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缔组织病
概述:Klemperer(1941)认为属于这组疾病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ermiclupuserythematosus)硬皮病(scleroderma),皮肌炎与多发肌炎(Dermatomyositis,polymyositis),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风湿热(Rheumaticfever).
-
尘性块状纤维化
定义:尘性块状纤维化(masspneumoconiosis)是一种尘肺病理改变。病变:尘性块状纤维化的表现为:眼观:病变为2cm×2cm×2cm以上的灰黑色或黑色、质地坚韧的纤维性团块。镜检:或为尘肺结节融合或为大片尘性胶原纤维化或为各种尘肺病变混杂交织所组成。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概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brainorganicmentaldisorders)是指由于脑部感染、变性、血管病、外伤、肿瘤等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又称脑器质性精神病(brainorganicpsychosis)。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起病多急骤,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损害范围较局限,预后多良好,其病变往往是可逆性的。
-
卫气失常
《卫气失常》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主要讨论卫气循行失常所出现的各种病变,故名。篇中还把人体分为膏、肉、脂三种类型及小、少、壮、老各种年龄的差异而在生理和所患疾病也各有其特点,根据这些病变的特点、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不同的刺法。
-
三阳并病
三阳并病(exogenouscolddiseaseinvolvingthreeyangchannels)是指外感伤寒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中,一经病变未解,又并发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有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
-
弥漫性前巩膜炎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弥漫性前巩膜炎:球结膜及前部巩膜充血,组织肿胀,看不到巩膜的正常颜色,重者结膜高度水肿。疾病描述:本病相对良性,占40%。在60%的病例,炎症累及部分巩膜,而40%的病变累及整个前巩膜。预后及预防:增强营养改善全身情况也是必要的。
-
气至病所
出《针经指南·寒热补泻》:“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指针下的得气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使传导到病变部位,即气至病所)。它能提高疗效。
-
五阅五使
《五阅五使》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张景岳注:“阅,外候也。五脏藏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藏之阅。”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与五官、五色内外相应的关系。外察五官五色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而内在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五官五色方面反映出来,故名。
-
远道灸法
远道灸法为灸法术语。指远病变部位选穴施灸。《小品方》:“孔穴去病有远近也。……远道灸法:头痛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
-
近取
近取为近道取穴的简称。近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近部取穴、就近取穴,简称近取。与远道取穴相对。指在病症或病变的局部或邻近选取穴位。包括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
-
邻近取穴
邻近取穴(nearbypointselection)为取穴法之一。属近部取穴。指在靠近病变部位的周围选取腧穴。其范围较局部取穴为广。如眼病取风池、太阳;鼻病取上星、通天;膝痛取阳陵泉、阴市等。
-
看部取穴
看部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出《针灸大成》。指对头身部病症,按经选取有关的穴位。如上部病变多取手阳明经穴,中部病多取足太阴经穴,下部病多取足厥阴经穴,前膺病多取足阳明经穴,后背病多取足太阳经穴。
-
病位定深浅法
病位定深浅法为针刺深浅定位方法之一。指依据患者病变部位的深浅,来决定针刺深浅的方法。
-
随变而调气
随变而调气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病在何经及病情轻重等情况,而采用相应的针灸治法,以调其经气。
-
就近取穴
就近取穴即近道取穴。近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近部取穴、就近取穴,简称近取。与远道取穴相对。指在病症或病变的局部或邻近选取穴位。包括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
-
口味
口味指舌及口腔对食物刺激的感觉,并包含进食时对饮食物的心理感受及由此产生的食欲。故在病变时会出现口味异常及食欲改变。
-
假愈期
假愈期(pseudo-recoveryperiod)是指在某些职业病的病程中出现的一段症状缓解期。此时,临床表现似已好转,但病变仍在继续发展,随后又出现明显的相应临床表现。
-
脾喜燥恶湿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脾喜燥恶湿是指脾阳气充盛,则运化水液正常,水湿不在体内潴留;而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湿邪内蕴,又最易困脾,而导致脾的病变。
-
胃喜润恶燥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胃喜润恶燥是指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燥热,需津液源源不断加以滋润,才能维持胃正常功能。如果津液不足,胃失润养,就易发生病变。
-
正虚邪恋
正虚邪恋指正气已虚,余邪未尽的状态,由于正气难复是主要矛盾,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正虚邪恋病变多见于疾病后期,且往往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等。
-
瘟毒
瘟毒是指瘟疫病邪中具有毒性者,即兼有易在皮肉组织蕴郁的特点,致病可兼见局部病变,如大头瘟之类。
-
脏病及腑
脏病及腑是指五脏病变传至相合的六腑的传变趋势。
-
腑病及脏
腑病及脏为病机。指六腑病变传至相合的五脏的传变趋势。用以说明脏腑病之间的传变,指六腑病变传及相合的五脏的传变趋势。
-
审症求因
审症求因是指通过审察病变的各种表现,来推求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并指导治疗的中医诊断原则。
-
药兜疗法
药兜疗法为治法。指用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装入布袋缝好,缚于腹部或病变部位,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如遗精、妇女经带疾患、久泄久痢、小儿疳积等的方法。
-
围刺法
围刺法(encirclingneedling)是指围绕病变部位进行多针刺激的一种针刺方法。
-
机械臂放射治疗装置
机械臂放射治疗装置(roboticarmradiotherapydevice)是指通过机械臂将多条高能量X射线束汇聚到靶区,用于治疗人体各部位病变的一种放射治疗设备。该装置包含三个主要组件:直线加速器、机械臂和X射线影像系统。
-
脑血流
临床意义脑部占位病变、脑血管瘤、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血管性头痛以及其他影响血液回流功能的各种疾患及疗效观察等。
-
邪恋心包
邪恋心包为病机。指邪气羁留心包,阻蔽神明而致昏迷惊厥,持续多天不醒的病变。多与病邪夹痰有关。宜结合化痰开窍治疗。
-
约束
概述:约束:1.眼胞;《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肌肉之精为约束。”张景岳《类经》卷十八注:“约束,眼胞也。”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约束:约束为人体部位名。约束泛指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等。脾主肌肉,眼睑的病变与脾胃有一定的联系。
-
阴不抱阳
阴不抱阳为病因病理学术语。是指阴分有病,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功能,出现阴虚阳浮或阴盛格阳等病变。
-
热烘
热烘外治法之一。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火烘的方法。适用于鹅掌风、皲裂疮、慢性湿疹,牛皮癣等皮肤干燥瘙痒的疾病。
-
膏粱之变
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
-
病之阶
病之阶疾病发展的途径,导致病变的原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热远热,用温远温……反是者,病之阶也。”
-
肺原性心脏病
概述:肺原性心脏病(corpulmonale,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
不规则散光
概述:不规则散光是由于角膜表面病变,其弯曲度高度不规则或凸凹不平所造成,不规则散光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再是完整的弧,亦即同一经线上各部分的屈光力也不一致,因此光线通过更无法形成焦点,严重影响视力,可试配角膜接触镜矫正。
-
项背筋膜炎
项背筋膜炎(fasciitisofnapemuscle)是指项背部软组织病变所致的,以局部疼痛、僵硬、运动障碍或软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坏死性动脉炎
坏死性动脉炎(necrotizingarteritis)包括一些主要因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引起的动脉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变态反应性肉芽肿性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及狼疮动脉炎。病变特点:动脉壁多有纤维素样坏死及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其中浸润的细胞成分因不同类型而略有差别。
-
术中快速诊断与石蜡诊断符合率
定义:术中快速诊断与石蜡诊断符合是指二者在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一致。术中快速诊断与石蜡诊断符合率,是指术中快速诊断与石蜡诊断符合标本数占同期术中快速诊断标本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意义:术中快速诊断与石蜡诊断符合率是反映病理科术中快速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指标。
-
双穴并用法
双穴并用法即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又称双穴并用法。指左右两侧相对穴位的配合应用,多用于内脏病变。如心悸、心痛,取两侧的心俞和神门;头痛取两侧的太阳和列缺等是。
-
皮电点
皮电点指来自内脏病变部位的冲动在体表的反射点。约有半数的皮电点在经穴部位出现。
-
神经病性关节炎
神经病性关节炎(neuropathicarthritis)是指由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病变而引起,以尽管关节发生进行性肿胀、积液、破坏和各种畸形,但无疼痛、压痛和发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损。
-
腋肿
腋肿病证名。腋下肿起,属手厥阴心包络病变。《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
-
阳胜则热
阳胜则热为病机。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偏胜,则可产生热性的病变。
-
偃月翳内障
偃月翳内障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系指内障欲成时的病变。《证治准绳·杂病》:“视瞳神内上半边有隐隐白气一湾,如新月覆垂向下也,乃内障欲成之候,成则为如银翳。”参见如银内障条。
-
跖跛
跖跛足部病变而致跛行。《素问·通评虚实论》:“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
痰阻肺络
痰阻肺络指肺脏受邪之后,输布津液功能失职,致聚液成痰,阻滞于肺的病变。症见痰盛气逆、喘咳等。
-
水性流下
水性流下为病因病理学名词。系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往下流的自然现象,比喻水湿邪气所致病变有向下趋势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和浮肿等。
-
湿变
湿变湿邪所致的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
-
目常应时而痛
目常应时而痛为病证名。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代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治宜根据病变规律,辨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