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竖脊肌
erectorspinaemuscle竖脊肌又叫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竖脊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在上述各肌的深面。竖脊肌的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为强有力的伸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
骶棘肌
erectorspinaemuscle竖脊肌又叫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竖脊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在上述各肌的深面。竖脊肌的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为强有力的伸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
背肌
背肌是分布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分浅、深两层。浅层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深层以竖脊肌为主。作用:整块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则可使肩胛骨下降。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为强有力的伸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
第一空
第一空是在骶中嵴两旁各有四个骨空,即今称之“骶后孔”。四孔自上而下,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所在。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俯卧取穴。主治少腹腰腿等疾患,如腰膝冷痛、痉瘗反折、下肢痿痹、历节痛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中痒痛、不孕症、遗精、阳痿、淋证、尿闭、热病汗不出、呃逆、反胃等。
-
裂结俞
裂结俞为经穴别名。即大肠俞。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
脾穴
脾穴指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的背俞穴。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督脉俞
督脉俞为督俞之别名。出《医心方》。督,督脉;有宽胸利膈、调肠和胃的作用。主治心、胸、腹等疾患,如心痛、胸闷、呃逆、腹痛腹胀、肠鸣、恶寒发热、背部疔疮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心内外膜炎、冠心病心绞痛、膈肌痉挛、乳腺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主治寒热往来、胃痉挛、腹鸣、心内膜炎等。
-
腰三针
如腰脊酸痛、小便淋沥、尿频尿闭、遗尿尿血、阴中疼痛、遗精白浊、阳痿旱泄、月经不调、痛经、血崩、赤白带下、不孕、头痛眩晕、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水肿、消渴、咳喘、虚劳、中风失语、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癫疾、少腹急痛、肾泄、骶部疼痛、脚膝拘急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本穴配肾俞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
-
腰三角
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不等四边形的间隙。自上而下为助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野常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需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引起气胸。
-
心之俞
心之俞即心俞。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阳结俞
阳结俞为经穴别名。即气海俞。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气海:元气之海;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主治腰骶、少腹等疾患,如腰骶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痔疮下血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腰骶部软组织损伤、骶醪关节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
-
脉俞
概述:脉俞:1.经脉、腧穴之合称;心俞为经穴名(XīnshūBL15)。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附兮
附兮为穴名。见《琼瑶神书》。“兮”乃“分”之误,即附分。附分为经穴名(FùfēnBL41)。出《针灸甲乙经》。为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如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狭肓
狭肓为经穴别名。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胸中大腧
胸中大腧指大杼穴。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
厥俞
厥俞即阙俞。厥阴俞为经穴名(JuéyīnshūBL14)。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包背俞穴。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前锯肌
serratusanterior前锯肌是整个躯干中最美丽的肌肉,发展前锯肌可以使体格整体外观获得巨大的不同。前锯肌转腰双手前伸持轻哑铃或杠铃片,保持手臂伸真,转动上体,从一侧到另一侧,尽可能伸展开,保持轻快的转动! ^^侧下拉这个动作类似于腹部练习的跪姿绳索下拉,除了需要在动作末端转动上体,收缩前锯肌和腹外斜肌。
-
大杼脉
大杼脉即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穴。为督脉别络;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天杼
“天杼”之“天”,“大”之误,即大杼穴。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
伍焦之间
伍焦之间指心俞。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次胶
次胶即次髎。俯卧取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一般直刺1.0~
-
肺念
肺念即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大仓俞
大仓俞为三焦俞别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三焦的背俞穴。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