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引
推引为刺法用语。推,指进针;引,指退针。《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针灸大成·卷四》则用以说明对针感传导的控制。王冰注:“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针补之,则随补而前进;若引针致之,则随引而留止也。”《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
-
提插行气
提插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用提插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向。《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又:“推之则前,引之则止”。“推”指插针,“引”指提针,提插可以加强针感和促使它扩散传导的作用。
-
引气
概述:引气:1.刺法术语;2.气功术语。即导气,或作得气解。也指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养生方导引法”:“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
肾咳
肾咳为病名。①证见咳引腰背痛,甚则唾涎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参见肾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证见咳嗽、耳聋、咳引腰脐。《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
-
黄瘕
八瘕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和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黄瘕,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用坐导皂荚散。”
-
香附六一汤
《医方类聚》卷一○一引《澹寮》:方名:香附六一汤别名:香附甘草散、香附六一散组成:香附子6两,甘草1两。主治:胸烦痞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香附甘草散(《医统》卷五十引丹溪方)、香附六一散(《医抄类编》卷十三引丹溪方)。
-
地黄馎饦
别名:地黄面处方:地黄(浓捣汁)。用法用量:地黄面(《本事》卷七引崔元亮《海上方》)。注意:冷淘忌用盐。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生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阴、厥阴;临床应用:心痛: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欲绝,忽记此方,服便吐出一物,可方一寸以来,状如虾蟆,无目足,微似有口。
-
乡药集成方
《乡药集成方》为方书,85卷。朝鲜俞孝通、卢正礼、朴允德奉旨合纂。广泛采摭中朝医籍,分类汇辑医方。该书卷首为“针灸法”,引《针灸资生经》。分疾病为57门,959证。85为《产药本草》,遍考朝鲜药物630余种,并选录诸书有关论述,颇具文献价值,在朝鲜影响深远。我国现存1942年朝鲜京城府杏林书院铅印本。
-
穴户
穴户为针刺入穴之孔道。或谓穴位驻留之所在之处。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日:“引谓引出,去谓离穴,候呼而引至其门,呼尽而乃离穴户。”
-
葱豉安胎汤
《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删繁方》:葱豉安胎汤:处方:香豉27克(熬)葱白(切)27克阿胶6克(炙)功能主治:养血安胎。主妇人怀妊,胎动不安。以水600毫升,煮前二物,取200毫升,去滓,下阿胶,更煎至胶烊化。附注:葱豉散(《普济方》卷三四二引《圣惠》)。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胎产救急方》引作 葱豉汤。
-
久嗽丸子
处方:海蛤粉(研细)、胆星、杏仁、诃子、青黛、皂角荚。制法:上为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久嗽。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久嗽丸”。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六引丹溪方
-
补阴降火汤
处方:当归(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酒蒸)、黄柏(炒)、知母(酒炒)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小儿阴虚,尾骨节痛。用法用量:少用官桂为引,或以前胡、木香为引。如痛不止,加乳香、没药。摘录:《回春》卷七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著作。金·刘完素撰于1172年。卷三-十五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燥、妇人、补养、诸痛、痔漏、疟疾、眼目、小儿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作者加以引伸,并制定处方。本书从分析《素问》一书中所论及的各种病证,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一一制定处方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
豆淋发表汤
处方:全归1钱,白术1钱,苏叶1钱,蒲黄1钱,干姜1钱,川芎1钱5分,川羌1钱5分,茯苓1钱5分,丹皮1钱5分,陈皮1钱5分,熟地1钱5分,薄荷8分,甘草3分。功能主治:妇人五劳七伤。用法用量:黑豆(炒焦)1把,水煎煮浓为引;如产后,用益母草、生姜并引。治五劳、龟瘕,去干姜。
-
加减地骨皮散
处方:知母、柴胡、甘草(炙)、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药、黄耆、石膏、黄芩、桔梗。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上消。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钞类编》引作“加减地骨皮饮”。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一引钱氏方
-
白花蛇造酒方
处方:白花蛇1条,蒸米1斗。制法:缸底先用酒曲,次将蛇用绢袋盛之,顿于曲上,用纸封缸口,候21日,开缸取酒,将蛇去皮骨为末。功能主治:大风。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白花蛇酒”。摘录:《普济方》卷一一○引《瑞竹堂方》
-
寻经丸
《袖珍》卷四引《圣惠》:组成:红花少许,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药1两,甘草(炒)1两,官桂1两,桃仁(炒)1两,大黄3两,血竭2钱半,地胆20个(去翅足)。主治:妇人经病不通,脐腹连腰腿疼痛。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丹溪心法附余》引作 导经丸。方中当归至官桂用量原缺。
-
胁下痛
胁下痛证名。季肋部疼痛。肝经气滞血瘀及痰饮内停皆可引致胁下痛。《灵枢·本脏》:“肝偏倾,则胁下痛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参见两胁痛、两胁下痛、留饮各条。
-
虎睛丹
处方:虎睛1对(酒浸1宿,微炙,为末),干蝎1分,粉霜(细研)1分,青黛(研)1分,续随子(研)1分,珍珠(末,研)1分,麝香1钱(研)。制法:上为细末,软粳米板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急惊,心膈夹痰。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虎睛丸”,麝香用一分。摘录:《幼幼新书》卷九引张涣方
-
悬癖
悬癖病名。胁下有癖气,起如弦索状,咳唾引痛者。《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悬癖者,谓癖气在胁肋之间,弦亘而起,咳唾则引胁下悬痛,所以谓之悬癖。”
-
运用区
运用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从顶骨结节向下引一垂直线,同时引与垂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三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主治失用症。
-
青梁子米粥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食医心鉴》:方名:青梁子米粥组成:青粱米1升,葱白(切)1升。主治:小便涩少,尿引茎中痛。用法用量:上于豆豉中煮作粥,食之。
-
伤寒医鉴
《伤寒医鉴》为伤寒著作。金·马宗素撰。本书所论伤寒,多系温热范畴。此书为继承发扬刘河间火热论之力作,所论多是热证,用药力主寒凉。自医鉴、脉证、六经传受起至小儿疮疹止共12条,每条先引《南阳活人书》,继引刘完素之说予以辨证,末以《黄帝内经素问》引文加强作者的看法。后人将此书编入《河间六书》中。
-
应急大效玉粉丹
《证类本草》卷四引《经验方》:方名:应急大效玉粉丹组成:生硫黄5两,青盐1两。主治:元脏气发,久冷腹痛,虚泻。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附注:按: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玉粉丹。
-
引针
引针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等篇。即针刺完毕,慢慢将针上提,然后退出皮外。《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
槟榔丹
处方:槟榔(面裹,炮,面干为度)1两,胡黄连1两,木香1两,代赭石1分(以上各为细末,次用:),香墨(烧存性,细研)1分,麝香(研细)1分。制法:上为细末,粳米饭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食疳,能食,不生肌肉。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槟榔丸”。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张涣方
-
桃根汤
《千金》卷五:方名:桃根汤组成:桃根2两,李根2两,梅根2两。方出《伤寒类要》引《徐之才家秘方》(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方名:桃根汤组成:东引桃根(切细,如箸若钗股以下者)1握。后3-5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开,百日方平复,身黄散后可时时饮1盏清酒,则眼中易散,不饮则散迟。
-
消风去火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七:方名:消风去火化毒汤别名:消风化毒汤、消风火解毒汤组成:防风、升麻、白芍、桂枝、荆芥穗、葛根、牛蒡子(炒)。主治:痘初出之时,遍身作痒,爬掐不止者,此因火邪留于肌肉皮肤之间,不能即出所致。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
悖散汤
《千金翼》卷十二引张澹方别名牛乳方、荜拨煎、牛乳汤、荜拨乳牛乳香处方牛乳3升,荜拨半两(末之,绵裹)。功能主治补虚破气,除一切气。用法用量牛乳方(《养老奉亲》)、荜拨煎(《圣济总录》卷七十七)、牛乳汤(《直指》卷十四)、荜拨乳(《袖珍》卷四引《仁存方》)、牛乳香(《普济方》卷二一○)。
-
填窍止氛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填窍止氛汤组成:麦冬1两,熟地2两,菖蒲1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中用熟地以填补肾经之水,麦冬以息心包之焰,二经之火息,而耳窍不闭,则有孔可钻,虽暂止血,未必不仍然越出也。故用菖蒲引二味直透于耳中,又引耳中之火,而仍返于心包,火归而耳之窍闭矣。
-
救痛散
处方:木香(煨)半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荆三棱(煨)1两,茴香(炒)1两,马蔺花(醋炒)1两,金铃子(去核)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肠疝气,筑心疼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救命散”。摘录:《普济方》卷二四九引《卫生家宝方》
-
幼科集要
《幼科集要》为《医述》系列丛书之一。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卷4《伤寒析疑》;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5《痘疹精华》;卷16《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圣枣丸
《幼幼新书》卷十引丁时发方:组成:木香2钱,丁香2钱,硇砂2钱,粉霜2钱,轻粉2钱,干漆2钱,芫花2钱,青橘皮2钱,朱砂2钱,巴豆霜2钱。主治:小儿惊风,痫疾。用法用量:每服3丸,用枣汤吞下。制备方法:上为末,枣肉为丸,如豌豆大。附注:《永乐大典》引本方用法:枣肉为丸,薄荷汤下。
-
皇帝涂容金面方
处方:朱砂2钱,干胭脂1钱,官粉3钱,小脑5钱,乌梅肉5个,川芎少许。功能主治:美容。摘录:《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引《医鉴》《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一引《医鉴》:方名:皇帝涂容金面方组成:朱砂2钱,干胭脂1钱,官粉3钱,小脑5钱,乌梅肉5个,川芎少许。美如童颜。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方药备考
《方药备考》为《医述》系列丛书之一。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卷4《伤寒析疑》;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4《幼科集要》;卷15《痘疹精华》;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止痛太阳丹
《医方大成》卷四引《经验秘方》:组成:川乌、天南星各等分。主治:太阳头痛。用法用量:贴于太阳痛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葱白连须裙襕捣烂,调末药。附注:方中川乌,《普济方》引作 川芎。
-
白术五味子汤
处方:白术(炮)半两,五味子半两,丁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款冬花半两,细辛(去土)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咳嗽,气逆上喘。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白术五味汤”。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医方妙选》
-
吸
吸①气从口鼻引入体内。《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②指吸气一次的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本草纲目·石部·慈石》引苏颂曰:“磁卅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④喝,饮。《本草纲目·鳞部·乌贼》:“乌贼能吸波噀墨。”
-
纸纴子
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又名纸撚子、纸捻、捻子。采用吸水性强,富有韧性不易酥烂成团之桑白皮纸,或其他纸张,截成纸条,搓成线条状,或捻内裹药,或外粘化腐生肌之药,备用。痈疽瘘管之切开或扩疮后,当视其病情选其所适用之纸纴子,插入脓腔或瘘管内,以引其脓液、腐败之物外出。
-
伤寒析疑
《伤寒析疑》为《医述》系列丛书之第四卷。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4《幼科集要》;卷15《痘疹精华》;卷16《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必用四圣散
《医方大成》卷十引《简易方》处方紫草茸、木通(去节)、甘草、枳壳(去白麸炒)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出不快透,及倒压一切恶候。用法用量本方方名,《袖珍》引作“必用四神散”。
-
余粮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组成:禹余粮、赤石脂。主治:大肠咳,咳则遗尿。加减:引上加升麻,引下加大黄。
-
草乌头汤
处方:草乌头(去皮尖,生用)、细辛(去苗)、茶芽各等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气晕。但晕而不眩,发则伏地昏昏,食顷乃苏,由荣卫错乱,气血溷浊,阳气逆行,上下相隔,气复通则苏,脉虚大而涩。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草乌头散。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三引《指南方》
-
神雁膏
《古今医鉴》卷十五引陈小轩方:方名:神雁膏组成:羊粪(烧黑枯,存性)。主治:白秃头疮。用法用量:雁油调搽。1-2次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方名,《东医宝鉴 杂病篇》引作 神应膏。
-
夏姬杏仁方
《千金》卷十二:方名:夏姬杏仁方别名:杏金丹、草金丹、夏姬杏金丹组成:杏仁3升。用法用量:每服如弹子大,日3次。制备方法:纳汤中,去皮尖双仁,熟捣,盆中水研,取7-8升汁,以铁釜置煻火上,取羊脂4斤,摩釜消之,纳杏仁汁,温之,4-5日,色如金状。本方方名,《千金方衍义》引作 夏姬杏仁煎。
-
扁鹊曾青丸
《古今录验》引殷仲堪方(见《外台》卷十二)别名曾青丸处方曾青2分,寒水石3分,朴消2分,茯苓3分,大黄3分,附子3分(炮),巴豆2分。功能主治久寒积聚,留饮宿食。注意忌猪肉、冷水、芦笋、大酢。
-
韭子汤
《医统》卷六十四:韭子汤:处方:韭菜子1撮。功能主治:虫牙。用法用量:用碗足盛之,以火烧烟,用小竹梗将下截破4开,纸糊密如喇叭样,引烟熏其蛀齿。如下牙蛀者,以韭子煎浓汤漱之。摘录:《医统》卷六十四《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方名:韭子汤组成:韭子1升,龙骨3两,赤石腊3两。主治:失精。
-
伤寒提钩
《伤寒提钩》为《医述》系列丛书的第三卷。清·程文囿辑。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2《医学溯源》;卷4《伤寒析疑》;12《杂证汇参》;卷13《女科原旨》;卷14《幼科集要》;卷15《痘疹精华》;卷16《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
葱号散
别名:葱乳汤处方:人乳4合,葱白1寸。功能主治:小儿初生不小便,脐腹肿胀,不饮乳者。本方方名,《卫生鸿宝》引作“葱白汤”。《袖珍小儿》本方用法:同捣如泥,敷儿口内,即与吮乳。摘录:方出《外台》卷三十五引刘氏方,名见《袖珍小儿》卷一
-
煎附子法
处方:生大附子1个(重9钱以上者,去皮脐,切片;捶碎亦得),晋枣10枚,生姜(切)2两。功能主治:补益。主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附子煎”。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二引王季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