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30607—2014 食品添加剂 酶解大豆磷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30607—2014《食品添加剂酶解大豆磷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4月29日发布,自2014年11月1日起实施。表2理化指标附录A检验方法:A.1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
DNA计算机
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的L.Adleman博士在《Science》上公布了DNA计算机的理论,并成功地在DNA溶液的试管中进行了运算实验。其基本设想是:以DNA碱基序列作为信息编码的载体,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试管内控制酶作用下的DNA序列反应,作为实现运算的过程;2.运算过程中的错误问题。3.人机界面。
-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一般指给定在区域边界上的定解条件。而在偏微分方程的情形,由于自变量不止一个,将各个自变量看成是自变量矢量的各个分量时,则自变量矢量在高维空间(数学空间)中变化,其变化的区域更复杂,因此在区域边界上给出的定解条件,也必然有更多的形式.数学上一般称给定在区域边界上的定解条件为边界条件.
-
少腹急结
患者下腹部板滞、坚硬。少腹急结为下焦蓄血的主要症状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参见伤寒蓄血:伤寒蓄血证为病证名。指太阳蓄血证。
-
苦瓠叶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KǔH 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壶卢的叶。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晒干捣碎为末,盛于磁器内,随身边,或走路口渴,用末一钱入水饮,不中水毒;或蛇虫蛤蟆扒过,此末亦可解。加雄黄能解哑瘴山岚之毒。加松笔解一切大毒。但可一、二钱,开水送下。
-
素灵微蕴
《素灵微蕴》医论著作。清·黄元御撰于1800年。黄氏就医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写成二十六篇医论,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脏候解、五色解、医方解、(鼻勾)喘解、吐血解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故作者以阴阳升降立说,尊崇《内经》、张仲景及孙思邈,对历代医家多有贬词,在学术见解上有其片面性。
-
赵术堂
赵术堂为清代医学家。字双湖,号观澜。高邮(今属江苏)人。赵术堂久居兴化,先习儒,后业医,博采众长,积二十余年临证心得,遂撰《医学指归》二卷(1848年)。载十二经脉图象,经络解、病证解、治法解等内容。别对张元素之《脏腑药式》加以注解。其子小故、孙履鳌亦以医名。
-
消暑神丹
《石室秘录》卷一:方名:消暑神丹组成:人参半两,青蒿7钱,香薷3钱,白术5钱。各家论述:此方之妙,妙在人参以固元气,而后青蒿始得以散其邪。然解暑而不补气,暑虽解矣,人必弱也。惟与参同用,则祛邪之中,而有补正之道,暑散而不耗散真气,自然奏功如响。方中况有白术以健脾,香薷以追热,又用之咸宜乎?
-
通郁汤
《辨证录》卷四:方名:通郁汤组成:白芍1两,茯神3钱,人参2钱,熟地3钱,玄参3钱,麦冬3钱,当归5钱,柴胡1钱,菖蒲5分,白芥子2钱,白术5钱。功效:通肝气,补心肾。主治:肝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并治诸郁,阴虚而兼郁者尤宜。用法用量:水煎服。
-
杨希闵
杨希闵清代医家。字钱佣,号卧云居士。江西新城县人。尝著《伤寒论解略》,系辑集历代各家对《伤寒论》之注释;另又取伤寒学名家如黄坤载、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等之伤寒方解方注,加以总括,成《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并扩大至《金匮要略》方,依例撰成《金匮要略百七十五方解略》。尚有《盱客医谈》等,刊行于世。
-
周廷燮
周廷燮清代医家。四川井研人。幼习儒,后攻医。钻研仲景之学四十载,深得奥旨,临证多效。反对时医拘泥于滋阴,力倡调中之说。著《伤寒庸解》二十四卷、《伤寒解意》、《医镜》各四卷,《药解》、《脉法》各两卷。晚年传授弟子,应犍为县延请设馆任教习,染病卒于途中,年七十。
-
巴霜顶
概述:巴霜顶为方剂名,出自《串雅内编》卷三方。别名:丹溪喉闭丸。组成:雄黄一钱,郁金五分,巴豆(去壳)七粒。制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麻子大,冰片、麝香各少许为衣。如喉噤塞用竹管纳药入喉中,须臾吐痰立解,未解再服。功能主治:主治缠喉风闭,先胸膈气紧,蓦然咽喉肿痛,气不能通,手足厥冷等。
-
跛
跛瘸腿;行不正。《素问·脉解篇》:“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素问·刺禁论》:“刺膝膑出液,为跛。”
-
横解
横解横满解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
鬼代丹
《宣明论》卷十五:鬼代丹:别名:神让散处方:无名异(研)、没药(研)、乳香(研)、自然铜(醋淬、研)、地龙(去土)、木鳖子(去壳)各等分。摘录:《宣明论》卷十五《惠直堂方》卷三:方名:鬼代丹组成:乳香、没药、自然铜、无名异、骨碎补、地龙、土鳖虫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太阳阳明并病
是指外感太阳经病未解,又并发阳明经病证。症状及治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俨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
女丹合编
《女丹合编》气功丛书名。清·贺龙骧辑。丛书编入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重刻《道藏辑要》。
-
食臭
食臭①食物的气味。《素问·脉解篇》:“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②嗳气有酸臭味,多因宿食不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金匮要略释义
《金匮要略释义》金匮著作。为切于临床实用,删去原本最后三篇。作者认为《金匮要略》文字深奥,初学者不易理解,历代诸家之注释又未能尽善,遂着重以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个人学术经验予以诠解,并能联系所论的因、证、治疗等加以阐论和分析。在编次方面删去原本中最后三篇,并将《金匮要略》诸篇方剂附列于后。
-
丹溪喉闭丸
概述:丹溪喉闭丸为方剂名,出自《串雅内编》卷三方,即《串雅内编》卷三方记载的巴霜顶的别名。组成:雄黄一钱,郁金五分,巴豆(去壳)七粒。制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麻子大,冰片、麝香各少许为衣。功能主治:主治缠喉风闭,先胸膈气紧,蓦然咽喉肿痛,气不能通,手足厥冷等。
-
解堕
解(xiè,音懈)堕同“懈惰”。倦怠无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
曲麦山楂地骨知母汤
《温热经解》:组成:神曲2钱,山楂2钱,麦芽2钱,知母3钱,地骨皮3钱。功效:消食降火。主治:外邪已解,五更咳嗽,胃中有积食。
-
羧酸衍生物
羧酸的羧基中的羟基被卤原子、酰氧基()、烃氧基(R—O—)、氨基等取代后生成的相应化合物叫做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和酰胺,还都能发生醇解和氨解反应。
-
产后大便难·血虚津亏证
产后大便难·血虚津亏证(postpartumconstipationwithsyndromeofblooddeficiencyandfluiddepletion)是指素体血虚,营阴不足,因产重虚,或失血过多,血虚津伤,肠道失于濡润,以产后大便干燥艰涩难以解出,数日不解,腹无胀痛,心悸少寐,肌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产后大便难证候。
-
入药镜
《入药镜》为气功著作。此书以三字诀形式写成,记述了内气贯通任督二脉之过程、内丹功修练阶段与步骤,并介绍意守命门之法、月节律与练功之关系、练功偏差之预防等内容。现存《道藏》之《解注崔公入药镜》注本、《道藏辑要》之《入药镜合解》注本;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真秘要》注释排印本。
-
涤邪救苦汤
处方:黄连、大黄、牛蒡、红花、滑石、木通、蝉蜕、荆芥、泽泻、青皮、赤芍、山楂。功能主治:痘毒火下注大肠,邪毒逼迫,欲解不解,毒垢秽臭无伦者。摘录:《救偏琐言·备用良方》《救偏琐言 备用良方》:方名:涤邪救苦汤组成:黄连、大黄、牛蒡、红花、滑石、木通、蝉蜕、荆芥、泽泻、青皮、赤芍、山楂。
-
罂子桐
罂子桐释名虎子桐、荏桐、油桐。气味(桐汩)甘、微辛、寒、有大毒。主治1、痈肿初起。用桐油灯,放入竹筒内,烟熏患处,出黄水即消。3、脚肚癞疮。用桐油、人乳,等分敷搽,数次即愈。4、酒要不得赤鼻。用桐油调黄丹、雄黄涂搽。5、冻疮裂痛。收存瓶中。行色温水洗患处令软,然后搽药。6、解砒石毒。
-
惋
惋①(wǎn,音晚)凄惋,哀戚。《素问·解精微论》:“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吴崑注:“惋,凄惨意气也。”②(mèn,音焖)通“悗”。《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素问·阳明脉解》:“阳明厥则喘而惋,惋而恶人。”
-
五豆汤
《普济方》卷二五三引《德生堂方》:方名:五豆汤别名:五豆饮组成:黑豆5升,黄豆5升,绿豆5升,青豆5升,赤小豆5升,干葛1斤,甘草1斤,贯众半斤(俱不锉)。功效:解酒毒,止烦渴,发痘疮,并能解发渴之证后成疮痍者。酒后喝,随意饮之;附注:五豆饮(《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六)。方中贯众用量原缺。据《袖珍方》补。
-
七味赤散
《外台》卷二引崔文行方:方名:七味赤散别名:七物赤散组成:朱砂2两,乌头(炮)2两,细辛1两,踯躅1两,干姜1两,白术1两,栝楼1两半。主治:伤寒热病。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用酒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散。用药禁忌:忌桃、李、雀肉、生菜、猪肉、生血等物。附注:七物赤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
退黄汤
《辨证录》卷十一:方名:退黄汤组成:山药1两,芡实1两,黄柏2钱,车前子1钱,白果1枚。主治:任脉湿热,带下色黄,宛如黄茶浓汁,其气带腥。用法用量:水煎服。连用4剂,无不全愈。至所用黄柏清肾中之火,肾与任脉相通,同群共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
神灯照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名:神灯照组成:紫草、白芷、沉香、北细辛、三柰、乳香、檀香、肉桂。主治:痘疹不起。用法用量:将药卷入纸条内,用麻油、黄蜡各5钱熬化,将药捻施之,燃照痘儿面部周身,1日数照,以解其靥。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宁火丹
《辨证录》卷五:组成:玄参1两,甘草1钱,生地3钱,青蒿5钱。主治:春月伤风脉浮,发热口渴,鼻燥衄血。用法用量:水煎服。青蒿同甘草用之,尤善解胃热之邪,使火从下行而不上行也,且青蒿更能平肝经之火。脉浮者,风象也,肝火既平,则木自安,而风何动哉!
-
医学指归
《医学指归》为书名。清·越术堂撰。二卷。刊行于咸丰元年(1851年)。书中前列卷首,载十二经络图像。卷上、卷下,各分“经络解”“治法解”,分经论述药物归经。后附奇经八脉歌等。
-
四物加香薷厚朴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四物(芍用赤芍)、加丹皮、泽兰、厚朴、香薷、陈皮、甘草、丹参、麦冬、赤苓、竹茹。主治:产后夏月冒暑发热。各家论述:是方四物加麦冬、丹皮、丹参养血安神为君,香薷、赤苓、甘草、陈皮、厚朴以解暑气,泽兰凉血利水、行血清热,竹茹清心除烦。
-
消黄去疸汤
《石室秘录》卷六:方名:消黄去疸汤组成:茵陈3钱,苡仁3两,茯苓2两,车前子3两,肉桂3分。用法用量:水煎服。本方用茯苓、薏仁、车前大剂为君,分消水湿,仍是健脾固气之药,少用茵陈以解湿热,用桂引入膀胱,尽从小便而出,无事张皇,而暗解其湿热之横。4剂之后减半,加白术1两,再用4剂,则全愈而无后患矣。
-
梅露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M iL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白梅花)的蒸馏液。功能主治:①《百草镜》:蒸露点茶,止渴生津,解暑涤烦。②《纲目拾遗》:鲜绿萼初放花,采取蒸露,能解先天胎毒。六月未出痘小儿,和金银露食之极佳。
-
引火两安汤
《辨证录》卷十:组成:玄参1两,麦冬2两,丹皮5钱,沙参1两,黄连1钱,肉桂1钱。主治:心肾不交,阳举不倒,胸中烦躁,两目红肿,口中作渴,饮水不解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补阴以退阳,补阴之中,又无腻重之味,得黄连、肉桂同用,以交心肾,心肾合而水气生,水气生而火自解。
-
糯米散
《医统》卷七十七引《医林集要》:方名:糯米散组成:大斑蝥21个(去头足翅),糯米1撮。用法用量:只将米研为末,冷水入香油少许,空心调服,须臾又进1服。若腹痛,急以青靛调凉水解之。或先用黄连、甘草煎汤,待冷服之。又入7个,炒米色出赤烟为度,去斑蝥不用。终身禁食犬肉,每见食犬肉而复作者,不救。
-
解结舒气汤
处方:白芍1两,当归1两,炒枣仁1两,郁李仁3钱。功能主治:补肝胆之血,解肝胆气结。主惊悸之后,肝胆气结,致目张不能瞑。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三
-
伤寒卒病论笺
《伤寒卒病论笺》为《邹氏纯懿庐集》系列丛书之一。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
-
千金方摘抄
《千金方摘抄》为《邹氏纯懿庐集》丛书其中之一。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
-
伤寒翼
《伤寒翼》为《邹氏纯懿庐集》系列丛书之一。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
-
邹氏纯懿庐集
《邹氏纯懿庐集》医学丛书。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系作者个人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
-
橄榄仁
《*辞典》:橄榄仁:出处:《纲目》拼音名:GǎnLǎnR n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种仁。收集果核,击碎核壳,取出种仁,晒干。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②《医林纂要》:甘淡。功能主治:润燥,解鱼、酒毒。①《开宝本草》:研敷唇吻燥痛。③《随息居饮食谱》:润肺,解毒,杀虫,稀痘,制鱼腥。
-
报刺
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报”作“复”解,刺而复刺,故名报刺。操作方法:对游走性的病痛,可当其痛处下针,进针后不可立即拔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所在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重刺另一处。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处乃出针再刺。
-
排阳
阳,指表阳,体表;排阳,指运转摇大针孔,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指用针体推运摇动排开体表,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一说作“推扬”解。孙鼎宜曰:“排阳犹推扬,谓转针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
管
《灵枢·刺节真邪》:“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一说作“主司”解)②通“脘”。《灵枢·上膈》:“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廓,卫生不营,邪气居之。”③细长的圆筒形东西。《伤寒论·原序》:“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
复刺
复刺为刺法术语。指出针后重复再刺,重复刺激,因称。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对游走性的病痛,可当其痛处下针,进针后不可立即拔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所在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重刺另一处。
-
洪天锡
洪天锡清代医家。字吉人,号尚友山人。一说鸳湖(今浙江嘉兴)人。贡生,有文名。因其兄为庸医所误,遂学医,于瘟疫尤有体会,活人甚众。撰《补注温疫论》四卷(1784年)。又著《素问解》、《灵枢解》,惜未能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