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脏
间脏五行学说术语。指疾病由母脏传子脏,不传所胜之脏,而传于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
传变
疾病过程中,由一脏腑或一经脉转入另一脏腑经脉,称为传;由某一证候转为另一证候,称为变。《温疫论·内壅不汗》:“邪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发也。至于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疾病的传变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故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有脏腑传变、气血传变等等。
-
程高
程高为东汉针灸家。参见涪翁、郭玉:涪翁为东汉初年针灸家。据《后汉书·郭玉传》载:行医民间,见人有疾,时下针石,应时而效。所著《针经》《诊脉法》,均佚。郭玉为东汉时期针灸学家。官至太医丞。认为给贵族治病难愈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人不听医嘱,自作主张,好逸恶劳,不知调养,筋骨柔弱和不能用药。
-
涪翁
涪翁为东汉初年针灸家。名姓履贯不详。据《后汉书·郭玉传》载:行医民间,见人有疾,时下针石,应时而效。后将其术传于弟子程高,程高再传郭玉,均为当时针灸名医。所著《针经》《诊脉法》,均佚。涪翁因常钓鱼于涪水(今属四川),被视为“乞食人间”,故称涪翁。遇有疾者,即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
水稻普通矮缩病
水稻普通矮缩病是由水稻普通矮缩病毒经多种叶蝉传毒的病毒病害。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病规律该病毒主要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二点叶蝉传播。(1)合理作物布局,按品种熟期连片种植、收割。(2)治虫防病,重点抓传毒昆虫两个迁飞高峰期防治,即抓早稻秧田和本田前期及晚稻秧田和本田前期的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
死阴
死阴为病机。指五脏相剋而传,导致经气绝。如心属火,肺属金,心病传肺,为火剋金,金被火消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心之肺,谓之死阴。”张志聪注:“五脏相克而传谓之死阴。”
-
生阳
生阳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肝之心,谓之生阳。”指五脏病按相生次序而传,得其生气,故名。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
-
凌声屋
凌声屋为明代针灸家凌云之后,亦善针灸。参见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丁凤
丁凤,明代医家。江浦(今属江苏),丁毅后裔,勤研痘科三十余年,以医名。撰有《医方集宜》及《兰阁秘方》,都是自己平时诊疗的宝贵经验,参考古人经义奥旨,结合其先祖所遗留之著作编撰而成。另又据黄廉所辑的《痘疹全书》进行修改,加入其三十余载对痘疹等证独特心得,改编成《痘疹玉函集》(1522)计六卷。
-
凌氏汉章针灸全书
参见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马培之
马培之(1820~1898)为清代医学家,名文植。精医术,为孟河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随祖临证16年,尽传其学,以内、外、喉三科见长。尝云:“看症辨证,全凭眼力;撰《外科传薪集》。另经评述之医书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2卷(1893)等。从学弟子甚众,著名者如丁甘仁、贺季衡、邓星伯等。
-
俞坚
俞坚清代医家。字心一。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少学医于隐士金汝铉,得其传,能起危疾。鉴于药性多偏,稍不慎则伤人,遂著《医学慎术》,已佚。子镒,传其业。
-
世医得效方
概述:《世医得效方》为中医方剂著作。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脉数急
脉数急脉学名词。脉数而弦。太阳表证,脉弦数,烦躁,恶心者,为病向里传之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
凌汉章
凌汉章即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金冶田
金冶田为清代针灸家。长于灸法。雷少逸曾传其学而撰写《灸法秘传》。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内容包括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应灸七十症等。书末刘国光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
-
凌双湖
凌双湖即凌瑄。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徐文伯
徐文伯为南北朝时期南齐医家。针药并擅,尤精针灸。史载曾用针刺补三阴交、泻合谷使死胎立下。徐文伯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今江苏南京)。父有医名,少承家传,医道日精。撰有《徐文伯药方》三卷,及《徐文伯疗妇人瘕》一卷,均佚。子徐雄,传其学。
-
凌贞候
凌贞候为明代针灸家。为凌汉章的孙辈。撰有《针灸集要》一书,佚。参见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程衍道
程衍道明末清初医家。名医程玠之侄孙。初为庠生,习儒而兼学岐黄,曾到江苏求教于名医李中梓,乃精医术,治疗多验。曾穷十年之功,校勘重刻《外台秘要》四十卷(1640年)行世。其后人程曦,辑录《程敬通医案》,以雷少逸疏解,编为《仙方注释》(一名《仙方遗迹》)二卷。从学者众,太平(今属安徽)孙广得其传,有医名。
-
凌卧岩
凌卧岩即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凌瑄
凌瑄为凌云的后人。参见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徐师曾
徐师曾为明代医家。吴江(今属江苏)人。曾将沈子禄的《经脉分野》、《经络枢要》两书合编为《经络全书》。字伯鲁,号鲁菴。幼先习儒,长而博学,兼通医卜、阴阳等。将其友沈承之(子禄)所著关于经络之书稿续编成《经络全书》两卷。初仅有传抄本行世,后由尤乘等增订刊行(1688年)(因历经传写,误题为“师鲁”著)。
-
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为伤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穿,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
-
僦贷季
据传为岐伯之师,博通阴阳,熟诸色脉之学,人尊为“圣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
-
玉龙歌
《玉龙歌》(oneinsertionandthreeliftingakindofacupuncturemethod)为针灸歌赋名。出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聚英》:“俗以《玉龙歌》为扁鹊所撰,盖后人依托为之者。”书中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介绍了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现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聂莹
聂莹为明代针灸家。凌汉章的弟子。参见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刘思道
刘思道为元代医家。字直甫。衡阳(今属湖南)人。约生活于13世纪。刘祀五世孙。得家传幼科医术之要妙。其术传于曾世荣。所有幼科方论、诗诀等,皆编入曾氏《活幼心书》。
-
针气
针气即今之所谓针感也。《稗史集传》:“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镇南王妃卧疾,不可起坐…按手合谷、曲池,而针随以入,妃不觉知。文中日:针气已行,请举玉手,妃不觉为一举,请足足举。王大喜,明日妃起坐。”
-
阎诚心
阎诚心清代医家。字正斋。河南范县人。附贡生,候选训导。其家世传外科术。尝念一人传术,活人有限,且难普及,遂将疗法辑为《活人定本》,未见传世。
-
任宗俊
任宗俊清代医生。江苏如皋人。其父任大枢有医名,宗俊得其传,与其兄任宗涟传其业。
-
袁仁
袁仁明代医生。字良贵,号参坡。嘉善(今浙江)人。祖灏、父祥皆经世学,至仁得传学愈深邃,于理学、佛学、天文、地理、历律、兵刑,水利无不博涉。尝谓医业可藏身济人,遂隐于医。昆山魏校以疾召之,使者三请不往,曰:“心疾,当行仁义,不然虽十至而无益。”著《内经疑义》、《本草正讹》、《痘疹家传》等,均佚。
-
千金方养生书
《千金方养生书》为《世医得效方》四库全书本末的附加。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于溥泽
于溥泽(1745~中年潜心医学,从师黄元御。因感《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错乱残缺”,乃捡《脉经》等诸家书参互考订,撰《要略厘正》。另有《云巢医案》、《伤寒指南》等,未见传世。曾中举人并任官职,对诗词经学颇有研究。从名医黄元御学医,深得其传,治病颇多奇效。其学传于门人,凡平度名医率多出其门下。
-
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
-
伤寒金镜录
是现存早期的舌诊专著。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他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症候、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症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
-
逆死
逆死病因病理学名词。指病邪传变至相逆之脏而死。按五行生克规律,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严重时,常死于其所不胜之脏,称逆死。《素问·玉机真藏论》:“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
凌云
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著《经学会宗》、《子午流注图说》、《流注辨惑》等。卒年七十七。
-
柔痓
①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肢体举动无力。《素问·气厥论》:“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痓。”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②即柔痉。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为书名。书中列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注解标幽赋》《天星十一穴歌诀》《六十六穴治证》《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歌》及《灸法杂抄切要》诸篇,对于针灸临床有很多经验可取。书中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书中所述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颇有独到之处。
-
心掣
属怔忡之类。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属于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火炽者,宜清火宁神,可用安神丸。
-
查万合
查万合明代医家(1556-1624年)。泾县(今属安徽)人。少习儒,后攻医术,学医于周慎斋门下,得其传。善治内伤,认为内伤病人,只要调理得法,阳气活动,即能治愈。曾为胡慎柔治愈痨瘵病,因器重胡氏之颖悟沉静,将医术传于他,后又荐于周慎斋深造。撰《正阳篇》一卷存世。弟子众多,尤以陈贞乙得其传。
-
高立山针灸汇粹
初以《针灸心悟》出版介绍锤炼针灸基本的要点,受到读者欢迎,又出《针灸心传》指出提高针灸的几点心传,与《针灸心悟》形成针灸姊妹篇,广泛流传国内外,后由《针灸心悟》《针灸心传》和《针灸心扉》形成了高立山教授学习中医针灸、应用中医针灸、研究中医针灸、交流中医针灸的“针灸三部曲”。
-
感传回流性
感传回流性指经络感传过程中所存在感传以反方向回流的特性。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当感传发生后,走到任一方向的终点,均发生回流现象。在刺激穴位时,如果中止刺激,感传也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方向回流。这种回流走到原刺激点时即自行消失。
-
家传滑胎饮
处方:大腹皮、人参、当归、白芍、川芎、广皮。功能主治:妇人难产。用法用量:上药或加炒黄车前子水煎。临服入童便1盏。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
火补火泻
艾灸补泻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艾灸补泻
艾灸补泻是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Y连锁遗传
Y连锁遗传是如果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并随着Y染色体而传递,故只有男性才出现症状。由于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在雄性个体中表现,这种现象又称为限雄遗传(holandricinheritance)。我国发现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家系,4代共26人中,8例患者均为男性,女性正常且后代亦无患者,很可能属Y连锁遗传,有待进一步证实。
-
行邪
行邪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