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治
误治即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的失误。误治的原因主要是误诊,其次是治疗方案的错误。
-
肺痿
3.皮毛痿。《金匮要略方论》将肺痿与肺痈、咳嗽上气并列一篇加以讨论,不仅是为了对照鉴别,还提示肺痈实热证,误治失治,或溃脓后正气渐虚,余邪不清,热毒结于上焦,熏灼肺阴,可以转为肺痿的虚热证。如肺痨久嗽,耗伤阴津,虚热内灼,肺痈热毒熏蒸伤阴,消渴津液耗伤,热病邪热伤津。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
冲气犯肾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如:月经不调、不孕、漏胎、小产、气急、腹痛拘急、气上冲心等。误治可致冲气犯心,冲气犯肺,冲气犯肝,冲气犯肾。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疝瘕,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一日火逆,阴不足也。
-
冲气犯心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如:月经不调、不孕、漏胎、小产、气急、腹痛拘急、气上冲心等。误治可致冲气犯心,冲气犯肺,冲气犯肝,冲气犯肾。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疝瘕,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一日火逆,阴不足也。
-
冲气犯肺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如:月经不调、不孕、漏胎、小产、气急、腹痛拘急、气上冲心等。误治可致冲气犯心,冲气犯肺,冲气犯肝,冲气犯肾。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疝瘕,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一日火逆,阴不足也。
-
冲气犯肝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如:月经不调、不孕、漏胎、小产、气急、腹痛拘急、气上冲心等。误治可致冲气犯心,冲气犯肺,冲气犯肝,冲气犯肾。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疝瘕,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一日火逆,阴不足也。
-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伤寒著作。沈氏于《伤寒论》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
-
太阳坏病
太阳坏病(deterioratedcaseofTaiyangdisease)是指外感太阳病经失治、误治,使阴阳错杂,证候表现复杂的病证。
-
少阳坏病
少阳坏病(deterioratedcaseofShaoyangdisease)是指外感少阳病经一再误治,使阴阳错杂,证候表现复杂,难以救治的病证。
-
羊毛瘟证论
《羊毛瘟证论》为书名。又名《瘟证羊毛论》。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以详论本病证治。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慎疾刍言
概述:《慎疾刍言》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7年。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简明切要,并无浮泛。现存版本:此书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经张鸿补辑,改名《医砭》,编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阿耳茨海默病
类别:内科概述:阿耳茨海默病(精神内科)是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病因目前认为与多巴胺能神经末梢释放减少及大脑神经细胞核酸含量减少有关。症状表现:1.起病隐袭,以遗忘为最早期、最突出的症状,近记忆力丧失更为突出。4.进行性智力减退,出现痴呆。治疗:治疗原则1.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以支持与对症治疗为主。
-
亡津
亡津又称亡津液,为病机,指人体津液的耗失与消亡。多因于误治(如误汗、误吐、误下)或热邪炽盛所致。
-
亡津液
亡津液为病机。指人体津液的耗失与消亡。又称亡津。多因于误治(如误汗、误吐、误下)或热邪炽盛所致。
-
亡血
亡血为病机,统指血液的失亡。可见于伤寒误治。《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病人脉微而 者,此为医所病也。参血证有关:血证泛指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
-
心中懊憹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玉枕疽
玉枕疽为病名。指有头疽生于脑后玉枕穴者。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
-
余霖
余霖清代医家。字师愚,常州(今属江苏)人。少习儒,后弃儒习医。其父因染温疫为俗医以伤寒法治之未愈,竟误治而亡。会安徽桐城大疫,余氏以石膏大剂煎药调治,救活无数。后数年又于京师再遇疫症,再以同法治之亦效。经积三十年经验,著成《疫疹一得》,刊刻于世。创有气血双清之清瘟败毒饮,是其代表方剂。
-
医学求是
《医学求是》医论著作。二集,三卷。清·吴东旸撰于1879年。本书辑录内、儿科等病证论治30条篇,对伏暑、血症、咳嗽等杂病和时症等论述较详。书中反复论述滋阴补药误治杀人的危害,并指出了拘泥于运气学说以推算属何病、用何药之弊病。现有清末刻本和民国石印本。
-
医学编
《医学编》综合性医书。清·曾懿撰。刊于1906年。作者鉴于当时世医对伤寒、温病分辨不清,以致误治甚多,故着重将伤寒、温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伤寒、温病证治,主要参考《伤寒论》和《温病条辨》。卷二为内科杂症、五官科、妇、儿、外科等多种病证治法,并集有作者验方、古方、时方,及民间简易方。
-
叶霖
叶霖为晚清医家。江苏扬州人。因家中有数人受庸医误治致死,遂发愤习医。后又参考西医学说,互相发明,成早期之中西汇通医家之一。常以西医之说解释中医之理。为当代名医,撰述有《脉说》、《难经正义》、《伏气解》、《痧疹辑要》等书,并参订《脉诀乳海》、《伤暑全书》等书。
-
羊毛瘟症论
《羊毛瘟症论》温病著作。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于中对羊毛瘟一病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证状及治疗方药予以详细论述。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重暍
重暍病名。湿温误治的重证。《伤寒类证活人书》卷六:“(湿温)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治宜白虎苍术汤等方。参见湿温条。
-
重逆
重逆反复误治。《素问·刺热》:“重逆则死。”
-
重竭
重竭治疗学名词。指正气已虚,因误治再次耗伤正气,使之枯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
-
再逆
再逆指治疗上再次犯差错。即再次误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市隐庐医学杂著
《市隐庐医学杂著》为医论著作。清·王德森撰。刊于1853年。此书先设证治杂论14篇,列举前人误治之案以警人,并对时医以平稳方药搪塞病家等时弊痛加针砭。其后列述湿温、麻疹、惊风、血证、喉症、暑病之方药证治。现存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曹炳章另加评注)等。
-
伤寒论读
《伤寒论读》为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的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证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的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论》全部方剂。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
不知医必要
《不知医必要》为书名,四卷,清·梁廉夫撰。刊于1880年。作者鉴于不少医生抄用医方歌诀治病,往往不能切中病情,造成误治。故参酌前人方书,撮要论述临床诸病辨证及其治疗方剂,以供不知医或初学医者参考运用。卷首简述诊法;卷一~三分述内科杂病、儿科;卷四妇科、外科。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肤润
肤润证名。即肌肉瞤动。为伤寒误治形成坏病,阳气不足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参筋惕肉瞤条。
-
犯本
犯本指伤寒经证因误治而邪入本腑。例如太阳经发汗不解,误用利水药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为邪入膀胱,是为犯本。
-
丁琮
丁琮,清代医家(1738~自幼习儒学,后又改攻医学。他与薛凤眉等搜集历代各家对伤寒的注解,进行对比和参订,并著成伤寒注本《张仲景伤寒论一得篇》(1787)十卷,对伤寒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伤寒论》除有原文注释外,还对原方做了修订,多有加减,并对原书之针灸内容进行了发挥,成为伤寒注家中之突出者。
-
催命疬
催命疬病名。指环颈而生破溃难敛的瘰疬。出《疡科全书》。因其病势凶险,且预后不良,故而得名。多因瘰疬失治或误治而成。
-
白缠喉
白缠喉为病名。白喉早期的名称,俗呼白菌。《喉白阐微》:“喉间白腐一证,俗名白菌,即白缠喉是也。”《重楼玉钥》卷上:“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一经误治,遂至不救。”所以,在临床上应从速诊断用药。
-
老年急性阑尾炎
故阑尾发炎后容易发生坏死穿孔。2.老年人腹肌萎缩反应力低下,症状体征和病理改变不一致。阑尾穿孔后能局限形成肿块者,一般预后较好,但穿孔后形成腹膜炎甚至出现肠麻痹或出现中毒症状者,表示炎症较剧,病情凶险,往往预后较差。辅助检查:钡剂造影显示的充盈缺损取决于瓣膜的解剖和回肠进入盲肠入口处的情况。
-
脑膜炎(耳鼻喉科)
按感染进入的先后层次不同,可分为硬脑膜外层炎、内层炎、软脑膜炎和脑膜炎四种,习惯上说的耳源性脑膜炎即为弥漫性蛛网膜软脑膜炎,是颅内并发症最多见者。800万U、磺胺嘧啶钠4~可用脑脊液复查和CT脑扫描等以排除脑脓肿存在的可能,出院后还应密切随访。自磺胺药物及抗生素问世之后,死亡率已由90%下降到5%以下。
-
十二指肠静脉曲张
疾病代码:ICD:I86.8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门静脉高压除常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外,尚可引起十二指肠、膀胱、胆道等少见部位静脉曲张出血。既往史怀疑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内镜检查时要想到本病并尽量插镜到十二指肠远端。并发症:一旦十二指肠静脉曲张发生,由于血流丰富,止血困难,易陷入休克,可招致死亡。
-
救亡丹
《石室秘录》卷六:救亡丹:处方:人参5钱,白术3两,附子1个,干姜3钱,肉桂5钱。功能主治:阴寒直中肾经,面青鼻黑,腹中痛欲死,囊缩。用法用量:水煎,急灌之。功效:补气解暑。主治:中暑,误治后而变为亡阳之症者。用玄参以凉血,盖血得凉,则气自止而不走;又有五味子之酸,以收敛肺金之气。
-
太阴寒湿
概述:太阴寒湿为病机。由太阳病误下,或阳明病失治、误治,或过食寒凉生冷,损伤脾阳,或风寒直入太阴,引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阻滞,以腹满或痛,吐利不食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治宜温中健脾燥湿,可用理中、四逆等方剂。《温病条辨·中焦篇》详列足太阴寒湿各种证治与方药,颇切实用,详参原著。
-
对症治疗
中医不主张对症治疗,因为有时症状并不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把握不准,容易导致误治。但在诊断未明或标证紧急的情况下,急则治其标,对症治疗又是需要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
内托黄芪丸
概述:内托黄芪丸为方剂名,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组成:黄芪八两,当归三两,肉桂(去粗皮)、木香、乳香(另研)、沉香各一两。制法:上药为细末,用绿豆粉四两,生姜自然汁煮糊和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功能补益气血,托毒生肌。治疮疡误治,邪滞经络,白脓赤汁,流溢不止。
-
心中懊恼
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心中懊𢙐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由实转虚
由实转虚为病机。指疾病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由于失治、误治,或病情迁延,伤及正气,向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转化的病理变化。
-
误搐
误搐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伤寒误治,其邪抑遏而致壮热抽搐。详搐条。
-
保金宣毒饮
《杂症会心录》卷下处方南沙参3钱,麦冬3钱,百合5钱,贝母3钱,笋尖5钱,糯米5钱,鲫鱼1尾。功能主治疮症误治,毒气入肺,诸证悉急。用法用量水煎服。
-
立马回疔丹
主治疔疮初起,失治误治,以致疔毒走散不住,走黄险恶症,顶不高突,根脚不收者;追出脓血疔根为效。《瑞竹堂经验方》卷五方之立马回疔丹:处方:金脚信1.5克蟾酥1.5克血竭1.5克朱砂1.5克轻粉龙脑麝香各0.3克没药1.5克金脚信半钱,蟾酥半钱,血竭半钱,朱砂半钱,轻粉,龙脑,麝香各1字,没药半钱。
-
观察的客观性
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注意排除王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到以下几点:适当使用并不断改进科学仪器,借助理性思维,排除假象和、错觉造成的干扰;加强认识论、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克服先入之见的干扰;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在临床诊治中特别重要,是防止发生误诊、误治的一个重要条件。
-
气漏
气漏为病名。泛指时愈时发的漏证,漏孔时出脓水者。《外科启玄》卷七记有:“一曰气漏,或肿或消,痛胀难忍者是也。”该证多因痈、疽、疮、疡等化脓性感染之误治或不治而造成疮疡之转为慢性者,其特点是疮面时时愈合又时时自溃而成漏症、漏孔,时时有脓水外出者。其内多形成瘘管或有脓窦之形成。
-
黄元御
黄元御清代医学家。号研农、玉楸子,别名玉路,字坤载。山东昌邑人。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常言自四圣以降,喉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著有《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四圣悬枢》五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