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髓
延髓位于脑干的下部,其下界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延髓腹面与脑桥之间有一横行的延髓脑桥沟。前正中裂两侧有纵行隆起的锥体,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下行的皮质脊髓束构成,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内有下橄榄核。
-
Cestan-Chenais氏综合征
概述:又称,Cestan氏Ⅱ型综合征。Avellis氏综合征系病变损害了延髓的疑核与孤束核及脊髓丘索,表现同侧软腭、声带麻痹、咽喉部感觉丧失,舌后1/3味觉障碍,对侧自头部以下偏身痛、温觉障碍。此征也是Wallenberg氏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延髓外侧部病变)加上对侧锥体束征的复合表现。
-
心血管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统称为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交感中枢位于延髓腹外侧部,分别通过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心和血管的活动。心血管中枢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称为紧张性活动,包括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并存在交互抑制现象。
-
锥体束
锥体束(pyramidaltract)亦称锥体路。如实验中刺激运动区,则可引起身体对侧肌肉群发生反应(皮层脊髓束),还可引起脑神经支配下的各肌肉(动眼肌、咀嚼肌、头部以及肩部各肌肉等)的两侧性运动(皮层延髓束),但不可能与同样存在于运动区多数的锥体外束系统细胞的刺激效应分离开来。
-
反射中枢
神经中枢是又称反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但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很广,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而延髓呼吸中枢是基本的,其余各级中枢通过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来调节呼吸运动。跟腱反射的中枢位于骶髓1~
-
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是又称反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但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很广,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而延髓呼吸中枢是基本的,其余各级中枢通过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来调节呼吸运动。跟腱反射的中枢位于骶髓1~
-
吞咽运动
第二步、第三步的吞咽运动都是反射性的,即轻度刺激舌根及咽后壁便可引起该部的感觉神经兴奋,冲动传到延髓的吞咽中枢(swallowingcentre)。随后从此中枢向它所支配咽部肌、食道肌的桥延髓神经核作有顺序的兴奋传导,并通过其神经引起自口腔端到胃端的肌肉依次收缩,将食团运送到胃内。
-
外展神经
外展神经是第六对脑神经,看作是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同样的节神经的腹侧根。是一种支配外直肌和眼球牵引肌的躯体运动神经。起始核在延髓前部正中线附近,就人而言位于菱形窝腹侧的面神经根所急剧回转的内膝的腹外侧,从腹侧穿过桥脑、自桥脑和延髓的交界外出脑。
-
脑桥
脑桥是后脑的上部,上端承接大脑脚,末端连接延髓,与延髓之间以横沟相隔,沟内向两侧有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发出。脑桥的网状组织中,也有多数分散的神经核,主要是三叉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涎核、位听神经核等。
-
肺牵张反射
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
白质
白质指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构成的、呈现白色的部分。主要的白质联系纤维有:胼胝体:在两半球间的底部,是联系左、右半球的大量横行连合纤维。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含有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以及视觉、听觉传导束(即视放射与听放射)等。
-
蛛网膜
蛛网膜为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膜深面,脑蛛网膜和脊髓蛛网膜互相延续,蛛网膜和软膜之间腔隙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比较宽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如位于小脑和延髓背面的小脑延髓池;临床也可经枕骨大孔作小脑延髓池穿刺。
-
室底灰质
由于脊髓的中央管至延髓上部和脑桥背移并开敞为第四脑室,因此,在延髓上部和脑桥,原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灰质成为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室底灰质埋藏一些脑神经核团。
-
锥体交叉
在延髓的下部、锥体尾侧的中线处,行于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经此越边至对侧,形成交叉纤维,称锥体交叉。
-
Biot呼吸
其特点是一次或多次强呼吸后,继以长时间呼吸停止,之后又出现第二次这样的呼吸。周期持续时间变化较大,短的仅10s,长的可达1min。Biot呼吸见于脑损伤、脑脊液的压力升高、脑膜炎等疾病时,常是死亡前出现的危急症状。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疾病已侵及延髓,损害了呼吸中枢。
-
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posturalreflex)是高等脊椎动物中有利于适当维持身体的姿势、位置和运动平衡的反射的总称。以上是正常体位静止时起作用的反射,此外还有反射中枢在中脑的翻正反射,以及在动物体旋转或一直前进时所发现的迷路性姿势反应。统一协调这些反射所引起的各种肌肉的紧张的高位反射中枢是在小脑。
-
自动中枢
自动中枢(automaticcenter)不仅如反射中枢那样把向中冲动转换为离中冲动,而且可不断地自发兴奋维持紧张而产生离中冲动,这种神经中枢称自动中枢。延髓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就是这种中枢的例子,一般其兴奋状态是随血液的温度和化学成分而增减。
-
咳嗽反射
喉、气管和支气管内壁粘膜上皮内的感受器能接受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大支气管以上部位的感受器对机械刺激特别敏感,支气管以下部位的感受器对化学刺激敏感。这些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冲动由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传至延髓,然后经传出神经到声门和呼吸肌等处,引起一系列协调而有次序的动作。
-
除去阻遏
除去阻遏指酶合成的抑制被解除。主要用于抑制性酶的抑制解除。抑制后的反跳(Post-inhibitoryrebound)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在抑制之后作为反跳而常引起兴奋。例如在延髓的前庭核细胞,当刺激小脑皮质时,由于在浦金野细胞的抑制之后。与此有关者(1)兴奋性的升高,即由于抑制时的超极化钠离子的灭活过程被解除;
-
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是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新生儿呼吸频率最快,为每分钟40-~呼吸频率的改变:人体活动加强,呼吸频率和深度都相应增加。呼吸频率受延髓呼吸中枢的调节,同时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影响。血液化学的改变,如二氧化碳过多或缺氧,都可使呼吸中枢兴奋性加强,进而引起呼吸频率加快。
-
脑室
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其中充满脑脊液。脑室包括: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侧脑室可分为中央部、前角、后角和下角四部;第三脑室位于间脑内;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背面和小脑之间。各脑室互相通连。侧脑室以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四脑室有三个孔(正中孔与两旁的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
展神经
展神经(abducentnerve)属躯体运动性,起于展神经核,从延髓脑桥沟中部出脑,前行至颞骨岩部尖端入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展神经损伤可引起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支配眼球外肌的神经与海绵窦的关系
-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hyPoglossalnerve)主要由躯体运动纤维组成,由舌下神经核发出,自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弓形向前达舌骨舌肌的浅面,在舌神经和下颌下腺管的下方穿额舌肌入舌,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
-
脑桥小脑三角
在脑桥腹面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此三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