出,如得此状,即是功效。
-
肾街
肾街指肾脏精气散集的处所。《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王冰注:“街,谓道也。”
-
直阳之脉
直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的腿后直行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王冰注:“直阳之脉,则太阳之脉,侠脊下行贯臀,下至腘中,下循腨过外踝之后,条直而行直,故曰直阳之脉也。”张志聪注:“直阳之脉,督脉也。
-
指甲脱落
指甲脱落病名。手指甲自行脱掉之证。《石室秘录·指甲脱落》:“有人手指甲尽行脱下,不痛不痒。此乃肾经火虚,又于行房之后,凉水洗手,遂成此病。方用六味汤加柴胡,白芍,骨碎补治之而愈。”
-
痰湿月经过少
痰湿月经过少病证名。多因素体肥胖或嗜食厚味,以致躯脂过剩,痰湿内生,痰湿阻遏经隧,冲任血行涩滞,症见经行量少,色淡质稀,并兼见日常带下量多,面色(白光)白,头晕心悸,下肢轻度浮肿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用苍附导痰丸,或用二陈汤合芎归汤。
-
产后膝腘痛
产后膝腘痛为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气血俱损,或寒月风冷,下体去衣太早,胎下甚迟,则风冷乘虚袭于下部,瘀血流注经络,阻而不行,两膝酸痛麻软,行步艰难,得寒尤甚…宜虎骨酒。”(虎骨、萆薢、牛膝、杜仲、薏苡仁、当归、白术、川芎、熟地、红花、肉桂、山药、补骨脂,独活)。
-
运动水土
运动水土自我按摩方法名。“水”指肾,“土”指脾。指食后缓行,同时用手在两侧胁肋上下轻轻按摩,再摩擦腰部,使其发热。能助消化、疏肝胆、通血脉。《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
-
淫气
淫气①指逆乱妄行之气。《素问·经脉别论》:“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②渐侵而致伤害元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③输布精气。《素问·经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